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会计硕士创新素质培养研究
——基于重庆市高校的数据调查

2021-10-13 07:38毕茜教授博导程心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商业会计 2021年18期
关键词:硕士双创导师

毕茜(教授/博导) 程心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不断演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逐渐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是我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科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国亟需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以作为支撑科技发展的动力来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与实践项目上加大力度,培养出更多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各高校根据标准的指导性规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多样化、高质量人才。此外,在大数据、云计算时代背景下,企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业务种类愈加复杂,社会需要更多的会计创新型人才去解决理论与实务中的新业务、复杂业务、交叉业务、跨学科业务等问题。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的主阵地,因此也愈发受到重视。

我国会计硕士规模逐年扩张,但创新素质培养问题仍待解决。一方面,高校现有培养资源不足,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顶尖人才和科研团队,导致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不利于实现会计硕士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创新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未能融合教材、课程、教法、实践、实训等多个环节,会计硕士创新素质培养质量差强人意。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倾向于以商业价值为标准评价双创教育,导致我国创新教育的内涵与性质还停留在创业活动层面,发展基础薄弱;科研活动平台缺乏等问题较为显著,因此会计硕士学术成果难以及时转化,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离不开大量会计创新型人才,会计硕士创新素质培养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高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阵地,要不断优化适应新发展格局需求的会计硕士创新素质培养体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系统分析会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阐述目前高校会计硕士创新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高校改善会计硕士创新素质培养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设计。问卷旨在从会计硕士创新成果以及高校创新培养过程与环境两方面,调查会计硕士创新素质培养现状与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基本情况调查、创新成果现状调查、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与环境调查。

(二)数据收集。问卷的调查对象是重庆市在读会计硕士研究生,调查范围涵盖多所高校。这些高校既招收会计学术型硕士,也招收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招生规模较大,在读会计硕士人数占重庆市会计硕士总人数的比重较大,因此反映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此次调查问卷以电子形式发放,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达到94.2%。

(三)信度和效度分析。在创新素质培养环境部分,本文采用了5级量表形式。本文使用克朗巴哈系数法考察问卷测量的可靠性,系数越接近1,测验的可靠度越高,通常系数达到70%以上即可以接受。经分析,量表的Alpha系数为 0.978,说明该组数据有着较好的质量,测量结果具有内部一致性。

如下页表1所示,KMO检验系数为0.969,表明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Bartlett球形检验Sig.值小于0.05,球形假设被拒绝,表明问卷具有结构效度,原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1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会计硕士创新成果。在论文发表方面,多数高校将论文发表纳入了培养方案中,论文发表情况也决定着会计硕士是否能够顺利毕业。但是,被调查的会计硕士研究生中仅有六成选择“能够”在毕业前完成论文公开发表任务。在文章创新性方面,采取主观评价方式,根据被调查者对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研究结论创新程度的自评结果进行加权平均,以此衡量文章创新性内容。调查结果发现,即使能顺利发表论文,论文内容的创新程度也不容乐观,高达61.43%的会计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创新度不足10%,24.29%的会计硕士论文创新程度仅为10%—30%,只有4.09%的会计硕士表示自己发表的论文中有50%以上的创新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论文内容创新性调查结果

除论文发表外,科研创新项目也是会计硕士在校期间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科研项目往往具有创新性的理论与方法,是会计硕士创新素质的具体体现。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有15名研究生参与过“国家级项目”,占样本总人数的7.69%,还有19.95%和16.4%的研究生分别表示参与过“校级项目”和“省级项目”,但是仍有超过半数的会计硕士研究生没有任何主持或参与研究生创新项目的经历。

(二)学校培养过程与环境。(1)在课程教学方面,69.2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满足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要求”,15.38%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满足要求”,评价结果较为乐观。但与此同时,还有12.84%的被调查者表示,高校应采取措施促进专业课程“广与专”的结合。(2)在课程内容方面,认为课程设置符合(“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基础实用性的人数相对于认为课程设置符合专业前沿性的人数多出6.92%,说明会计硕士研究生普遍认为现有课程的基础实用性高于专业前沿性。(3)关于教学形式与方法,大多数会计硕士研究生认为现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但也有7.69%的研究生认为现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陈旧,一元单向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有15.38%的会计硕士认为现有的课程教学管理不够严格,无法督促其“自主阅读专业书籍”。综合而言,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现存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学管理水平还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4)在学术氛围方面,被调查者所在高校大多通过组织学术讲座或报告,促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前沿性的学术研究和进展(90%以上)。仅有49.22%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积极组织社会实践调研”,27.46%的被调查者则认为学校并未开展任何跨学科交流平台。调查表明,现阶段会计硕士培养具有较好的学术氛围,但高校较少通过实践教学平台、跨学科交流平台实现产教融合的创新素质培养体系,高校在衔接理论实践、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方面还存在欠缺。

