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实现路径研究

2021-10-12 07:05杨清波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媒体融合人才培养

摘要:互联网催生的媒体融合时代,引发了人才需求从数量、质量、结构、内涵、功能等全方位嬗变。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是伴随传媒业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永续课题。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必须全面革新。本文从研究背景、调研解析、模式建构、实施关键入手,提出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的“3×3模式”,力图以直面现实、直击本质的深层逻辑,为新闻学界和业界弥合人才供需鸿沟提供具有价值的可操作性路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038-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3096

一、研究背景

基于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提出的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是在全媒体融合传播已成大势的宏大背景下立项的。近年来,媒体融合在国家顶层设计框架下大胆探索,并逐步进入深水区。传统媒体转型和新老媒体融合能否成功,从根本上取决于意识和投入到位后的人才跟进。换言之,“人”,是完成媒体融合时代命题的核心要素。如何培养具有媒介融合素养、全媒体实战能力的全能人才,不仅对传统媒体转型脱困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我国用好全媒体传播、提升国内治理能力,在全球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国际传播中发出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许多学者对新闻传播教育的现存问题具有清醒认知。董小玉、金圣尧认为,“重视理论传授,缺少实践训练;强调专业知识,忽视人文教育;教学理念没能与时俱进,课程体系与现实媒介环境脱节”,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三重问题与挑战。“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新明确发展方向,在学科理论体系、教师队伍结构和价值观念引导方面进行整体性改革”[1]。张治中提出,对新闻传播学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已是必选动作。唯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与高速转型的传媒行业做好对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2]。李志方建议引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媒体工作室”教学实践模式,让学生在有真实感的新闻工作环境锻炼能力[3]。

目前,笔者围绕教改项目提出的任务,在“问题与思路—实践与升华—检验与完善”的思维和行为演进中,形成并发表了《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文,系统地梳理了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长达十余年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脉络。基于此,再以模式建构为突破口,对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实現路径展开探究。本文或将成为破解“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的密匙。

二、调研解析

项目初期,笔者对重庆、成都和北京部分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等391人,从成才诉求、人才培养、人才需求三个维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学生171人、媒体人或有媒体从业经历的153人、教师29人、其他研究或对项目感兴趣者38人。调查结果的统计和解析,对课题研究具有趋势性把握和针对性厘清的现实价值。

(一)媒体融合:共同认知、内在动因、能力需求

调查表明,79%的人认为,媒体融合已是大势所趋;19%的人认为,值得探讨;只有2%的人认为,很难实施、纯属概念(见图1)。可见,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已成共识。

媒体融合的内在动因是什么?51%~66%的人认为,传统媒体需要融合转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优劣,融合转型可彼此受益,可聚合受众注意力和跨平台传播,降低内容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并且有利于通过多媒体手段提高新闻质量和传播效果。

要适应媒体融合的大势,从业人员须具备三种能力。即快速掌握新技术并熟练运用的能力;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能力;筛选综合信息、制作融媒体产品的能力。针对融媒体时代媒体急需哪类人才的问题,具有良性知识结构、多能力融合的复合型、全能型新闻人才的回答位居前列。

(二)新闻学子:学用失调、核心能力、课程教改、师资重塑

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仅46%的人认为,所学专业知识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50%认为不太能;4%认为完全不能;没有人回答完全能(见图2)。这折射出人才培养与工作需求不匹配、所学与所用失调的严峻形势。调查结果与一份在上海市八所大学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惊人相似:新闻学子对新闻教育总体满意度不高,对课程设置、从业促进满意度最低。学生因实训少、定位过于理想化而不具备娴熟的新闻业务技能,往往处境尴尬;媒体实习对新闻教育满意度的消解折射出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媒体实践,应成为新闻教育改革两大抓手[4]。

实际上,整合信息以融合思维制作融媒体产品的能力、新闻价值判断及采写编评等基本能力、快速掌握新技术并熟练运用的能力,是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基础和核心能力。

关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87.7%的人认为,应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对接,新闻和技术有效呼应,专业课以半天或整天为单元安排,高度模拟仿真媒体进行实战教学。为适应媒体融合趋势,78.9%的学生希望构建相应实战平台、实践基地,组织实务活动;70.2%提出,除纯理论课外,应实行业界、学界双师教学。实训实操,已成为学生们的普遍诉求。

(三)大学教师:课程增减、内容调整、开放视野、跨界携手

为适应媒体变局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各高校积极探索。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列举了新开设的数媒制作、数据新闻、跨媒体传播实验、移动信息传播、新媒体概论、新媒体运营、媒介融合等20余门新课,并对课程及教学提出了诸多建议。比如,增设融媒体认知与使用课程,去掉没落的传统媒体课;增设实践类尤其是新媒体实训课,减少纯理论教学;采写编课程应以数字化新闻传播而非印刷文字传播的体例进行重构;增设融媒体实战类课程,对接校外媒体行业项目;增设媒体前沿相关课程并由一线从业者授课;增设通识课、媒介发展内容,减少重复,去掉过于学术化的内容……

