胡继文,杨桂娟,刘振华,王俊臣,3,肖 遥,王军辉,麻文俊*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2.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陵 712100)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其本身生理特性及其所处的环境影响。小区域范围内,植物受环境影响产生的生长差异多体现在地形梯度的变化上[1],坡位作为重要的地形因子[2-3],影响土壤水分的分布[4],土壤有机质腐殖化和矿化过程[5],与林木生长有密切关系[6]。刘鑫等[7]研究表明,坡位对小叶杨(Populussimonii)和沙柳(Salixpsammophila)人工林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王子婷等[8]研究指出,坡位是影响半干旱黄土区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人工林生长的主导环境因子之一,下坡位柠条生长状况略好于中上坡位。与针叶造林树种相比,阔叶树人工林对立地生境的要求更为敏感[9]。
香椿(Toonasinensis)属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速生用材林树种,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10],种质资源丰富且遗传多样性高,有良好的遗传改良基础[11]。对香椿49个无性系苗期生长分析显示,区组与无性系互作效应显著,香椿对环境敏感,在进行香椿无性系选优时,应充分考虑其与环境的互作[12]。本研究以湖南省安化县梅城镇32~39年生香椿人工林为对象,比较不同坡位香椿的生长、林分结构、林木分级特征以及生长过程的差异,以期为香椿人工林的生产经营提供理论参考。
试验区位于湖南省安化县梅城镇松山村,28°8′35″N,111°34′30″E,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节湿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 686.2 mm,夏长冬短,无霜期274 d,年平均气温16.2℃。土壤为第四纪棕黄壤,以偏酸性沙壤土为主,平均pH 5.57。试验区香椿于20世纪70年代人工栽植,树龄32~39 a,栽植后缺乏人工管理,试验区内多有伴生树种,主要乔木有化香树(Platycaryastrobilacea)(9.26%)、马尾松(Pinusmassoniana)(8.31%)、黄檀(Dalbergiahupeana)(4.99%)、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4.75%)、麻栎(Quercusacutissima)(4.04%)、南酸枣(Choerospondiasaxillaris)(1.19%)。
2018年10月,林分下、中、上坡位分别随机选取坡向一致(南、北坡向)、坡度相近(20°~30°)、人为干扰较小、具有代表性的3个共计9块30 m×30 m标准地,标准地内进行每木检尺(胸径>5 cm),记录乔木层所有林木的树种、树高、胸径、南北冠幅、东西冠幅,并记录每个标准地的海拔、林分密度、郁闭度等因子。不同坡位分别选取1株生长健康的树用作树干解析。在调查样地每木检尺的基础上,对样地林木进行分级:根据d=r/R公式(r为每株样木胸径;R为样地林分平均胸径),求得每株样木的d值,按分级木(Ⅰ~Ⅴ级木)归类,统计各样地分级木比例。分级标准为:Ⅰ级木,d≥1.336;Ⅱ级木,1.026≤d<1.336;Ⅲ级木,0.712≤d<1.026;Ⅳ级木,0.383≤d<0.712;V级木,d<0.383[13]。
调用SAS 9.4软件GLM过程指定坡位为单因素分析模型[14],对标准地调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当概率P值<0.05时,F检验达到显著水平;调用NLIN过程,Marquardt 法对林分直径结构进行拟合分析,选择三参数Weibull分布模型,F(xi)=1-e-(((xi-a)/b)c),其中,xi表第i个径阶中值,F(xi)为径阶林分起始径阶至xi的累计频率,a为位置参数,b为尺度参数,二者均随林分平均胸径、林龄、立地等的增大而增大;c为形状参数,决定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c<1为倒J型分布,c=1为指数分布,1 试验区香椿人工林的平均林分密度为0.078株·m-2,郁闭度为0.7~0.9,属中高度郁闭,不同坡位林分密度及郁闭度无显著差异(表1)。试验区香椿人工林平均树高13.18 m,最高为19.2 m,位于下坡;平均胸径18.68 cm,最大胸径位于中坡,为34.6 cm。东西、南北平均冠幅分别为4.60、4.87 m,最大东西、南北冠幅均出现于下坡,分别为9.5、10.4 m。不同坡位香椿树高、胸径均有显著差异,东西、南北冠幅无显著差异(表2)。随着坡位上升,树高、胸径均呈现下降趋势(图1-A、B),下坡平均树高、胸径分别为13.71 m、21.32 cm,均高于平均水平,而上坡平均树高、胸径分别为12.41 m、16.90 cm,说明下坡较上坡有利于香椿生长。