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2021-10-12 07:06石瑞王芳邹欢芳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思政教育大学生

石瑞 王芳 邹欢芳

摘要:如今,新媒体环境的多变性对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影响颇深,我国加強和改进思政工作的任务也已提上议事日程,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为视角,研究分析当今媒介对大学生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影响,从中探索可用于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思政教育;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21-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建思想政治研究课题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以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为视角”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DJ32

一、新媒体新环境带来的挑战

2021年7月至8月,笔者针对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现状发放了电子问卷,收到有效问卷216份。结合数据,通过对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大学生思想特点与媒介行为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总结出了以下挑战。

(一)对教育形式的挑战

调查发现,短视频、即时通信、个人网页/博客/空间、游戏等占据了学生的主要媒介接触面。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和普及,人们越来越接受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并且这种传播方式还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影响力,传播效果非常显著。但是,短视频对人的思维有消解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一些大V和网络名人的言论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力,但是不权威,可信度也很难得到保证。在一定范围内,教师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使用微信和QQ,但是很难掌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媒介的使用情况。同时,学生非常依赖手机,并且最喜欢视觉化的呈现形式,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对抗性,给教育传播增加了难度[1]。

(二)对教育内容的挑战

准确地说,是契机更多。尽管调查显示学生接触娱乐消遣的内容占比是最高的,但是获取信息、了解资讯和学习需求的占比也比较大,也就是说,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价值信息的需求是不低的,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只有教育接受者有了求知的动机,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同时,如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较高,他们就会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问题,尽可能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等,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不过挑战仍然很大,我们要重视娱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只有利用得当,才可以对教育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对媒介策略的挑战

学生在接触媒介时,主要通过APP实现,而APP目前只能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上使用,同时,使用平板电脑的学生不超过21%,使用手机的超过了99%,因此可以推断手机是进行学生教育的主要媒介阵地。大部分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3小时,用来生活、学习、娱乐和社交。手机媒介已经成了新的网络文化孕育重地。因此,学校和教师如何利用好手机网络以及相关的APP进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研究以手机媒介为主、其他媒介为辅的整合教育传播策略迫在眉睫,这对传统教育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挑战[2]。

(四)对教育过程的挑战

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积极性不高、投入感不强的关键原因是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不强,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而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黏度不高,不易产生深厚的影响。要增强教育和学习的黏性,就要注重学生的情绪情感、教育方法的潜移默化、情绪情感的可扩散性和可转移性,还要注重思政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的结合。换句话说,要增强学生的学习黏性,就得让学生相信和喜欢学习的内容,并在一定范围(比如班级)内形成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情感氛围,就要在教育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教育原则合理设计和安排教学环节,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育形式层面

1.提高媒介认知以提高媒介素养。本文提到,学生在搜索和查看信息时主动意愿强,但是被动情况较多,有获取信息的欲望,但又经常不知从何开始,不知该看什么该听什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大V和网络名人的言论,而这些人传播的首要目的是流量,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是为了对媒介形式进行正向的认知引导,是为了让思政教育与媒介形式和谐地结合,否则学生很容易认为这些新的媒介形式只与时尚、流行的东西有关。其实,通过新媒介开展思政教育是可以变为一种“潮流”形式的。在课程设置或课外学习中,精挑细选地、掌握节奏地给学生展示那些通过新的拍摄和制作手法呈现的具备优质意识形态作品,并结合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让其从最直接的视觉上感受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和“潮流感”。在“潮流”中接收有营养、有内涵的知识和思想,慢慢平衡学生依赖“纯娱乐”的心理,为思政教育做好前期的学习素养准备。

媒介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创造能力、分析能力、获取能力、评判能力这四个组成因素进行培养和检验,其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媒介和使用媒介,同时能正确地处理和传播媒介中传递的信息[3]。

