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琪 李国昌 张旭
[摘要]编辑队伍建设是大学出版社各项工作中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工程。本文从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使命、担当入手,阐释“高站位、高素质、高水平”“学术型、创新型、服务型”编辑的科学内涵,论述大学出版社“三高三型”编辑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从操作层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三高三型”;编辑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也明确了“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实施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等重要指标,中央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的战略部署给高校出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大学社),应该强化使命意识、担当精神和服务观念,抢抓高水平教材和高水平学术著作的出版机遇,建设一支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相匹配的“三高三型”编辑队伍,努力形成高校出版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良好局面[1]。
一、大学社“三高三型”编辑的科学内涵
高校出版工作依托母体高校,同时面向行业企事业单位,这决定了大学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以高校教师、行业专家为主的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大中小学学生、行业从业人员,其策划、编校加工和营销推广的成果具有教育性、学术性、原创性的突出特点。这就对大学社编辑队伍提出了较高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更好地履行职责,高质量完成出版任务,大学社编辑队伍建设应在“高站位、高素质、高水平”“学术型、创新型、服务型”即“三高三型”上下功夫。
“三高”是编辑队伍建设的标准,是大学社生存发展的基础保障。“高站位”是指具有宽广的眼界、大局意识和全局思维,能够准确把握出版的政治导向,勇担出版人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社有责任、有义务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重大时代主题、重大历史节点、重大理论问题上发出声音,在弘扬时代主旋律、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其具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才能发现、策划更优质的图书选题[2]。“高素质”包含较高的学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高学历指硕士及以上学历,高学历人员在某一科技问题的认识、科技前沿的了解、科技活动的参与和科技成果的撰写等方面受过系统的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对业内知名专家具有一定的了解。这就为他们更快、更顺利地做好编辑工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高水平”是编辑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编辑工作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从选题策划、审稿、编辑加工到编排设计、宣传营销,都离不开对出版职业技能的深入了解与掌握。编辑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出版物的质量,高水平的编辑能有效保证出版物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和印制质量,而这些都是图书质量的有效保障。“高站位、高素质、高水平”编辑队伍建设符合大学社定位,符合科教强国战略,应受到大学社及其主办单位的高度重视。
“三型”是编辑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学术型”编辑是指大学社编辑应具备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教育或科技前沿状况,并具有敏锐的策划思维和较强的组稿能力,能够深耕学术出版[3],能够与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专家学者对话,通过出版活动能够实现编辑与作者的相互成就。“创新型”编辑头脑灵活、眼界开阔、思维敏锐、创造力强,善于从重要文件、学术活动、学术期刊或與专家学者交流中发现选题,以及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把握时代趋势,丰富出版内容,优化出版呈现或营销方式来增强读者体验。“服务型”编辑是指那些具有人民情怀,热爱编辑事业,乐于、善于、勤于与作者、读者打交道,并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的编辑。“学术型、创新型、服务型”编辑队伍建设对提高新时代出版的“两个效益”,提高出版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提高编辑的职业成就感至关重要。其应融入大学社的治社理念和治理体系中,成为全社干部职工的一致选择。
二、大学社“三高三型”编辑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分析
(一)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学社是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军,大学社的转企改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高校出版的活力,使高校出版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但近些年来,图书质量检查的结果却暴露了大学社在追求经济效益过程中忽视社会效益、编辑队伍建设不力的问题。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近几年的“质量管理”专项工作检查发现的编校质量不合格出版物中,均有大学社的身影。“质量管理2017”教辅、少儿和生活类出版物专项检查发现,有6所大学社的8种出版物编校质量不合格,占全部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比例超过30%[4],有2种出版物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七。高校出版物质量出现问题,直接反映了大学社编辑素质和编辑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社的声誉,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些大学社在编辑队伍建设上缺乏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和有力的措施,存在重生产轻研究、重管理轻教育、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作为我国文化出版和科技出版的重要力量,大学社应在编辑队伍建设上给予足够重视,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建设“三高三型”编辑队伍,从而为大学社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大学社编辑自身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学社编辑的岗位不仅能带来较高的社会地位,还能带来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甚至带来家庭生活的便利,但这些优势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带来出版物质量的提升。部分编辑对自己责编的图书质量缺乏自信,对上级质检存在侥幸心理或恐慌情绪;一些工作多年的编辑满足于日常编辑事务,学习意识不强,缺乏系统总结、深刻反思和清晰规划,不愿意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和出版学术会议,缺乏自己的出版理论成果。随着大学社的年轻编辑日益增多,其职称偏低,事业心不强和出版理论素养不高等问题,可能会影响出版社三审工作的顺利进行,也阻碍个人的进一步发展。树立出版自信,增强“编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深耕高校出版事业中成就自己,自觉做“三高三型”编辑,应成为大学社年轻编辑的职业追求。
