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优化视角下流通企业供给侧改革研究

2016-12-27 10:53刘冬梅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优化创新供给侧改革供应链

刘冬梅

内容摘要:推进流通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流通业发展的重大创新,也是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其供给侧改革可通过优化供应链系统方式,实现对社会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协同,进而促进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然而,目前我国流通企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企业供给过剩、劣质供给大量存在等。由此,本文基于供应链优化视角,提出了流通企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设性意见,以期为流通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供应链 流通企业 供给侧改革 消费 优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2016年2月19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上又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发展质量”作为会议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大转折,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需要生产和流通环节企业的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通过供给侧改革优化流通企业投资及产业结构,优化国民经济中基础、支柱与主导产业的关系,可有效化解我国经济的产能过剩现状,增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促进经济实现绿色、创新、开放、协调和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现阶段,我国流通企业仍以粗放型发展为主,城乡发展不均衡,网络布局结构不合理,国际化、信息化与标准化程度较低,成本偏高、效率偏低的问题不断凸显。因此,推动流通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通过优化流通企业与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建立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并以优质和有效供给占领国内外市场,在有效遏制劣质供给的同时,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从而实现流通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供给侧改革对流通企业的影响分析

(一)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与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由生产与供给端开始,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供给方面的改革。其有助于扩大有效供给,优化要素配置,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灵活度和适应性,使供给体系更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并通过生产力解放与竞争力提升等方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具体而言,供给侧改革具有以下几个内涵,如图1所示:第一,投融资结构优化,促进各项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可持续再生与优化配置;第二,产权结构优化,促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资源活力相互协调进行;第三,分配结构优化,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合理,推动消费成为有效生产力;第四,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化,提升产量与质量;第五,消费结构优化,促进商品逐步升级,不断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第六,流通结构优化,有效减少流通成本,增加经济总量;第七,采用代替经济方式,用知识密集型代替劳动密集型经济,用内需导向型代替出口导向型经济,用幸福经济代替GDP经济;第八,创设供给先行的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即由创新驱动主导,将投资拉动作为基础,以提升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模式。

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包括:第一,放松行政管制,减少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即政府对企业与产业自身天然活力的限制;第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轻垄断程度和降低融资成本,减少税率和对各项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如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进一步让利于民众,实现国民待遇的均等化。其包括四大重点领域,即企业产能调整、成本控制、房地产和金融股市发展,具体工作目标为:有效化解现有企业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尽快消化和释放房地产库存;防范与控制金融风险,推动股市发展等。

供给侧改革的首要核心是货币的创新供给,以供给结构创新引导需求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关键。然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面临着需求侧与供给侧均需调整结构的两大压力,而供给侧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供给不足与过剩并存,仅从需求侧着手很难有所突破。因此,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应当同步推进,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宏观调控,实现新的平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稳步增长。

(二)供给侧改革对流通企业的重要意义

加强供给侧改革,是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流通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可促进流通企业适应新时代要求,消除产能过剩,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并进一步推动虚拟与实体市场相融合。目前,我国流通业是供给侧的短板与瓶颈,流通企业仍以粗放型发展为主,网络结构布局不完善,国际化、标准化与信息化程度低,流通成本偏高、供求信息不一致和效率低等问题显著,致使流通企业产能结构失衡与库存量较高,制约了流通企业发展。

供给侧改革中政府减少了对竞争性行业的干预,尤其是降低了“去产能”过程中的行政干预色彩,为各类流通企业去除多余产能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流通企业可以培养一批下游新型产业,通过下游企业间接地带动上游产能过剩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供给侧改革还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加快流通企业并购重组,分类处置过剩产能,以此提高行业集中度。由此可知,流通企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可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消除企业产业升级障碍,对产能过剩行业率先完成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流通企业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优化企业投资及产业结构,协调城乡区域流通、实体与虚拟流通以及商品供给与服务供给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经济总量,以高效运营的经营系统为消费者提供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同时,流通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竞争状况,客观定位其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并协调好流通环节中的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之间及生态、绿色与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包括运营模式、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等,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企业产业结构完善,把握市场机遇,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

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可推动流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流通能力,并不断加强流通企业与制造等其他企业的协作,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流通企业是商品营销过程的重要环节,拥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信息和数据,及时将这些数据传送至生产商,可促使上游生产商第一时间生产出与市场需求相适的产品,极大地满足消费者与市场的需要。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为流通企业的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发展方向,以发展新产业、新技术和新平台为重要抓手,可以弥补技术创新资源短板,强化技术创新对提高供给质量的支撑,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创新对消费潮流的引领作用,并用消费刺激有效供给,推动流通企业技术创新和快速发展。

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多,可提高企业流通效率与能力,有利于商品流通市场信息的快速及时传递,有助于满足市场及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进而促进流通企业与产品制造和其他企业合作的增加。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合作可降低产品库存,加快商品流通运转的速率,节省流通企业的交易与周转成本。而各类商家的发展方式也不断拓宽,包括生产商、批发商、供应商和零售商等,由传统的独自竞争转向相互依赖、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使国民经济呈良性循环发展。因此,流通企业的供给侧改革可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流通能力,并推进流通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

