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核心素养是近年教育学界的重要议题,其培养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大学生核心素养是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目标,研究性教学是高校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从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角度,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施条件、操作程序和考核评价进行探究,能有效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研究性教学;大学生
自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以来,教育部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摆到了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了教育界的重要议题。核心素养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1],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研究性教学是大学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是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角度设计研究性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有助于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全面推进。
一、研究性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研究性教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综合[3],是旨在创造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4]。我国教育部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意识到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2005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然而,在高校教育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认识不足、教材内容陈旧、制度导向错位、评价体系单一等多方面原因,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推进情况一直不容乐观[5]。
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核心素养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教育部文件中将核心素养描述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有学者将核心素养的内涵解释为“协作、交往、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即世界共同核心素养”[6]。从各内涵界定来看,不论是《意见》中的核心素养,还是“世界共同核心素养”,都强调了核心素养应该包括终身学习和面对未来生活的品格和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而培养核心素养对国民和社会的未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视角设计研究性教学的内在逻辑
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核心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视角设计研究性教学,须厘清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研究型教学推进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提升核心素养是研究性教学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从核心素养的内涵来看,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包含了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研究性教学在教学活动上突出研究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在教学内容中体现跨学科和前沿性,目的是保障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干事能力。
研究性教学目标和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要求一致,都指向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7],也完整地诠释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其在活动、内容和过程中体现的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契合的。因此,提升核心素养应当成为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二)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从核心素养的特征来看,研究性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首先,核心素养是可教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8],这为研究性教学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可能。其次,培养核心素养需要情境。素养依赖情境[9],核心素养的学习不能单靠认知记忆或技能训练[10],还需要真实情境;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是创造情境,这为研究性教学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再次,核心素养具有发展性。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整个教育阶段,高校教学同样肩负培养核心素养的任务,这为研究性教学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厘清了结合方式。最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契合,为研究性教学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研究性教学能够满足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对培养条件的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解决高校教学问题、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是高校面临的双重任务,研究性教学作为解决高校中教学问题应运而生的重要手段,与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有着内在联系,两者整合能将双重任务化繁为简,推进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无疑是高校完成实现“双赢”的最佳途径。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视角开展研究性教学,可以弥补传统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师意识不强等不足,同时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必然要求。
三、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视角对研究性教学进行重新设计的教学模式,即围绕核心素养,对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施条件、操作程序、评级体系五个部分进行设计。
(一)完善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理论基础
研究性教学在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个领域都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11],然而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其理论基础还有待深化和发展。从哲学角度看,核心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延伸,其建构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12],基于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视角,研究性教学在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教学目标上,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略作为指导。
从心理学角度看,核心素养重视终身学习和未来生活,关注个体知识、能力发展。除了传统的创造心理学、智力理论,还应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等理论来指导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设计。另外,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DeSeCo项目中,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人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核心素养建构了理论模型。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应从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层面对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理论进行深化和完善。
(二)重构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发展目标
与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目标不同,传统的研究性教学目标局限于培养精英人才的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关注不够。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等的综合,“素养”比“能力”含义更为广泛[13],若以传统研究性教学模式来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难免显得狭隘。