中、下坡的冠幅高于平均水平,而上坡的东西、南北冠幅分别为4.29、4.54 m,均低于平均水平,特别是,上坡的南北冠幅显著<下坡(图1-C、D)。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图1 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树高、胸径及冠幅Fig.1 The height,DBH and crown of T.sinensis plantation from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表1 样地概况Table 1 General situation of plots 表2 香椿人工林生长性状方差分析Table 2 Variance analysis of T.sinensis plantatio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由表3可见,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径阶分布Weibull模型建立的决定系数r2值均>0.9,拟合效果均较佳,符合统计要求。下坡位林分的位置参数a、尺度参数b均大于中、上坡林分的对应值,这可能与下坡林分的树高显著>上坡,胸径显著>中、上坡有关。3个坡位径阶拟合形状参数c均在1.0~3.6,径阶为单峰左偏状分布,且c下坡>c上坡>c中坡,表明林分均处于竞争期的自然稀疏后期[17],且下坡趋向于更稳定的后期。由图2看出,Weibull函数分布模型拟合效果为下坡>上坡>中坡,下坡林分的模型拟合决定系数r2=0.99,拟合效果最佳;中坡位林分的r2=0.92,拟合相对最差,这可能与试验区最大胸径位于中坡相关。下坡最小径阶中值为13,较中、上坡(径阶中值为7)均大;上、下坡最大径阶中值均为31,中坡最大径阶中值为35,该径阶内有且仅有1株,其余径阶中值在7~29。说明下坡较中、上坡直径分布集中,且径阶大,更适于香椿人工林大径材的生长。 注:A、B、C分别为下、中、上坡位;实心点为实测值,曲线为Weibull分布函数预测值。图2 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径阶分布累积Fig.2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of T.sinensis plantation diameter class from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表3 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径阶Weibull分布参数Table 3 The Weibull function parameters of T.sinensis plantation diameter class from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由图3可知,仅上坡存有V级木,占比为1.28%。下坡林木分级集中在Ⅱ、Ⅲ级,占81.48%,较为稳定。中坡Ⅲ级木数量最多,占41.67%,Ⅰ、Ⅳ级木分布相当,占比分别为15.28%和16.67%,其余为Ⅱ级木。上坡Ⅰ、Ⅱ、Ⅲ、Ⅳ级林木占比分别为19.23%、21.79%、37.18%、20.51%,少量Ⅴ级木,该坡位各级林木分布较为分散,林木分化现象较明显。林木分级分布越分散,分级经营难度越大,就林级分散程度,下坡<中坡<上坡,说明下坡最适于香椿人工林的经营。 注:A、B、C分别为下、中、上坡位。图3 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林木分级Fig.3 The tree classification of T.sinensis plantation from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图4-A、B、C显示,下、中、上坡香椿胸径总生长量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大,最大时,下坡(19.5 cm)>中坡(19.2 cm)>下坡(17.9 cm),且上坡的总生长量有趋于平缓的趋势,中下坡仍有上升的趋势。下坡胸径的起始平均生长量最大,为1.05 cm·a-1,9 a后,平均生长量缓慢下降,30年生最小,为0.65 cm·a-1;中坡胸径平均生长量在9年生前快速增大,后趋于平缓;上坡11 a后的平均生长量维持在0.42 cm·a-1。下、中、上坡香椿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均为单/双峰下降趋势,下坡生长高峰出现得比中坡早。图4-D、E、F显示,下、中、上坡香椿树高总生长量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加,下坡max(15.20 m)>中坡max(14.14 m)>上坡max(14.12 m),且分别于15、18、26 a时趋于稳定。3个坡位香椿树高平均生长量均随着树龄的增加而整体下降,而连年生长量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下、中、上坡连年生长量的高峰期分别为9、12、20 a,趋于稳定于18、21、29 a。