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李亚君
新时代下,“三农问题”仍然是关乎我国长治久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逐步转移,使得我国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相对短缺,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造成了不利影响。面对当前“农村进步、农业的发展”仍相对滞后的现实情况,提高农民素质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必须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鼓励年轻人务农、加强职业培训力度等举措,富裕农民生活。新型职业农民要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自主创业,吸纳更多农民就业并引领农村与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
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来说,人们以往对于农民的印象就是文化水平低、呆板。但是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对于农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具有高文化水平、高素质、高生产技术水平的人才。他们善于运用市场机制,整合现有的市场资源,获取最大收益(朱启臻,2016)。
农民创业是一种商业活动,他要求农民自己将现有的城乡资源进行整合来创造出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农民自身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解读,对市场需求的定位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其他外部环境因素都会制约农民创业。其中人力占主导作用。人力资本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即高人力资本积累的人往往创业能力强,成功率高。除了农民自身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以外,还需要农民在创业前期进行一定的培训。农民参加了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理论方法,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为农村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农村教育的薄弱性以及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缺乏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创业意识不强、缺乏培训教育资金的支持等影响着当前我国农村创业教育的进展(李跃军,2009)。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农民创业需求定位不准确、没有专门的创业培训基地,创业成功率低等诸多问题(赵学丽,2006)。
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首先体现在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上。相比于城市居民,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由表1所示,具有较高学历的农村劳动力占比在1%左右,初中水平占农民文化程度的50%以上。在2011-2018年间,随着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教育投资,从未上过学的农村劳动力占比不断下降。
表1 农村居民家庭户主文化程度
其次,是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进行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是两大组成部分。在人力资本方面,2012年开始正式启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试点,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农民开始展开培训,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还进行了实践培训,先进的培育技术的指导,使其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农民。在物力资本投资方面,2016年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增至13.86亿元用于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尽管如此,我国近年来农民培训占教育预算支出比例仍不足1%,大部分的教育资源没有流入农村,中央政府对农民培训费用的支出仍然处于极低水平(见表2)。
表2 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投资情况
种植大户、返乡人员,以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构成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我国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起步较晚且进程缓慢,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高素质的一类农民,他们专业能力、经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远高于传统农民,但是,我国没有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来进行差别教育,更没有从他们的创业需求出发来进行合理的分类分工。
其次,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创业实践的需求,现有高校教师缺乏农业创业实践经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参差不齐。
最后,受农村地理环境、经济落后等因素的限制,农民创业教育意识薄弱。
许多农民以及地方政府形成了相对保守的观念,缺乏市场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农民认为花费高额的培训费用,在短时间内见不到成效。而地方对物资资本的投资远大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削弱了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其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决定了创业成功的几率。对于年轻的返乡创业者,他们本身就是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这就需要他们除了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进行深入实践,不断学习相关的农业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要时刻关注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找准市场定位,顺应市场变化潮流,不断推出富有新意的产品。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以及政府提供的各项惠农服务政策等其他公共资源,积极提高自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首先,创业教育必须要和农民需求相统一,要有针对性对农民创业进行培训。不能一味的将所有农民汇集到一起教学,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进行合理的分类分工,确保每人都能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次,看准市场需求,从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出发,不断鼓励农民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努力迎合市场需求。另外,要利用农村合作社、地方院校专业化的教学优势,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开展更具特色的专业设置。最后,鼓励社会各界力量进行投资,拓宽创业教育融资渠道,扩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基地,使得我国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群体不断增加。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能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