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
【摘 要】在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美术作为提升学生美学素养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实现教学目的为根本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措施称为教学策略,采取合理创新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不断细化,如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高中美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美术鉴赏这一重要教学内容的课堂创新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高中美术 美术鉴赏 教学策略 优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3.045
美术鉴赏作为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中美术教学整体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中美术的教学质量已得到大幅度提升,但仍存在不足。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下,部分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切合核心素养视角的创新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笔者将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核心素养视角下美术教学创新方向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创新的具体措施三方面入手,对美术鉴赏教学展开探讨。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美术鉴赏教学较以前已有较大改观,基于提出创新教学策略的目的,下文笔者将从现存缺陷的角度对美术鉴赏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
美术鉴赏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强调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应以培养学生多元的审美取向为教学目的。但在实际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却仍存在教学思维固化、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学校对于美术鉴赏的重视度不足,所开设的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学方式单一,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难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二)学生思维定势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但是社会阅历较浅,往往会出现凭主观论断的情况。美术鉴赏强调思辨性,学生一味的用自身认知去衡量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不利于美术鉴赏教学的开展。例如,部分学生认为抽象的绘画形式过于晦涩,就不愿意去体会其中的线条、色彩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这显然是不可取的。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改变思维定势,打造多元化的审美取向。
(三)缺乏反馈机制
高中美术作为一门不参与考试的教学科目,虽然对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但是缺乏直接的反馈机制。美术鉴赏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确保美术鉴赏的教学效果是相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教师如何将学生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的表现、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转化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评判,需要一系列的衡量指标和评价方法。
(四)课程设计不科学
美术鉴赏是一个强调情感体验的活动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被情感的发散性所主导,则会使课程设计缺乏层次和逻辑性。在部分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于最终教学目的的精准把握,一味地将自身的鉴赏经验输出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也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美术学科素养的最近发展区。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虽然具备高超的美术鉴赏水平,但是因为对课程设计的不科学,难以将鉴赏知识真正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应以美术教学的核心目的为根本落脚点,从美术核心素养视角出发,增强课程设计。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美术教学创新方向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中曾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定义做出过如下要求,“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必须依据正确的美术学科的本质观或依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以美育人功能的正确认识。”基于此,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应包括美术本质和学科素养两个方面。美术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组成部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是美术核心素养的根本导向,美术核心素养丰富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先进育人理念。
关于美术的本质,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其中广泛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的理论认为,美术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而美术作品是意识的表现形式。美术以社会存在为己身存在的基础,它的灵感源于自然,它的作品又反映了自然;它的存在来源于社会,它的作品又反映了社会。与此同时,因为美术是一种认识。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所必备的学科指向性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延伸,以核心素养的存在为基础,并进一步依赖学科教材、教学和评价体系等载体实现具体的学生能力呈现和贯通交融。主流理论认为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导向性、稳定性、开放性、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
美术核心素养作为美术本质观和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融合,新课标为衡量其表现程度划分了以下五个指标: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教师在开展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时,应充分理解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衡量指标,精准把握美术本质观和学科核心素养与美术核心素养的存在关系,根据衡量指标制定创新性的教学策略,解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存问题,优化升级美术教育体系。
三、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确立学生主体,倡导沉浸鉴赏
美术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审美趣味,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发掘审美价值的人,因此在高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授课的主体——学生给予重点关注。现代化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而教师应充当教学的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进入沉浸式学习的情境。
在实际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以现代化教学理念为根本落脚点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就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精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确保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处于美术学习的主体地位。在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根本要求是學生进入沉浸式的学习状态。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时的沉浸程度衡量指标应有以下三点:学生是否能够模拟美术作品诞生的过程,是否能够体会到创作者在美术作品中寄托的思想情感,是否能用动态的视角去分析美术作品的演变过程。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外化的情感表达对衡量指标加以判断,如肢体动作、表情和语言等。例如,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呈现出了活跃的沟通状态,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关于美术作品的想法和感悟,则说明学生大概率处于良性沉浸的状态中。值得一提的是,沉浸式鉴赏学习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思维过程,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鉴赏作品的感情取向不同,其外在表现形式存在一定差异。如果美术作品的感情色彩本身是偏向沉重化的,学生在沉浸式鉴赏时通常不会有过多的语言和动作,外在表现为沉默或者若有所思,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准确判断学生的沉浸程度,避免判断失误甚至于盲目打断学生的沉浸式鉴赏状态。
