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珂,薄其波,成 涛,王建成,胡 伟
(1.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山东东营 257000 2.胜利油田安全环保质量管理部,山东东营 257000)
油田开采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助剂种类繁多,其组分成分复杂,可能含有多种有毒有害因素。根据职业卫生管理要求,化学助剂生产厂家应向用人单位说明产品特性、主要成分、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和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并为用人单位提供符合要求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SDS)。其中,SDS作为记载化学品理化性质、危害特性以及危害防控措施的综合性技术档案,对用人单位了解化学品的危害及防控措施从而采取主动防护,有效减少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危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SDS中的成分信息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基础性依据之一,在职业卫生检测及评价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油田化学助剂生产企业提供的SDS数据在完整性、真实性及准确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影响职业病危害因素正确识别、检测,也使得用人单位在职业健康管理中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及事故处置措施。为此,选取油田在用的3种化学助剂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定性分析及识别,通过对比其生产厂家提供的SDS及定性分析识别结果,对安全技术说明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选取了某化学助剂生产厂家生产的水锁伤害处理剂、油层清洗剂(油基)、调剖用乳液聚合物3种油田用化学助剂,并收集到其提供的SDS数据,其成分/组成信息见表1。
表1 3种油田化学助剂SDS成分/组成信息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3种化学助剂取顶空气1 mL进行定性分析。
1.2.1 色谱条件
载气:高纯氦气,流量1.0 mL/min;升温程序:初温30 ℃,保持3 min,以10 ℃/min速率升温至300 ℃,保持20 min。
1.2.2 质谱条件
电离模式:电子轰击(Electron Impact, EI):70 eV;扫描方式:选择反应监测模式(Selective Reaction Monitor, SRM);离子源温度:230 ℃;传输线温度:280 ℃。
1.2.3 分析谱图
3种化学助剂定性分析谱图见图1~图3,其中图1、图2为苯系物,图3为高分子聚合物。
图1 水锁伤害处理剂样品谱图
图2 油层清洗剂(油基)样品谱图
图3 调剖用乳液聚合物样品谱图
根据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性分析谱图,结合3种化学剂的生产工艺及使用的原辅材料等内容,对3种化学剂中实际含有的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对比结果见表2。
表2 3种化学助剂含有的主要有害因素分析对比
由表2可以看出:水锁伤害处理剂的SDS中未列出成分信息,经识别可能含有二甲苯、乙苯、聚醚等有害因素。油层清洗剂(油基)经识别其中可能含有苯系物,但其SDS成分信息中并未列出。调剖用乳液聚合物SDS成分信息中有丙烯酰胺,且浓度范围为15%~20%,经识别分析,丙烯酰胺、丙烯酸、硫酸铵、AMPS等为其使用的原材料,并不是产品的成分信息,其实际可能含有的主要有害因素为聚丙烯酰胺。
2.1.1 SDS关键信息缺失
部分化学助剂生产厂家制作的SDS存在数据缺项,尤其是组成成分等关键信息缺失。GB/T 17519—201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指南》中规定:供应商根据需要保密的具体情况,其组分的真实名称和化学文摘社登记号码可不注明,但应在SDS的相关部分列明其危险性。在实际应用中,较多企业以保密为由隐瞒产品某些成分的危险性信息。如上文提到的水锁伤害处理剂,生产厂家就以保密为由未提供成分信息,从而对其危害辨识造成困难,且无法为用人单位的防护措施提供参考。SDS数据不完整的情况在其他的化学品生产厂家中也是常见的问题。江苏省危险化学品登记中心汇总了登记工作中常见问题,约有70%的企业编制SDS时有缺项,常见的缺失内容有“成分/组成信息”、“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毒理学信息”、“生态学信息”等内容。
