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惠雪莉,韩佩伶,苟玉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重要储备力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幼儿园教师的后备军,其道德水平、思想政治素养和价值观念将关乎的未来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师范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更是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下的分支,应该寓价值观引导于理念影响、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师者除了需要具备为人师的知识底蕴及传道受业解惑的能力,更要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可见,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在育人方面需要坚持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原则,“课的程”与“思政”的相连是必然选择。基于此,以“课程思政”为价值引领,探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策略具有积的极意义。
课程的包括各门学科、计划进程及教育活动。育德育才是学校教育之本,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为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教育统一,专业课需要承载知识体系教育,为此,专业课的内容与思想教育的内容要相互渗透、融合。“课程思政”即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政教育渗透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中,以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1]
“课程思政”理念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心理、思想特点,同时,也符合具体的、有效的、梯序式的人才培养过程,其强调在不同学科、课程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合思政元素,思想教育以隐性教育的形式附着于整个教育过程,在润物细无声中育德育才。可见,“课程思政”具有全学程、隐性育人、镶嵌态等特点。对于“课程思政”,我们要认识到它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实施也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不再仅仅局限于“思政课程”,而是延伸扩展至“全部课程”。此外,“课程思政”把思政教育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内容具有丰富性、全面性,方法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过程具有协同性,效果具有综合性和深刻性。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决定着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政治意识的导向。师范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教师教育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由此,承载着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师资功能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该将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突出课堂育德,引导学生具备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以及与教师职业相匹配的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的能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用“四个自信”明心立志,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中国梦的逐梦征程中。[2]新时代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善品德,让学生了解且思考人生的价值与真谛,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本质与价值,争做“四有”好老师,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的有担当,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不同程度地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意涵,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性质为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以“专业课”为载体和基点,为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与思想教育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强调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之中,实现教育“润物细无声”,而非将思政元素从外部强行“灌输”给学生。[3]这两者的融合最终指向学生更好的发展,旨在提高立德树人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强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拓宽课程育人的空间和载体,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是实现“育人为本”理念的必然选择,这也是贯彻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育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实现育人为本理念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四有”好老师的重要保障。“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现以此课程为例,探究如何充分挖掘该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具象化并以隐形教育的形式附着于教育过程中。
课堂是教师进行生命观育人的主阵地,教师要如何利用好这块主阵地?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它是一种课程观,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的本质是将思政元素以隐形形式渗透在育人实践中。教师要打破专业教学是学“真本事”、思政教育是“假把式”这种老的教学观念,立德与树人是无法分离、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割裂的,教师需要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其次,专业教师需要加强自身修养,要具备教师应该具备的传道情怀与担当,教师承担的是塑造灵魂、生命、人的工作,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4]再来,专业课教师主要深钻于自身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相对欠缺,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水平,以提升自身课程思政的能力。最后,教师要意识到“课程思政”的实施要贯穿整个教育过程,需要全体教学人员的参与,需要做到全过程、全体人员和全方位。“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先导理论课程,为其它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展奠定知识、理念基础,各专业课程在整个人培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各课程育人点应该各有侧重,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重应确立每门课的任务,形成系统、连贯的课程思政元素分布体系,建构“单一课程”到“课程—专业—学科”的体系,教育主体的从呈现由“单一教师”向“学校—院系—教师的”转变。[5]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1与1的相加,它更不是“思政课程”的复制,而是强调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到各门课程中。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是胡乱抓取、东拼西凑,而需要我们对每门专业课的性质、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要遵循一定的科学逻辑,要遵循专业课程的知识逻辑,遵循实践逻辑及需求逻辑。思政元素的挖掘要做到从专业课来,从专业知识内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要结合学生成长、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再将这些思政元素提炼、有特色但不重叠、系统化地植入到教学内容中,形成环环相扣、生动自然融入体系。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要具有科学性、有机性和系统性。“学前教育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树立专业理想,具有终身学习的意愿,逐步形成开放的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教育使命担当,能够运用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及相关理论主动创设有利于幼儿有效学习与教学的环境,分析教育实际现象,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学前教育学”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意涵,这些价值观是从专业课知识点中自然生发的,这些元素与知识点紧密的结合、浑然一体。结合“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并整理出本门课程部分教学内容与其对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具体如表1。
表1 “学前教育学”课程部分教学内容与其对应的“课程思政”元素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共创过程,基于教育专业特点、思政教育元素的抽象性以及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规律,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必须紧扣学生的需求,优化教学设计、探究多元教学方法。首先,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每堂课中的知识点呈现时政热点或是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或者视频,引导学生以专业知识点为基础、思政元素为灵魂找准理论突破口分析案例、视频,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并能理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多元化的观点及价值取向。其次,依托“互联网+”时代,积极探索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利用慕课、智慧职教等网络资源以及课堂教学平台“云班课”、雨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习、课后完成习题。以小组为单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展开讨论和训练。最后,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混合多元教学手段,增加课程趣味性。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教育时事热点讨论、模拟课堂、情境还原、小剧场等环节,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点进行深度融合,”[6]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从事实现理解至运用。以课程“学前教育学”中幼儿园教师这部分内容为例,课前先在云班课上上传相关教学资源视频并发布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搜集优秀教师事例并在课中分享;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引出幼儿园教师的含义、职业特点、具备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专业素养及专业发展等主要相关知识点,知识点讲解中融合教师应该遵纪守法、爱国、爱岗、敬业、责任、奉献、坚守等思想,通过案例、视频帮助学生吸收并理解、内化该部分知识与理念;课后在云班课中发布课后作业,如案例分析、优秀教师感人事迹分享、演讲等。
基于学校现行课程评价制度,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源于平时测试和期末测试。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情况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这是一种单向的评价。也正是受这种单向评价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认知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出现一定偏差,可能更多关注的是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习体验过程。德育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展开的,“人的品德不单是理性的,还是情感的,甚至有非理性和潜意识的成分”[7],思想教育具有长期性、渗透性、隐蔽性和特殊性,思想教育的评价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育人效果是难以用单一的考试来衡量的。为此,“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可以采用多向度的评价方式,既注重最终的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科学观念的养成,从而实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多元化和综合化。“课程思政”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育人效果的评价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倡导教师、学生及同伴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更加准确的认知自己。其次,评价方式上,学生发展评价可以采用人文的、定性的方法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记录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变化,如思想、情感、态度和能力上的转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变化或是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最后,评价内容上,以思想观念的转变、知识掌握及能力提升为着力点,就学生思想层面发展而言,学生的言行可以折射出其思想和价值观发展情况,为此,可以从学生的言论、行为等方面对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