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长江 陈佳宇 徐雅晴 毛庚深 沈梦圆
摘要:千年运河,文化新乡。大运河新乡段航运历史悠久,发挥了“江河南北血脉通达要路”的重大作用,文化遗产众多,旅游资源丰厚,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重要的保护传承价值。本文以大运河新乡段为范围,梳理了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其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运河新乡段;旅游资源;传承与保护;
大运河历史悠久。自公元前486年春秋吴王夫差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挖掘邗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朝,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主要输水通道。[1]大运河新乡段被称作卫河,即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
大运河新乡段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文化特色鲜明,载体“真实”可见。但是,存在开发力度不足、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多元投入的长效机制较为缺乏等问题。本文选取大运河新乡段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涉及新乡市区境内卫河支流、共产主义渠、孟姜女河等多条河流以及新乡牧野区、红旗区、凤泉区等多个行政区。基于调研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期待能助力河段的开发。
1.大运河新乡段旅游资源概况
大运河新乡段旅游资源主要包含以下几类:以龙华寺、老君庵、永庆寺、华藏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以平原省委旧址、潞王陵、同盟山、窑场村等为代表的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以牧野公园、卫河公园为代表的现代设施类旅游资源等。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实践开发价值及意义。
2.大运河新乡段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设施缺乏、管理不完善
大运河新乡段沿岸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河道沿岸安全标识、休闲设施等缺乏,甚至部分河道不存在任何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与游客的体验需求尚有一段距离,游客对大运河只能远观,不能近看,致使游客体验感不佳。[2]
据调查,虽然会有人员定期进行河道疏通,但河道的环境质量、生态质量还有待改进,管理需要各级协调多部门联动,管理水平及能力也需提高。
2.2旅游资源挖掘与融合不足
2.2.1文旅融合程度较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大运河新乡段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牧野之战、大平调、剪纸等各类文旅资源都没有得到很好地挖掘,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间也缺少有机结合,对文化的传承利用程度不高。
2.2.2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性整合
大运河新乡段旅游资源丰富,从景点到各级文物遗产及遗址,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辉县地区的宝泉、八里沟等著名景区发展基础较好,但景区隶属于辉县地域,距离新乡市区尚有一段距离,对于市区的带动作用较小;此外,河流沿岸的旅游产品及旅游资源布局松散、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整合开发,缺乏地域性文化IP效应的旅游产品。
2.3缺乏合理性保护
大运河新乡段文化遗产丰富,类型多样。但管理部门及公众缺乏遗产保护意识;在城市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对河道上的古桥进行了重修重建,其原真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寺庙残垣断壁、屋顶破损,寺僧生存压力巨大,僧众流走现象严重。大运河新乡段沿岸的文化遗产保护正面临严峻的考验。[3]
2.4营销力度有待提升
大运河新乡段即现在的卫河新乡段,在新乡境内绵延70余公里,但多数人对其发展历史缺乏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对其沿岸的各种文化遗产等资源知之甚少,对运河的发展以及开发建设普遍认知度不高,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大运河新乡段的营销宣传力度。
3.大运河新乡段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建议
3.1活水利用,加强保护
切实落实河长制度,发挥河长的管理作用。省级河长带头,市级、区级、镇(办)级以及社区河长负责水资源保护、水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定期、定点、定时对河道进行管理与监督;沿岸城镇区域可以上下游联动、城镇之间相互配合、发挥各级群众的监督作用,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与治理,降低对河道水流的污染,做到“河明、水清”。
加强运河沿岸的寺庙、遗址等人文景观,湖泊、公园等自然景观的联合性和融合性开发,政府部门应统筹规划进行总体布局,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和融合开发。
3.2打造大运河新乡段品牌文化标识
塑造大运河新乡段文化标识,着重利用其历史文化及文化遗产资源以及新乡城市的本身特色,如牧野之战所在地、平原省省会等独特城市标识,打造独具新乡魅力的运河文化。
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宣传,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更新宣传,保持活性;文本及视频内容应贴近大运河主题,从文化、历史、人文故事入手,多方位、宽领域进行宣传;通过设计大运河新乡段旅游宣传口号提升认知度和认同感。
此外,加强普及新乡本地对于大运河新乡段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通过公交站牌、道路及沿河走道等区域设立实体标语及布局宣传影像等,扩大本地居民及文旅旅游爱好者对大运河新乡段的了解。
3.3创新文化载体,传承优秀文化
创新载体,加强旅游者的景观体验,做到“新”“异”“通”,让旅游者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了解景观,加强游客体验,使旅游者在游览参观过程中了解运河载体背后的人文故事、历史文化;创新旅游形式,将观光旅游转变为体验旅游、沉浸式旅游等多重形式。
参考文献
[1]王元黎.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新乡段的历史变迁[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29(06):8-10.
[2]张玉君.后申遗时代大运河苏州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N].中国文物报,2021-04-09.007.
[3]新乡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乡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讨论稿)》,6-8.
通讯作者:文平,河南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学院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CX25)“大運河新乡段文化旅游资源调研与发掘”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