三、大学社“三高三型”编辑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编辑队伍建设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编辑队伍建设对大学社发展的重要性,如同教师队伍建设对一所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一样。大学社领导班子尤其是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在建设“三高三型”编辑队伍上实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切实落实“以编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遵循出版规律和编辑成长发展规律,全面提升编辑素质能力,深入推进编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事编辑工作、编辑人人尽展其才、好编辑不断涌现的良好
局面。
(二)优化“三高三型”编辑队伍建设体系
1.把好引进关
高校出版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其文化属性和教育属性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大学社编辑必须在政治信仰、政治素质、政治能力、政治品格等方面有较高追求。因此,大学社在引进编辑人才时应严把政治关,对人员政治素养做出一定要求。同时,大学社依托高校而建立,大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所策划出版的图书也多围绕专业展开。因此,大学社的编辑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对作者的稿件进行专业把关。近些年来,一些大学社通过学校非事业编制方式招聘博士,充实编辑队伍,优化编辑队伍结构,建设“三高三型”编辑队伍。例如,笔者所在的出版社近年来招聘的编辑人员的政治面貌皆为中共党员,本硕学校均为重点大学,本硕专业皆为地学专业的优秀硕士或博士。
2.把好培养关
优秀的人才引进来之后,能否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和价值,还在于出版社如何培养。一是出版社应注重培训的制度化、常态化。出版社可建立健全编辑培训制度,通过入职培训、编辑例会、社领导讲课、社内外专家讲座和主题党日等方式,加强编辑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尤其要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授,使年轻编辑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二是出版社应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编辑新人,出版社应安排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资深编辑手把手地指导,使他们能够迅速成长;对年轻编辑,出版社可以通过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开展编辑征文活动,随领导走访目标客户和安排外出参加书博会等提高编辑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开阔编辑视野;对骨干编辑,出版社可以通过组织出版科研培训,安排社外专业或出版学术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提高编辑的学术能力;对优秀编辑和高级职称编辑,出版社可以给其安排一定的编辑讲座和指导新人任务;对具有管理才能的编辑,出版社要给予其相应的历练机会。
3.把好管理关
规范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规范编辑的行为,促使其形成出版自律,还能挖掘编辑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激发编辑的事业心和创造力。一是出版社应完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选题论证、责任编辑制度、“三审三校”制度、图书质量检查制度和质量奖惩制度,以铁的纪律锻造铁的队伍。二是编辑应强化身份认同。大学社因体制问题,编辑身份分为不同属性,出版社要处理好不同身份员工的待遇差别问题,做到同工同酬,使自聘编辑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出版社应完善目标考核制度。出版社应制定明确的年度目标,并将每年的编辑任务目标以任务书的形式下发给编辑人员,在年终进行考核,对任务目标完成较好的编辑人员给予奖励,充分发挥激励和引领的效用,必要时还应实施末位淘汰制。四是出版社应建立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打通不同类别编辑成长的路径。五是出版社应加大对优秀编辑的奖励。对在各种业务竞赛、论文评奖、图书项目申报中表现优异的编辑,出版社不仅要给予“优秀编辑”“首席编辑”等荣誉,还要给予物质奖励,让优秀的编辑人才发挥“领头羊”作用,从而带动整个编辑队伍的良性发展。
4.把好保障关
大学社要想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就要用心、用情全力做好后勤保障服务,为编辑队伍的发展提供好的平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形成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使编辑有获得感和归属感,安心为出版事业努力奋斗。一是出版社应改善工作环境,为编辑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出版社应改善编辑人员的工资待遇,给予编辑新人一定的培育期,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增强他们的底气和安全感。三是出版社应支持工会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增进编辑间的友谊。四是出版社应关心编辑个人生活,向学校反映编辑的合理化诉求,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大学社编辑应聚焦“三高三型”人才的自我养成
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社编辑应对“三高三型”的标准和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编辑应树立出版自信,坚定出版信念,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立志成为优秀编辑。二是编辑应增强学习意识,通过刻苦自学和请教他人,努力掌握编辑业务知识及印刷技术、设计知识、互联网技术、融媒体技术,并将所学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恰当地应用在编辑出版工作中。三是编辑应树牢政治意识、规矩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按照社里的制度要求做好选题策划、项目申报、编校加工、营销推广,提升图书的“两个效益”。四是编辑应密切关注专业发展资讯,及时获取并甄别专业学术活动信息,了解参会专家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做好会议申请、选题策划、组稿准备,努力策划高水平的系列化选题。五是编辑应加强职业规划、工作统筹和经验总结,撰写审读报告或学术论文,积极参加社内外出版学术活动,顺利通过职称考试和职称评审。
四、结语
编辑是大学社的第一资源,是图书质量和效益的直接责任人,而编辑队伍建设则是大学社各项工作中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工程。大学社必须增强紧迫感,进行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强力实施。新时代下,构建“三高三型”编辑队伍应成为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坚定选择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EB/OL].(2015-02-11)[2021-06-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802/t20180208_327146.html.
[2]伊璐.走向新时代出版征途的星辰大海[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1-07-13.
[3]万玉凤.全面提升高校出版质量和水平促进高校出版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全国高校出版工作视频会议[EB/OL].(2015-03-26)[2021-06-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503/t20150326_186621.html.
[4]國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质量管理2017”教辅、少儿和生活类编校质量不合格出版物的通报[EB/OL].(2017-11-10)[2021-06-10].http://www.nrta.gov.cn/art/2017/12/5/art_113_3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