(三)导师指导。在学生人数方面,23.08%的被调查者表示其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共有“4—6人”,28.5%的被调查者表示有“7—10人”,导师指导人数在10人以上的合计达到40.73%,说明现阶段会计硕士研究生规模较大,硕士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普遍偏多。在师生学术交流频率方面,38.46%的研究生表示能与导师保持“每周一次及以上”的交流频率(如表3所示),其次是“每月一次”(36.15%),但也有约10%的研究生表示与导师交流频率极低,为“每学期一次”或“几乎没有”交流。综上,大部分会计硕士研究生无法与导师进行频繁的学术交流,会计硕士导师指导情况不太理想。此外,有105名会计硕士(占总人数的53.85%)表示其导师在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同时,普遍还担任了学校或学院的行政职务,使其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中。

表3 会计硕士导师指导情况调查结果

四、会计硕士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素质培养整体重视不足。会计专业培养侧重点在于根据会计实践的需要进行教学和研究,学术研究以案例式研究或分析式研究为主,主要是通过构建一个或几个模型来得出结论并解释相关现象。相较于理工学科,会计研究的实践性质较弱,学术创新成果并不明显,因此高校往往忽视对会计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会计理论研究离不开对业态新变革的深刻理解,会计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创新研究。目前高校开展的实践活动较少,缺乏紧密对接产业链、创业链的专业课程体系,导致会计硕士研究生难以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创新意识较为薄弱。

(二)学校管理层面存在问题。第一,科研平台与实践平台建设滞后。会计硕士研究生开展学术创新离不开健全完备的科研平台和实践平台。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科研平台主要是会计学术论坛与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形式较为单一,对硕士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局限于学术讲座与案例调研,忽视学科交叉融合。此外,高校未能创建校内外联动、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平台,导致会计硕士理论创新研究与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脱节。第二,缺少过程监督与考核。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以创新实践活动作为培养会计硕士研究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但会计实践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评价手段较少、过程监督缺乏标准化、考核存在滞后性等。例如,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校外实践纳入研究生毕业的硬性指标中,但对于实践效果却缺乏实质性的过程监督与评价手段,难以有效衡量会计硕士创新实践的真实水平,导致多数研究生将创新实践活动视为一项完成学分要求的任务。在此环境下,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易流于形式,高校难以培育出长期深耕于理论创新的会计人才。

(三)导师指导层面存在问题。第一,师生比例不平衡。会计作为热门专业,加之大幅度的研究生扩招,导致硕士研究生数量大幅度增长,师生比例失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导师难以与每位研究生保持密切的交流,难以实施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发掘每位研究生的特质与优势,从而为他们的创新研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硕士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质量。第二,部分导师精力分散,对研究生的创新指导不够充分。根据调查,绝大多数会计硕士研究生都高度认可导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但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与导师就学术问题沟通的频率较低。行政事务分散了导师的时间精力,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对研究生的创新指导。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本文针对重庆市会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调查,探究现阶段会计硕士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水平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会计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普遍薄弱,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实践过程缺乏创新性内容与原创性思考。总体看来,会计硕士研究生还未将创造意识与科学思维融入到创新实践活动中。高校虽然针对会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相关方案与要求,但并未根据研究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创新素质培养策略,未能鼓励和引导会计硕士研究生的主体意识与求异思维,创新素质培养效果不够明显。

(二)建议。

1.深入贯彻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加强创新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仅需要改革创新教育方法,更新创新教育内容,还要重新定位创新教育理论和创新教育功能,以此促进会计硕士创新素质的全面提高。

2.注重培养过程,重视人的主体性。创新教育是高度重视人的主体精神,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高校应当在保证必要共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将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融合进当前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培养会计硕士研究生的独立人格,为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当前,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促使高校建立起紧密对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产教融合能有效推动会计创新型人才培养进程,加快创新成果转化速度。因此,高校要为会计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建设会计与财税模拟基地等校内基地,同时也应开展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项目,深入开展产教协同育人,为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4.发挥“双导师制”作用,建立激励机制。会计硕士创新素质教育具有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点,高校可采用“双导师制”,通过聘请校外会计实务专家参与创新实践教学指导,与校内导师形成优势互补,缩小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提高会计硕士研究生创新质量。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师生比例失衡而过分倾斜的导师资源。此外,高校还可以采取激励机制,提高导师的指导费用与奖励额度,鼓励导师定期与研究生沟通交流,按照个性化创新教育理论指导研究生进行创新实践,重视学生对会计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反馈,主动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猜你喜欢
硕士双创导师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导师的猫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