在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调查中,教师的回答认真且不乏真知灼见。如:强化实训,构建实战平台、实践基地,组织实务活动;关注国外媒体融合教育;细分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方向;技术是短期要补的短板,事实核实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要长期训练的核心能力;重视辩证思维培养;全面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听市场需求,听业界呼声;评价体系不变,只能是隔靴搔痒;业界长期稳定合作,重塑师资结构等。

(四)业界声音:总体需求、能力呼唤、急需人才

业界的调查对象,45.8%来自新闻网站;35.9%来自报业集团;11.8%系广电媒体;其余为商业网站和自媒体。在总样本153人的人才需求调查中,73%的人对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迫切需要”;24%“一般需要”;3%“短期不需要”(见图3)。

近三年,媒体录用的高校毕业生最缺乏哪些素质和能力?前三位是新媒体市场策划、运营和推广能力;过硬的融媒体新闻产品策划及生产能力;新闻信息价值判断及采集、开发、运用、掌控能力。而最缺的人才排在前三位的是:融媒体新闻及数据新闻产品生产人才;融媒体运营策划或管理人才;市场营销和经营人才。

在调查中,媒体希望通过“引进业界人士上讲台,鼓励教师到媒体挂职”重塑师资结构,建立人才培养与媒体需求的对接定制机制;希望带学生下沉到社会和基层进行新闻实训;引导培养非文科生进媒体;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愿景教育;加大媒体实践學分比重,学生每年须提供有一定影响力的融媒体作品等。

三、模式建构

对学生、教师、媒体的调查表明,人才供需错位问题严峻。不过,学界、业界不但在观念认知方面共识多,而且提出的措施建议方面也有很大交集。这对探寻破解之道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为解决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问题,应对人才供需错位导致的鸿沟,系统构建具有普适性和推广价值的“3×3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其本质含义是:教育理念、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三位一体,实战平台、实践基地、实务活动三维互动,新闻生产、新传教学、教改研究三度融合。

(一)教育理念、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三位一体

教育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教学大纲是践行教改的根本遵循,课程设计是落实理念和大纲的微观行动。三者三位一体、血肉相连、相互促进。

本项目提出的理念是:以媒体融合的大势和顶层设计为背景;以解决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为目标;以弥合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认知鸿沟、协作乏力、供需错位为路径;以整合融通项目负责人十余年实践、实战、实务模式建构和研究成果为依托;以观念和行动两个抓手为重点;以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因材施教、实战全能、成果检阅为追求,从研究和实践两个维度展开探索,形成有价值、可持续、可延展、可进化的普适性可操作动态模式。

贯彻教育理念必须制定与之匹配的教学大纲,通过实践检验、教学反馈、调整完善加以确定,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媒体和学生的变化,做出理念坚守、教法适宜的微调、呼应和连接,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取得最大成效。

做好课程设计是贯彻理念、落实大纲的关键。项目负责人每学期第一课以“点名提问、填表摸底、建群互动、竞选课代表、协作完成班级点名册、课堂测试”等方式对学生和班级展开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内容架构、流程安排、资料刷新、手段配置、教法创新、分组教学、实战运营、绩效管理等,完成富有创新魅力的课程设计。

以《全媒体传播实务》为例,首先,首课进行课程认知解读。具体讲,用五句话概括课程特征,最重要的有三条:第一,按全媒体传播的融合思维与实务流程架构课程;第二,以实践、实务、实战为特征;第三,足不出校就可学习体验专业媒体人的实务经历,加深媒体认知体悟,塑造传媒精神,提升全媒体传播认知和实务能力,着眼实战成果。随后,基于此提出行动路径:班级模拟媒体公司,正规媒体般运营。落实为如下目标任务:第一,分组策划运营报刊、声音、视频、网络媒体,形成全媒体矩阵;第二,每组推4~5个作品,学期末写课程总结,包含但不限于策划案和作品集;第三,一学期完成1~3次全媒体融合传播,或制作融媒体产品。再后,进行组织架构和任务细化,确立两课代表为学生总负责人,协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和管理考核。为凸显实战分量,将课程考核目标任务占比升至70%,最后一次课程考核占30%。70分中,纪律与协作各10分,小组长打分交课代表核正后送老师审定;50分与每次作品及课程总结挂钩,课代表打分后交老师终审;30分课程考核老师直接打分。

(二)实战平台、实践基地、实务活动三维互动

要确保模式建构的效果,搭建融媒体实战平台、建立全媒体实践基地、开展价值性实务活动是重要突破口。

项目构建了以常态平台“每日川外”“川外新传”“夜问”公众号为支撑,以涵盖报纸、声音、视频和网络媒体的课程平台“川外放大镜”“雾都公益|渝生益事”“人生剧场”“嘿MAN观察局”为特色的全媒体矩阵,指导学生发表专业作品500余篇。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背景下,仅“全媒体传播实务”小班课,就通过直播授课、选题策划、采访表达,以文图音像和H5等方式生产或发表作品20余件。“每日川外”发布的多篇推文被学校官微转发,其中《许函睿|普京,我会再次站在你身边》被重庆晚报、上游新闻及全国多家新媒体转发,获得重庆市新闻业界专家赞誉;“夜问”发表《车祸后:妈妈昏迷80天|一个女研究生的日记》后,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极速跟进,引爆网络爱心潮,一天推文打赏超万元;“川外新传”发表《市级课程思政名师团队将课堂搬进秀山乡村》后,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新华网重庆频道、重庆日报客户端纷纷转发,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应。