2.视觉化教育。通过视觉化的处理融合教育的外在形式和内容实质,便于学生对接受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视觉化可分为具体视觉和拟态视觉,具体视觉指通过颜色、图形、图像、结构和文字等可用肉眼直接看到的信息元素组成信息,是最为直接的视觉化过程,比如一幅图画、一段视频、一条推文等;而拟态视觉是基于拟态环境的传播理论理解的,也就是学生受到某些具体或抽象的信息刺激后,能在自己的头脑当中形成一个具象的“真实世界”,可以在头脑中感受“真实”存在的事物。要实现拟态视觉的作用,就需要在教育中增强抽象信息利的画面感和情节感,这有于学生自愿转发和传播。对于课堂上文字板书和口头讲解的方式,学生不易接受,教学效果欠佳,而那些学生自愿转发的信息,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更大。

视觉化就是要将大量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容易解码的视觉形式,整体有效地传达给学生群体,主要目的和作用表现在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简化内容以增强实用性、增强信息传播通识性。

(二)教育内容层面

1.学习为主、娱乐为辅。物质的极大丰富、科技的极大进步、娱乐信息的极大扩散和传播,让当今大学生对“快乐”要求非常多且很挑剔。教育者不能忽视娱乐在学生心理上的重要性,但也不能被“快乐”牵着走,应该在教育内容中添加和融入合适的娱乐成分,探索具有适当娱乐性的教学手段,通过尝试、验证、调整、完善等过程,形成一套结合新媒介和新思维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的娱乐,不是那些娱乐圈的低级娱乐,而是通过游戏、互动、竞赛、社交的方式,将思政教育带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轻松”的自觉过程,而不是一种被“说教”的感知体验。可以模仿一些新颖的文化类节目活动,比如设置类似《朗读者》节目中的朗读亭,学生可以对朗读进行录音录像,还可配合一些校园内的线上互相分享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某一思政教育内容的印象,还能增强学生通过朗读和听同学朗读而产生的感受和理解。课内和课外的“娱乐”活动要视场景分别设计,课堂上主要由教师主导,而课外则是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自发组织。学校可以为思政教育的课外活动提供一些条件,在合理范围内让学生自己组织完成,还可以通过媒介实时观察。

2.激发学生好奇心。兴趣是学习的翅膀,好奇是探索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要对媒介接触习惯中大家非常喜欢的内容类型进行筛选、整理甚至是加工,然后采用媒介组合的方式多频次呈现给学生。比如这次调查发现,学生在进行思政学习时偏好中国要闻、影视作品、历史、新思想、政治理论,那么可以结合国防实事向学生推送国防新闻,以激发学生对国防事业的好奇心,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容易解读的《红海行动》《战狼》等爱国主义电影,再把晦涩难懂的历史、思想、理论与新闻和影视联系起来,在教师的解读下向学生输出。

3.从易到难设计游戏。游戏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喜欢,就是因为游戏能创造“幸福感”。游戏创造“幸福感”的秘诀就是设定由易到难的环节,而且经历的每个环节都可以锻炼参与者的能力,参与者只要稍微努力就能进入下一个环节,每个环节难度慢慢提升,并且完成每个环节后都会获得相应的奖励,以刺激参与者参加下一个环节,不断循环。我们可以参考这些结构化流程设计游戏,但我们设计的游戏和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游戏不一样,它们是为了让消费者沉溺其中不断产生消费。而笔者认为,教育中的游戏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愿意融入教学活动,是有益的,其目的是非功利的,是把學生利益放在首位的,是希望学生从中能较轻松地获得有益知识的。工具本身没有对错,怎么用它才是关键。

(三)媒介策略层面

1.第一课堂的媒介整合。第一课堂就是教师在进行正式教育时的场所,一般是教室和实训室。在课堂设计过程中,应尽量结合场地已有的多媒体条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各项功能,完整有效地呈现信息,同时,可以考虑把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当作辅助的教学媒介。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有很大的差别,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也趋于数字化,我们可以在适当范围内尝试新型数字设备与现场教学的结合。例如,高职院校,常常涉及实操,离开电脑等工具几乎很难实现教学目标[4]。

