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夏萍,何必子,刘登礼,吴谨准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新生儿病区,福建厦门 361000)
常规肺功能检查需受试者配合,仅适用于6岁以上儿童,近年来,临床采用潮气呼吸流速-容量曲线[1]即潮气肺功能评价婴幼儿的肺功能。母乳是新生儿和婴幼儿最好的天然食品,母乳中含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可促进早产儿肺生长,并改善肺功能[2]。目前,危重早产儿的存活率已显著提高,出院后多关注早产儿智力和体格发育[3],较少关注肺功能发育情况,也缺乏早产儿肺功能随访的临床研究。早期肺的生长发育对成年后的肺功能有显著影响,肺健康发育是影响生存期的决定因素[4]。本研究对出院后随访的早产儿于纠正1~3个月龄时进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旨在探讨母亲喂养对早产儿肺功能发育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新生儿病区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早产儿60例,根据出院后喂养方式不同分为母乳喂养组(n=36)和配方奶喂养组(n=24)。纳入标准: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15 d内无呼吸道感染;未吸氧;纠正月龄1~3个月。排除标准[5]:严重先天畸形,如膈疝、咽喉部先天性发育畸形;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混合喂养中母乳量<50%。
1.2 方法
1.2.1 仪器及检测方法①仪器:用德国CareFusion公司生产的MasterScreen肺功能仪进行测定。通过CareFusion流速传感器和面罩进行测试。开机测试前做环境温度、湿度及容量校正,检查仪器是否有漏气。②检测前:记录姓名、编号、出生年月、性别、身高、体质量,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待早产儿自然入睡后检测。③检测时:喂奶前0.5~1 h取仰卧位,颈部稍后仰,在自然睡眠时的状态下,选择合适的硅胶面罩紧扣口鼻,避免漏气,呼吸平稳后连续记录5次,每次记录≥20个潮气呼吸流量-容积环,电脑自动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④检测后:观察主要参数差异,手动剔除偏移较大的数据(≥10%),并重新测试[6]。
1.2.2 营养支持方案①体格生长评价:根据纠正月龄,以预产期即胎龄40周为起点计算纠正后的生理年龄。早产儿纠正月龄计算方法:纠正月龄=实际月龄-早产周数。胎龄40周前:根据2013年Fenton早产儿不同性别生长曲线图,胎儿在宫内呈非匀速生长,需参考胎龄评估不同胎龄早产儿生长速率。胎龄40周后根据纠正年龄采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标准[7-8]。②喂养方案:母乳喂养组生后12~24 h内开始喂养,首选母乳,出生体质量<2 000 g的早产儿母乳喂养达80~100 mL/kg,开始逐渐添加母乳强化剂(HMF)至全强化,以促进追赶生长。根据体格生长各项指标在纠正同月龄的生长曲线图的25~50百分位逐渐减少强化营养,过渡到母乳喂养。逐渐减少喂养的能量密度至280 kJ/100 mL,转化为纯母乳或普通婴儿配方。转奶期间随访早产儿体格发育的生长曲线和血生化指标,如生长速率和各项指标的百分位数出现下降及血生化异常等,可恢复部分强化,直至生长各项指标恢复正常。配方奶喂养组:存在母乳喂养禁忌证或母亲无母乳,选用早产儿配方或婴儿配方奶,胎龄<34周或出生质量<2 000 g的早产儿选择早产儿配方奶;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2 000 g选择婴儿配方奶。早产儿出院后,根据其生长曲线选择个体化喂养方案,追踪其生长发育各指标达到生长曲线图的25~50百分位,即可转换为普通配方奶。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潮气呼吸肺功能观察指标及临床资料。达峰时间比(TPEF/TE):到达呼气峰流苏的时间与呼气时间比,主要评价小气道阻塞。正常范围28%~55%,重度阻塞<15%,中度阻塞22%~15%,轻度阻塞28%~23%。达峰容积比:(VPEF/VE):到达呼气峰流苏的容积与呼气容积比,反映气道阻塞指标。正常范围28%~55%,重度阻塞<15%,中度阻塞22%~15%,轻度阻塞28%~23%。潮气量(TV):主要评价肺部限制性病变,婴儿正常潮气量为6~10 mL/kg。吸气时间(TI):上气道梗阻TI延长。呼气时间(TE):下气道阻塞、阻力增加、TE延长。吸呼比(TI/TE):正常TI/TE:0.6~1.00,呼气性呼吸困难,TE延长,TI/TE降低,吸气性呼吸困难,TI延长,TI/TE>1。呼吸频率(RR):限制性、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均可呼吸加快,RR增加[9]。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两组比较用U检验,TE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两组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比较两组TV、VPEF/VE、TPEF/TE、RR、TI、TI/T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乳喂养组TE低于配方奶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比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tidal breathing and lung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