流通企业供给侧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一)流通企业供给过剩且生产要素成本较高

流通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显著,又是我国长期以来未有效解决的难题。首先,流通企业产能过多,致使流通业供给严重过剩。我国传统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不断恶化,造成流通企业供给过剩。从行业内部角度而言,我国大部分流通企业产能供给过度剩余、行业聚集程度偏低,造成各流通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同时,我国流通企业的严重产能过剩,浪费了大量资金、劳动力与土地等各种资源,导致潜在生产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其次,近年来,由于流通企业长期受劳动力、土地和房租等影响,致使生产要素价格持续增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生产要素成本居高不下。此外,我国流通行业整个利润率偏低,行业吸引力减弱,与生产型企业相比,流通企业的产品积压库存问题比较明显。如大部分生产型企业给流通企业带来重大压力,据相关数据显示,超过95%流通消费品种类供给大于需求,然而流通企业的大宗商品面临持续不断的通货紧缩、价格下降等困境,致使流通企业的供给下降显著。再次,由于流通企业的外部需求不足,流通业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导致流通企业产能过剩严重。并且,由于流通行业的无序发展、盲目依赖经济增长投资、忽略消费过程和规律,致使经济发展的比例失衡,流通企业出现产能过剩危机。

(二)流通企业供给矛盾源于零售业态结构不合理

我国零售业态结构不合理,导致现代零售业从原先经济供给短缺到目前供给过剩。第一,我国零售业态组织化程度低,运营不规范,多种业态优势无法有效发挥。我国许多零售业态实施单独经营,单一业态过度集中,即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整体上仍未形成完善与规范化的运营监管体制,严重制约了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导致流通企业供给改革难度加大。如中小型城市和乡村的零售业态组织化程度低,运作不规范现象尤为突出。第二,我国流通领域的零售业规模较小,网点结构布局不合理,市场定位趋同化。零售业空间集中度过高,大部分城市的大型综合性百货商场,多数聚集于城市中心商业区,分布比较集中。第三,我国零售业态结构调整不合理,纯粹是模仿式。我国部分新兴业态的导入是一种较为初级的外在更新,单纯引入其他国家商户的店铺方式、产品布局,并模仿经营销售手段与技巧等,影响了零售业态的合理布局。并且,我国现代零售业态的调整,只停留于业态形式的创新改变,而不是零售市场细分与运营销售组合持续调整的成果。这种“拷贝式成长”使得流通企业间无法拉开档次,且形成经营梯度,导致市场上每出现一种新兴业态,许多商家便迅速模仿,促使零售业态形成趋同发展,从而导致供给结构不合理。

(三)流通企业劣质供给大量存在

我国流通企业存在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等劣质供给现象,这是社会诚信和契约精神严重缺失的结果,也是经济市场、政府失灵的表现。其一,由于我国流通领域大量存在劣质供给现象,致使顾客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现阶段,我国流通企业的劣质供给严重抑制了有效需求,限制了优良品质供给的发展空间,并大规模产生了次品市场的“光环效应”,致使流通市场体系受到破坏。其二,流通企业领域存在恶劣的商业氛围,极大缩小了流通企业成长发展空间,制约了生产与流通品牌塑造,使我国流通经济付出较大代价,在消费结构升级中不断凸显。从供给侧而言,由于流通企业领域的良知和道德缺失,严重缺少工匠精神,粗制滥糙,导致供给侧生产制造者能大量生产劣质商品,无法向社会供给高品质的商品。同时,我国流通企业创新能力有限,未缩小商品创新周期,通常一款商品延续很长时期,部分国有企业较依赖于行业性垄断,缺少创新活力,并向社会提供劣质化的商品与服务。其三,就流通市场治理而言,我国政府职能未充分发挥,没有扮演好管理者角色,对违规生产运营行为惩治力度不足,不重视供给劣质化的趋势,部分区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维护流通产品供给的劣质化。另外,流通产品质量标准化程度低,现有产品质量标准大部分已过时,缺乏与时俱进,并且,大部分流通产品是倡导性的质量标准,未强制执行。如汽车内部污染标准,政府仅制定了倡导性的标准,但并未强制执行。

(四)流通企业内部供给能力存在结构性短板

大部分流通企业缺少组织适销对路的产品,难以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是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随着国民收入与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形成了许多高收入阶层,其绝对数值保守预估已超1亿人,这部分顾客群体的消费潜力巨大,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时期,对高品质供给具有较大的需求。并且,大多数流通企业受消费理念与行为的变化影响比较多。目前,我国消费群体变得更加理性,重视“知识型消费”与体验,从而促使流通领域的供给老化、衰退,出现了流通企业供给能力的结构性短板现象。此外,我国流通企业在赢利方式、供应链监管、内部运营等方面问题较多,造成高品质供给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首先,大部分传统零售企业把通道过路费作为主要赢利来源,而有些零售企业会拖欠供应商货款,给高质量供给造成了严重损失。其次,就供应链监管而言,与供应商之间竞争和抗衡、信任度与协同度偏低、互相排挤的供给需求关系,破坏了商业生态环境,并成为制约流通企业良好发展的主要原因。最后,就内部运营监管而言,许多流通企业未重视完善内部运营管理,分批销售的效率低下,物流、采购和服务等价值链各环节缺乏改善,流通企业成本较高,导致流通企业在商品质量、供应链费用、供应关系和终端销售价格等方面压缩投入。