2.打造以手机为主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有教师在现场,学生往往会表现得比较认真,但是“第二课堂”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场地”,是虚拟的,教师往往不能看见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但是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因为只要学生是自愿的,那么他们的主动性就会很强。手机是学生最依赖的媒介工具,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手机完成课外活动,手机上的微信、QQ、微博等常见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APP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如学习强国、职教云、腾讯课堂等,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开设相关个人网页,根据学生媒介接触习惯为其提供学习资料。关于学习资料,建议校总支把关和组织建立教学资源库,并不断扩充丰富,可适当出资优化资源库内容,按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打造个性化的数据资源库。

(四)教育原则层面

1.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政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特征、媒介接触习惯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考量,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设计教育环节。学校和教师应本着服务学生的态度,坚持教书育人的初衷,恪守以身作则的职业道德,不断描绘“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美丽画卷。只有学校和教师实实在在地关心和服务学生,学生才会掏心窝说话,学生的情绪情感才能有合理的输出,学生才愿意接受学校和教师传播的教育观点和方式。笔者通过观察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只要能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隔阂,让学生觉得你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同时只要你能在很多地方能为他们考虑,那么大部分学生是很愿意配合教师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这会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与学校之间的黏性。

2.与时俱进。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国人民通过融媒体直播认真观看。新媒体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不断创新,这为思政教育工作树立了标杆。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融媒体中心,将学校、院系、班级的各个传播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以校总支为信息集散点的“中心厨房”,因时因地传播教育内容。同时,结合学生媒介接触习惯,个性化拆分和重组内容,将信息传递给不同喜好的学生。比如通过教师的调查,统计班级学生的媒介喜好,并数据反馈给“中心厨房”,“中心厨房”将大量的优质资源在校园内开放,教师再根据各班级的大概率影响因子,在资源库中搜索有针对性的内容,并用该班级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传播,这可以增强学生与学习内容的黏性。与时俱进,就是教育方法的潜移默化,做到这一点还要尽量让教育活动贴近实际。

3.贴近实际。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更接近学生的真实想法。将思政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的工作实际、学校的发展实际相结合,用理论联系实际,检验出适合学校的思政教育方法。每个学校、班级、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长期探索,贴近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和他们有关系[5]。从传播学原理中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理论来看,人们在接触信息时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成见行事,然后对自己需要和喜欢的部分进行带有个人色彩的理解,最终记住的只是自己认为“好像是”“应该是”的部分。信息只有贴近实际,才能让更多学生愿意接触,才能增强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的黏性。至于如何理解和记忆,还得全校合力育人。

4.合力育人。独立地、无目的地、无目标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如果是不行的,每位教师的能力、精力、时间都有限,不能把所有工作都压在某位或某几位教师身上,各部门之间也应该围绕校总支和相关部门的指示通力合作。如果“各为其政”,教育工作中的情绪肯定难以化解。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带有情绪,那么学生在学习时必定也会受到影响。思政教育不能只靠教师,学校的领导高层也应该发挥作用,在不同的层级和层面上共同努力。坏情绪会传递,好情绪也会传递。如果能扩散和转移思政教育中的好情绪,那么工作就可以事半功倍。合力育人非常重要,可以传递情感、增强以思政教育为目的的学校与教师、学生之间的

活动的黏性[6]。

三、结语

根据学生媒介接触行为创新教育形式,顺应新媒体环境发展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媒介喜好制定媒介策略,利用媒介资源增强学生学习黏性,可以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挑战。另外,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宏觀层面上需要学校给予政策扶持,提供应有的场地和设备设施;微观层面上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师生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觉悟。虽然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因新媒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只要我们认真从学生角度思考,不断研究,就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宁馨,杨红旗.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与政治参与——基于大学生时政新闻接收路径的调查[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6):65-67.

[2] 唐晓红,赵钧.大学生媒介接触习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182-184.

[3] 马超.媒介类型、内容偏好与使用动机: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多维探析[J].全球传媒学刊,2019(09):115-138.

[4] 解静,柏顺,张琦.校园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01):238-239.

[5] 宿秀平,张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0):73-76,94.

[6] 柏灵.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1.

作者简介:石瑞(1988—),男,湖南吉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融媒体。

王芳(1980—),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

邹欢芳(1980—),女,湖南湘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编导。

猜你喜欢
新媒体环境思政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