项目建立了重庆条条是道广告有限公司、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重庆市康复医院)两个全媒体传播实战实践基地。前者是巨量引擎(今日头条、抖音等)重庆区域独家代理合作伙伴,成为学生们认知互联网、理解新媒体并进入体验的优先选项;后者是具有故事性和人文关怀的新闻富矿,项目负责人带队进行全媒体采访并形成作品,经课堂分享点评、指导修改推送后引起广泛互动,使学生们在新闻生产推广的全过程中获得实战训练经验和认知提升。

实务活动,如带队到实践基地采访,或将校园、社会作为开放型基地开展策划执行。所有实务活动皆依托实战平台报道,并力图向更高、更广层面传播。如笔者指导学生推出“数字反哺大行动”,让大学生变身小老师,对退休老教授及家属进行智能手机使用培训,并指导成立朝夕志愿协会负责组织和传承。今年7月,带领大学生走进秀山县隘口镇,成立东坪村志愿协会分会,第一次让智能手机培训走出校园、走进乡村。该实务活动持续六期,使190位老人受益。活动被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B站、梨视频等媒体报道,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1.3亿。

(三)新闻生产、新传教学、教改研究三度融合

所谓新闻生产,就是按新闻价值判断、新媒体传播规律,采集制作符合媒体定位和用户需求、富含多媒体要素的新闻产品的过程。这也是除理论外最重要的实战教学内容。换言之,新闻生产和新闻传播教学是紧密融合的。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通过实战发现、梳理、提炼,不断总结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表达技巧、运营流程、管理方略等,能够更大限度提升研究的价值。因此,在强调理论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同时,必须强调行研并举、行研同步。并且,必须将研究建立在十余年持续性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否则就会割断研究、孤立成果,最终无法产生累积叠加效应,影响教改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可以说,新闻生产、新传教学、教改研究的三度融合是“3×3”模式得以升华的重要环节。

实际上,“3×3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模式”(见图4),就是项目负责人在梳理自己十余年实践、实战、实务经验的基础上,与媒体融合的宏大背景、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全媒体传播的广阔视野相互关联、融合作用的结果。该模式的核心内涵和深层逻辑昭示我们,“3×3模式”是相互作用、相得益彰的,是系统、可持续、可进化的体系,而且有关“教育理念、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三位一体,实战平台、实践基地、实务活动三维互动,新闻生产、新传教学、教改研究三度融合”的阐述也清晰表明,每部分中的三个要素皆是不可分割却可迭代刷新的子系统。只有以系统观、进化观来思考和践行,该模式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否则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四、实施关键

“3×3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关键是以人为本。

(一)以学生成才为本

模式践行围绕学生转。因此,要根据每一届、每个班学生的状况,在快速深入调研基础上进行群体画像,并据此在理念指导和大纲框架下,因班制宜进行课程内容、程序及教法微调,以期达成良好教学效果。在模式践行中,将“实战”“全能”贯穿教改始终,以“实战”追逐“全能”,谨记“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5]。

(二)以师资提升为本

模式实施需优化重构师资队伍。根据调查呼声和建议,为弥合学界、业界的认知与合作鸿沟,可选派教师到新闻媒体锻炼,或聘请业界精英到高校任教、开讲座,实现新闻传播教育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1]。如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签约,以“部校共建”模式推动新闻教育改革,讓总编、名记者进课堂,教授、讲师、学生进媒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

(三)以决策者导向转型、管理者评价转轨、需求方满意提升为本

模式成败决定于指挥棒的导航定向。问题导向、需求牵引、评价激励是具有普适性和推广价值的教改模式得以实质践行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决策者、管理者与执行者基于共识作出的与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和配套的评价体系改革,再好的研究成果都只是研究成果,最终被束之高阁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无法实现其应该产生的价值和效益。

五、结语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必须紧扣满足现实和战略需求的急迫目标,抓住教师重构的关键环节,用好评价体系的有力杠杆。只有在锐意实施教改、强力支持教改成果转化的远见和魄力之下,才能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在有效和深刻互动中突围解困,步入良性轨道。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研究生王莹霏对本文问卷调查亦有贡献,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董小玉,金圣尧.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J].当代传播,2019(01):53-55.

[2] 张治中.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转型[J].青年记者,2018(16):61.

[3] 李志方.融媒体时代新闻应用人才教育创新模式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02):62-63.

[4] 陶建杰,李晓彤.新媒体时代新闻学子对新闻教育的评价及影响因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72-79.

[5] 辛欣.美国新闻教育思想的源流与发展[J].现代传播,2012(02):120-123.

[6] 靳舍.融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J].传媒,2018(14):89-91.

作者简介:杨清波(1966—),男,重庆开州人,本科,主任编辑,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与媒介融合、新闻教育改革、公共关系与品牌策划。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媒体融合人才培养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