2.1.2 SDS内容信息模糊且不全
化学助剂成分多较为复杂,在SDS的成分信息中出现以芳烃溶剂、破乳剂等名称笼统概括的情况,未能指出其具体组成,且对于部分危害成分未能说明,可能导致企业在使用过程中无法正确识别化学剂中的有害物质。如上文提到的油基油层清洗剂,经识别其含有的主要有害因素为二甲苯、乙苯等,但其SDS成分信息中仅提到有表面活性剂,且未指明其具体组成。此外,有报道指出,某丝网印刷油墨供应商提供油墨的SDS显示其挥发性有机成分含有芳香族烃系溶剂(10%~30%),在检测过程中该油墨成分检出苯、甲苯、二甲苯和乙苯。虽然苯、甲苯、二甲苯、乙苯按分类均属于芳香族烃类物质,但能对人体明确致癌、健康危害最大的苯被以芳香族烃系笼统概括。
2.1.3 SDS内容错误
部分化学助剂生产厂家在编制SDS时,将其生产原辅材料作为产品成分写入成分信息一栏,或者出于抬高出厂价格的目的,将产品中未含有但价格较高的成分写入SDS。上文中提到的调剖用乳液聚合物,SDS中列出含有丙烯酰胺(15%~20%),经分析,丙烯酰胺为使用的原材料之一,而产品主要成分为聚丙烯酰胺。丙烯酰胺为高毒物质,属于可能人类致癌物,而其聚合后毒性大大降低。若按照SDS中的信息进行危害因素识别,将给用人单位造成管理上的负担。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完成的某刀具制造公司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项目,其中清洗零件的工业清洗剂SDS显示该清洗剂主要有毒物质为乙醇胺和三乙醇胺,而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有毒物质为四氯乙烯、二氯甲烷、溶剂汽油、苯和环己烷,提示在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时需研判SDS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a) 缺乏有力的审核与监督。《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对生产单位编制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规范性、内容一致性进行审查,而对企业编制的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以及数据的准确性没有提出要求。由于SDS的审核工作仅限于形式审核,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不属于审核的范围,SDS是否能够准确的反应化学品的危险性无法得到监督,导致使用者对生产厂家提供的SDS不信任。
b) 化学助剂多为混合物,其化学组分多且复杂,针对某种组分进行检测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编制一份高质量SDS报告技术难度大,经济成本高。大多数化学助剂生产厂家欠缺检测技术能力,编写者采用的相关数据主要依靠抄袭互联网上相同或相似的化学品SDS。同时,部分编写者缺乏相关专业素养,对SDS所需填写内容的理解把握不牢,导致编制出的SDS流于形式,参考性不强。
c) 化学助剂中某些组分受商业保密制度的限制不对外公布,某些企业以保密为由,拒绝提供SDS或隐瞒某些危险性成分的信息及危险性。
SDS作为油田化学助剂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其编写质量决定了能否准确传递关键性的化学品安全数据。完善和规范SDS编制内容,保障SDS信息的准确性和措施的针对性是充分发挥SDS职业危害防护作用的关键。因此,就如何正确使用SDS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a) 完善SDS审核与监督机制,加强对SDS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审核监督,确保报告具有较强权威性。如可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化学品信息的准确性进行测试和验证,通过行业评议和专家评审对化学品危害风险防控措施进行优化。
b) 完善信息保密机制,合理规定企业在危险性信息传递方面的义务,对于需要保密的商业信息可不体现在SDS中,但须标明其危害,用于危害防护和控制,为使用者的职业健康提供保障。
c) 用人单位或技术服务机构在进行化学助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时,可以将SDS与相关定性定量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作为SDS正确性与完整性的参考,并结合SDS、定性定量检测结果、生产工艺及原辅材料分析等内容做出综合判断,以更加准确地识别危害因素。
d) SDS不一定能包含各种使用条件下的化学品安全及健康信息,因此用人单位在使用化学助剂时应结合具体使用环境与条件核实SDS准确性及化学助剂安全性,以采取正确的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