2.3 呼气时间影响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E与纠正月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呈显著正相关(P<0.05);TE与胎龄、出生体质量、喂养方式、吸氧时间、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无明显相关性,见表3。
表3 呼气时间影响因素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xpiratory time
胎儿肺发育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非线性过程[10],早产改变正常肺的发育进程,肺的发育成熟与早产儿的近、远期预后密切相关,了解肺部发育及疾病的病理生理,可帮助判断疾病的程度及随访预后。近年来,小儿潮气呼吸肺功能由于操作简单,无需配合,重复性好,在新生儿中应用较广泛。母乳是早产儿最好的食品,母乳对早产儿肺功能有益,可增加用力肺活量[11],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TV、TI、RR、TPEF/TE、VPEF/V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国外多项研究[4,12-14]表明,当母乳喂养总持续时间>4个月,发现母乳与婴儿FEV1或FVC密切相关,FVC是肺容量的重要指标,FEV1对于判定肺容量改变、阻塞病变均有指导意义。Kull等[15]研究发现纯母乳喂养≥4个月可改善肺功能。本研究中TV主要评价限制性肺疾病,TPEF/TE、VPEF/VE反映气道的阻塞情况,但两组TV、TPEF/TE、VPEF/V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本研究母乳喂养时间3~5个月,与持续时间较短相关。
本研究中母乳喂养组TE短于配方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气时间延长,呼气阻力增加,多见于下呼吸道阻塞或呼气性呼吸困难[13],而母乳喂养组呼气时间短于配方奶喂养组,提示气道阻力小,母乳喂养对小气道发育有益。目前,母乳改善肺功能的机制尚不清楚[16-17]。母乳存在较多营养和生物活性成分,其中关键途径是免疫介导,预防和减少呼吸道感染,从而有助于肺部生长发育和增强肺功能[11]。母乳中细胞因子[18]和母体抗体转移[19]可减少气道炎症。非免疫因素也可介导肺功能和母乳间的关联,动物模型证实[20],生长因子增加成纤维细胞中的弹性蛋白活性,尤其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生长因子(EC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在初乳含量最高,随着乳汁的成熟而降低[21],两者均可影响新生儿肺的发育[22]。母乳喂养时间较长的儿童身高更高,且可减少肥胖发生率,从而增加肺容量,改善肺功能[4];此外,哺乳可改善婴儿的膈肌运动,增强呼吸肌,改善呼吸和吞咽之间的协调[23]。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纠正月龄是影响呼气时间的显著相关因素,与张皓等[9]研究结果一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者气道发育受阻,TE较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病率、严重程度与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呈负相关[24],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程度越重,潮气呼吸肺功能损伤越明显,主要是阻塞通气功能受限[25],体现小气道阻塞主要指标为TPEF/TE、VPEF/VE,随着BPD加重而逐渐下降,本研究中两组TPEF/TE、VPEF/VE相对国内1~3个月婴儿[26]正常预计值偏小,可能与部分患儿存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有关,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原因可能为,样本量小,研究对象仅做横断面研究,母乳喂养时间短,致使研究结果较局限,未来应进行更大样本量研究,并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多点纵向研究,改进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母乳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气道炎症,改善小气道发育,因此,应大力推进和倡导早产儿母乳喂养,以促进早产儿肺部发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