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囊括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在知识目标上,要实现个体跨学科知识及“非确定性知识”的掌握;在能力目标上,要实现个体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认知、态度上,要实现个体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的获得。根据核心素养具有前瞻性的特征,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还要对个体的未来生活和工作予以充分考虑。另外,核心素养会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恒定不变,它依据人类社会及个体发展的主要矛盾与现实需求的变迁而持续调整和不断更新[14],因此,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目标,也应当随核心素养内涵的调整不断更新和完善。
(三)保障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实施条件
和传统教学不同,研究性教学还包括了问题设计、自由的环境和必要的物质设施等构成要素[15]。针对研究性教学的构成要素和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的教师、教材、情境等条件和管理系统等实施条件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1.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思想前提,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指导意义,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16]。认识理解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师完善教学知识体系,积极主动地将核心素养的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其次,促进教师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师需要教学核心素养,高师院校应构建全方位素质教育模式,形成职前教师终身发展必备品格[17],不仅要培养传统的教师考试素养、教育技术素养,还要发展教师的心智素养、信息素养等。最后,完善研究性教学教师的在职培训体系。对在职教师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训,可以有效地缩短合格教师的培养周期;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指南[18],制定教师的终身发展规划,有助于促进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教师专业化。
2.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多元化教学内容整合
研究性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不仅体现在跨学科上的多元,还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多元。传统教学内容偏重“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这与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不太吻合。根据核心素养的特征,在选取研究性教学内容时,要注重以人为本,体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破除学科壁垒,实现各个教学阶段知识体系的“垂直整合”和各个学科之间知识结构的“水平统整”[19],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课程,实施“跨学科学习”[20]。此外,实践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和创造性。
3.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生活情境创设
“真实情境”对于学习的价值在于:新颖的、多样化情境更有助于学生参与问题解决,了解知识运用条件,掌握知识迁移价值[21]。创设真实情境是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核心素养要求的情境相比传统研究性教学所设计的,要更加注重生活实际,更加关注虚拟环境对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影响。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性教学在创设情境时,要关注日益变化的、复杂的社会,要与生活情境统整并链接到动态社会生活世界中的具体事例中[22]。目前在工程教育中比较盛行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都是“情境学习”的有益尝试。
4.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特色管理系统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育人理念,研究性教学应建构适应个性化教育的教学管理系统[23],这个教学管理系统应该在多方面体现个性化——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配置教育资源,针对个性课程优化教学方法和管理体系等。在教师的管理制度上,应该针对培养教师的教学核心素养制定相应的资格制度和岗前、在岗培训制度;在教学内容管理制度上,应该对其是否体现了多学科的结合、是否体现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等问题做严格管控。另外,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为实施保障。
(四)改进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操作程序
传统的研究性教学走的是“问题设计、情境创设、学生合作和自主探究、考核评价”的一套程序。基于核心素养设计的研究性教学,需要在整套操作程序局部进行相应的调整。在问题设计阶段,问题内容的选取应该结合现实生活、围绕核心素养,要充分体现现实性;在情境创设阶段,要注重各教学设施的齐全和完善,创设的情境要尽可能的贴近现实生活;在教学效果验收的考核评价阶段,要重视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全面性,重点关注评价的反馈功能。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问题并改进。
(五)采用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型教学评价体系
对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性教学进行评价,有两大难题需要攻克:一是缺少针对核心素养的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技术,二是缺少精通非结果性评价技术的专业人士[24]。
针对培养核心素养难以评价的问题,欧盟国家中存在着一种思路是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25],钟启泉教授也提出探索以“表现性评价”为代表性的新型评价模式来进行核心素养的评价[26]。表現性评价是通过客观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能力素质的评价方法,是间接评价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虽然核心素养区别于外在表现,但素养与外在表现具有内在联系,素养是外在表现的基础和源泉[27],表现是核心素养的外在表征。此外,使用行业资格证书评价相关的21世纪素养[28],也是探索评价研究性教学中核心素养目标的可行路径。
核心素养是大学生面对未来必须具备的重要品格和能力,它关系到学生未来生活和社会未来发展,针对缺少专业评价人员的问题,我国应当在课程标准研发机构内建设一支学业评价专业团队[29],对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性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准确把握,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评价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8]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3.
[2] 姚利民,史曼莉.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06.
[3] 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4] 李宏祥,姚利民,史曼莉,康雯,蒋家琼.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05.
[5] 姚利民,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01.
[6][9][26]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04.
[7] 余文森.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5-05.
[10] 蔡清田.素养:课程改革的DNA[M].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1] 孟凡.本科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2] 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07.
[13] 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03.
[14] 屠莉娅.基于变革社会的视角:核心素养阐发与建构的再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6-06.
[15] 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08.
[16][18] 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17] 苏继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7.
[19] 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04.
[20] 张紫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源自英国的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6-07.
[21] 张紫屏.论素养本位学习观[J].全球教育展望,2016-03.
[22] 蔡清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6-02.
[23] 刘鸿儒,凌秋千.基于“个性化”教育向度的“核心素养”培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5-08.
[24] 孔凡哲.从结果评价走向核心素养评价究竟难在何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6-05.
[25]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27] 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04.
[28] 刘晟,魏锐,周平艳,师曼,王郢,刘坚,陈有义,刘霞.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3.
[29]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08.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2019XGJPG3010)
作者简介:刘超(1992- ),男,湖北武漢人,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团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