图4-G、H、I显示,3个坡位香椿材积总生长量均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下坡max(0.27 m3)>中坡max(0.23 m3)>上坡max(0.20 m3),且仍有上升趋势,这可能与胸径总生长未趋于稳定有关,而平均生长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趋于稳定(中坡除外)。下、中、上坡位香椿材积连年生长量随树龄增加分别呈现双峰趋于稳定、单峰上升、单峰趋于稳定趋势。下坡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均为3个坡位中最大,且胸径和材积总生长量仍有上升的趋势,说明下坡有利于香椿人工林的生长。 注:A、B、C分别为下、中、上坡胸径生长,D、E、F分别为下、中、上坡树高生长,G、H、I分别为下、中、上坡材积生长。图4 不同坡位香椿生长过程Fig.4 The growth progress of T.sinensis from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 香椿人工林树高、胸径在不同坡位有显著差异,下坡生长优势明显。全试验区林分径阶Weibull函数分布模型形状参数c均在1.0~3.6,径阶呈单峰左偏状分布,下坡林分趋向于更稳定的自然稀疏后期。下坡林分林木分级多集中于Ⅱ、Ⅲ级,占81.48%,易于人工管理。下坡香椿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稳定期较中、上坡早,且生长量相对最大。 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林分密度无显著差异、均呈中高度郁闭,可能与试验区香椿人工林为32~39年生,为成熟林有关。该香椿人工林树高、胸径生长显示,下坡位显著最大,且随着坡位上升,树高、胸径均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前人研究的小叶杨和沙柳人工林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生长均表现为坡底>坡顶≥坡中的结果基本一致[7]。此外,下坡香椿人工林南北冠幅显著>上坡,与前人研究的下坡的木荷(Schimasuperba)树冠浓密、树高和冠幅生长量较大的结果较为一致[9]。不同坡位香椿生长的差异可能与下坡位在重力及淋洗作用下,土壤有机质聚集较多有关[18-19]。此外,试验区范围内下坡多处于林分边缘,下坡香椿人工林生长较好可能存在边缘效应。 林分直径分布是林分内林木按照径阶划分的分布状态,是最基础的林分结构[20],了解林分的直径分布对经营森林是十分必要的[21]。Weibull分布是近年来用作拟合林分直径分布最广泛的模型[22]。本试验区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径阶均呈单峰左偏分布,分布曲线形式较为简单,可能是由于林分属同龄香椿纯林,受其他树种竞争影响小[20]。下坡香椿人工林起始径阶大(最小径阶中值为13),且较中、上坡直径分布更为集中。若将大径材作为目标树经营,围绕改善林分结构,促进目标树的生长,以提高林分的生产力[23-24],下坡香椿人工林可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根据林木分级经营的原则,Ⅰ、Ⅱ级木为优势木,Ⅲ级为平均木,Ⅳ和Ⅴ级被压木[25],应培育Ⅰ级木,间伐Ⅱ级木,解放Ⅲ级木,移除Ⅳ和Ⅴ级木[26]。本试验区内,下坡林木分级主要集中在Ⅱ、Ⅲ级,说明该林分较为稳定,易于林分的林木分级经营。而上坡林分Ⅰ、Ⅱ、Ⅲ、Ⅳ和Ⅴ级木均有分布,分化严重,可能是林分个体间营养空间等资源竞争激烈,部分个体生长受到抑制[17,27]。林木分级分散,不利于分级管理,故下坡更适宜于香椿人工林的营建。林木的连年生长、平均生长多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早期连年生长>平均生长,后期平均生长>连年生长[28]。本试验区内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的生长分析显示,胸径、树高的后期生长基本为平均生长大于连年生长,而过程中出现的单/多个生长高峰可能与香椿对该年份环境变化敏感有关[12]。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生长情况
3.2 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分林木直径分布特征
3.3 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分林木分级特征
3.4 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生长过程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坡位对香椿出生长的影响
4.2 坡位对香椿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影响
4.3 坡位对香椿人工林林木分级及生长过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