(二)制定阶段目标,增强学习层次
美术鉴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通过完善美术教学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创造性人才。但是在实际的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最终的教学目的和课堂目标难以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需要通过将核心教学目的拆解化的方式将二者联系起来。
教师在设计美术鉴赏教学时,设置的课堂目标应具有核心目的指向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即以美术鉴赏教学的核心目的为课程导向,同时具备阶段性发展的动态思维,强调学生在鉴赏课程中的获得感。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以整体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最近发展区为根本参考。由于美术创造和接受者的主体性差异,教师在判断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时不能以刻板的标准答案为准则,而是应深层次挖掘学生美术鉴赏时表现出的感知力和审美趣味,进一步衡量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增强美术鉴赏学习的层次感,通过完成一系列课堂目标达到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不仅应制定明确的阶段性教学目标,还应设置相应的反馈和改进环节,确保阶段性教学的有效实施。例如,教师计划用一定时长的美术鉴赏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则应在该阶段课程结束后,设计一节测验类美术鉴赏课程,通过学生的当堂表现把握课程教学效果,并设置课后答疑及学生反馈环节,进一步改进阶段性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确保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制定单元计划,系统整合知识
美术核心素养作为一种抽象的内在能力,需要教师运用综合性的视角去看待。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提升程度通常难以量化,呈现阶段性的突变趋势。例如,某位学生在前期的美术鉴赏课程中的表现都不是特别突出,只充当一个被动的聆听者的角色,倾听教师与其他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但是在积累了一定的美术鉴赏经验后,该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在鉴赏美术作品时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视角和解读,对于这名学生来说,从被动性倾听到主动性鉴赏就是一个改变的过程。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体系倡导主题化的单元式教学,这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变化特点十分契合。但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在不同维度上均有所提升时,如何将这些提升整合形成有机整体则成为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学生长期在不同的维度上发展美术鉴赏能力,而缺少将其联系起来的契机,则容易形成片面的思维逻辑,不利于长期审美趣味的形成。在实际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美术鉴赏的最终教学目的为根本立足点,采取综合视角,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提升情况。
(四)重视互动设计,增强情感联结
美术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尤其是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进入鉴赏情境,才能刺激学生产生对美术作品的共鸣。美术鉴赏要求学生的感受和认知达到统一,而课堂互动就是激发感受和交互认知的途径之一。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不仅应重视师生互动,还应鼓励生生互动,并且观察学生的情感和美术作品之间的融合互动。
在实际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学生投入鉴赏过程通常需要一些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力,例如肢体动作和话语等,真正做到使课堂氛围和美术作品的意蕴紧密相连。教师在和学生沟通以完成导入环节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控制说话的节奏和语言的措辞,营造出适合进行美术鉴赏的氛围,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模式。二是注重逻辑性和层次感,清晰最终的导入目的,避免因为情感的发散性而影响课堂进度。三是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应适当留白,提出关于美术作品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增强学生对于鉴赏知识的记忆,并且激发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对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予以引导,可以采取划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分享自身心得感悟的过程中对美术作品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部分学生在涉及表达自我想法的任务时,会表现出羞涩沉默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及时地予以鼓励,并为小组讨论预留充分的时间,确保学生都能尽兴地表达内心所想。教师可规定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派代表发言,以此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并在聆听代表发言的过程中,对学生整体的美术核心素养水平进行评估。学生和美术作品之间的互动,则是贯穿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美术鉴赏,不仅仅是鉴赏者观察美术作品的过程,更是创作者通过美术作品感染鉴赏者的过程。在进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时,学生应持有鉴赏不是单方面审视的想法,与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构图和选题等要素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充分体会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师可通过学生在美术鉴赏时的表现,如运用的语言是倾向于评价类词语还是感受类词语等,判断学生是否和美术作品之间产生了良性的情感联结。
(五)转变学生思维,推广自主学习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体系中,往往会出现由于学生陷入自身思维定式而难以提高鉴赏能力的情况。应对這一问题,教师应采取转变学生思维,推广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在倡导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形成多元化的审美取向,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感。
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可采用让学生绘制美术鉴赏思维导图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寻找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理顺其中的逻辑关系,形成美术鉴赏的整体观念。与此同时,思维导图的绘制涉及到线条、符号和色彩等构图要素的设计,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能够获得充分的美学体验,而学生设计的图形又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高中阶段的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有限,教师可适当予以辅助,例如制订思维导图的主题,学生从这一主题出发,对所鉴赏过的美术作品进行回忆和再次鉴赏,在此过程中会发现初次鉴赏时存在的盲区,在拓宽思维导图的边框的同时,产生新的审美体验。
总而言之,美术鉴赏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一环,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结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优化创新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建设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提升学生整体的高中美术核心素养水平和落实“五育并举”的现代化先进育人理念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黄永成.高中生审美心理特征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8,7(6):2.
[2]严颖豪.大数据时代高中美术探究性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3]柴益军.学讲课堂 活跃课堂——高中美术鉴赏学讲课堂的构建探究[J].2020.
[4]刘学卫.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美术色彩基础教学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8):2.
[5]曾少君.浅析实现高中美术教育审美价值的有效路径[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