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导入的几大误区探析

2021-10-13 16:01马军宁
考试周刊 2021年73期
关键词:课堂导入道德与法治

马军宁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的有效和高效已然成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而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上启下和兴趣激发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环节都无法替代的。但是,在追求课堂导入的路上,有些教师却陷入了误区,甚至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现状,笔者进行了调研和走访,现将结果分析归纳如下,希望无论是对教学实践的促进,还是对理论研究的丰富,都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导入误区;问题探索

随着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而课堂导入环节也逐渐成为深受教师重视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观念的转变使得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导入呈现出形式新颖、方法活泼等特点。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对导入环节的设计,尚且存在着不恰当的理解,从而走进了课堂导入的误区。

笔者曾就“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的问题走访过咸阳市渭城区的几所初级中学,近70%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是有课堂导入环节的,只有25%的学生反映他们的教师上课没有导入环节的设置。但是确有近58%的学生认为,课堂导入对他们的后续学习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表示可有可无,或者说有点浪费时间。而在被问到教师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时,80%左右的学生回答:复习提问和设置问题。

综合访谈分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数的教师还是在思考怎样进行课堂导入的。只是他们的方式都相对的传统和单一,对导入的有效性思考还不够深刻。而且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教師课堂导入基本理念的缺失,他们对导入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巩固旧知识、提出新问题、吸引注意力、引出新课题等这种简单的层面,从而忽视了课堂导入其他深层次的作用。当然了,更有甚者直接割裂了课堂导入环节与其他课堂环节的关系,缺乏一种前后联结性,呈现出一种“为了导课而导课”的状态。而在具体的导入方法的选取上,大多数教师理念落后,方式教条单一,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别提参与度了。也有的教师过分地追求学生的“成绩”和所谓的升学率,从而只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方法和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他们经常以简单的问题复习代替课堂导入,从一开始就直接上课,这样的导课方式不仅不能发挥导课的价值,而且还极其容易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综上所述,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要么是过于追求形式而忘记了内容,要么是闭关自守而不思进取,总之问题层出不穷,现状并不容乐观。

一、 忽略导入,直接上课

中学教师实质是传统意义的教书匠,所做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转述给学生,没有太多创新,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上有指定教材、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下有学段测试、教学计划和统一进度,能留给教师这一教学主体自由发挥的空间实在是少得可怜。一线教师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在现有的框架下,一步步地艰难前行,加上考评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中高考的压力,大多数教师都会忽略掉那些无足轻重的环节,而课堂导入恰好入围。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状是领导都说重要,但都不给安排课时;家长都认为假大空,成为可有可无的学科;学生均认为好学,背背画画即可。所以从上至下都是轻视,学科地位也一降再降,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范围内竭尽所能而已。普通学校一般政治教师都是带两个年级,8~10个教学班,每周每班2个课时,这么大的工作量,如此少的课时安排,加上各种考试各种考核,以及各种行政事务,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就只能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划分主次,而课堂导入就被错误地划归到次要位置,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环节。

想必大家都听说或者见过,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一开口就直奔主题:“同学们,我们昨天讲了……,那么今天我们接着讲……”一节课就这样突兀地开始了。这种忽略导入,开门见山的方式在基层学校非常普遍,显然这种方式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后面的课堂环节显得平淡无奇,课堂目标的实现也是可想而知的。在“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年代,这种忽略导入的情形确实多见,在“老教师”群体中更是扎堆。

二、 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因课时有限的原因,所以整体来说中学教师对课堂导入是很不在意的。在备课过程中,会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知识、备考点、备材料,但是很少会考虑到要备导入。就算是有导入,也是方式单一,缺乏新意,不能够很好地运用各种导入形式,导致学生的兴趣点不高。据访谈统计,近80%的学生反映,他们的教师最常用的导课方式为复习提问和设置问题。很明显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这种传统的导课方式很难满足学生的“胃口”,想调动起他们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必须得转变思路,创新方式方法了。

例如,道德与法治课是显性德育课,所以教师最常用的便是故事导入法,讲一个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寓言故事或者哲理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比如说“为什么这么做”“对你有什么启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从而引入到正课上来。可这样简单的问题设置,老掉牙的寓言故事,一次次地重复啰唆,又怎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种“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提问太过简单线条,从有效提问的角度来说这属于无效问题,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从方式方法来说,过于普通和常见,很难调动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更别提积极地探究了。所以答案也是千篇一律,没有任何深思的痕迹,从而课堂导入也便流于了形式,没有任何的实际性意义。

像以上这种现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导课环节中并不少见,综合来分析,原因无非有这样两个方面:第一,主观方面对课堂导入环节的不重视,持“可有可无”和“浪费时间”的态度,所以简单过渡,然后直奔主题;第二,客观方面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低下,表现出教学思维固有的局限性,不能够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和创新形式来进行导课。所以,有些教师虽然有导课设计,但是方法过于简单,模式彰显僵化,并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最大关注。可以试想一下,要是所有的教师、所有的课堂的导入模式都基本一样,这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吗,学生还有探究的欲望吗?笔者认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政治教师自古以来的“刻板、严肃、固执、学究”形象,估计与此也脱不了关系吧。课堂导入是一项集创意和想象为一体的工作,它需要给教师插上飞翔的翅膀,带领学生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猜你喜欢
课堂导入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谈英语课堂无痕导入的策略
“活化”课堂,让英语教学更精彩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