基于供应链优化的流通企业供给侧改革对策建议

(一)加强供应链分工与协作

在整体供应链顶层设计上,流通企业应不断调整、优化与生产商和顾客之间的供应链关系,促使流通业内部创立更深层、细化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加速构建社会化、专业化、高效化的产品流通体系。第一,在处理生产与流通关系上,我国应打破生产与流通业的界限,不断深化行业分工,完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从优化供应链视角而言,应有效运用供应链体系,重新“寻源”,实现减少成本、提升效率。作为流通企业,可以积极承接生产企业价值链活动,稳定各生产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效运用自身优势资源,并在非核心组装与制造、物流、采购与分销等各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促使供应链的分工和协作。第二,我国应确定流通企业与供应链之间的线上线下分工和协作体系,拓宽线下体验的产品范围、体验深度与完整性,提供低成本或无成本与差异化体验,不断实现将流通企业作为线上交易的重点方式。第三,我国应重塑流通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弱化现场出售环节,完成销售、物流、展示与服务一体化的运营,物流企业应优化与产业链上批发零售业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

(二)供应链向国际化延伸

国际化拓展是我国流通企业深度融合世界经济、建立全球性品牌的必由之路,也是消化库存、清除流通商品结构性过剩、扩充优质供给来源、完成供给侧改革目标的主要路径。一方面,我国流通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产业,应实现流通领域的各产业链上下游有效延伸,形成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流通企业应以全球化供应链发展为目标,将拓宽市场和资本运营相结合,推动国内流通企业的国际性采购、分批销售,不断拓宽充分供给、优质供给的渠道与来源。另一方面,我国应抓好“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重塑国内流通企业的国际品牌形象,将供给侧改革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有效融合,推动流通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低成本流动,并与区域经济实现优势互补。且国家应通过有效运用“一带一路”战略,促使流通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实现供应链的国际化延伸。

(三)提高企业供应链影响与掌控力

流通企业应采取有力措施和手段,提升对商品供应链的掌控力和影响力,在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从入口处解决劣质供给流入市场的严重问题。结合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提升流通企业供应链掌控力的方法如下:一是通过流通企业的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实现降低成本,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培育行业优势企业,淘汰落后企业。流通企业应重视并购重组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主动变革,通过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造新的发展平台。并应利用全球经济下行的机遇,积极进行全球资本运作,以多种灵活的方式收购、参股或控股海外商业企业。二是通过体制与机制设计有效遏制劣质供给的存在空间,增加有效供给和优质供给。我国应借助于“互联网+”对实体商业、电商企业进行监管体制的创新,将线上线下各类商家所属商品的各类信息汇聚于一个平台,包括原始属性、消费者评价信息和监管机构提供的征信信息等。并通过机制和体制创新,建立一个消费者、商家和政府监管部门相结合的流通三方协同治理系统,该平台应将三方数据与信息相汇集,与监管机构的监督执法实现联动。

(四)补足企业供应链管理短板

处理供需结构性失衡的根本途径是创立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创新技术、管理与体制。第一,在赢利方式上,流通领域零售企业应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与内部运营能力,改变赢利模式。在企业采购环节,流通零售企业应扩大原产地采购领域和范围,缩短中间环节,减少采购费用,降低供应价格。第二,我国应借鉴沃尔玛等零售巨头企业的采购管理运营模式,一次性采购整年的数量,扩大采购规模,构建与优质供应链协作伙伴之间的长期采购关系,减少进货费用。同时,流通企业应设立采购战略联盟,获得采购的规模经济性。第三,流通企业应提升分销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快速响应,降低成本,建立供应链协同机制。在供应链体系内,国家应完成企业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共享与实时流动,减少订货费用和供应链波动,缩短交货期限。并且,通过建立供应链协同机制,积极寻求与生产商、供应商之间的协同需求预测、协同库存监管,为生产商和零售商合理安排产能及生产节奏,并降低库存,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郭世静,周朗天.价值链视角下农产品外贸流通企业商业模式重构[J].商业经济研究,2015(34)

2.杨利军.基于供应链优化的流通企业供给侧改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6(4)

3.洪涛,程敏.“十二五”时期我国流通政策的新亮点和理论突破[J].商业经济研究,2016(5)

4.邵素军.透视“供给侧改革”反思“互联网+”[J].商场现代化,2015(26)

猜你喜欢
优化创新供给侧改革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