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镜 王一鑫 于嘉雯
1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
青少年期时个体一生中同伴经历最为丰富的时期。进入青春期后,个体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变远,更多的时间是与同伴在一起,易受同伴的影响(田录梅 等,2018),随着青少年与其父母在各方面发展的差异拉大、冲突增多,青少年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日益强烈。青少年期个体信息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增加,有更多与同伴相处的时间,也会面对更复杂的人际沟通问题。青少年开始对友谊、人际期望等概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随着性别角色分化,青少年开始与异性交往,青少年的重要他人逐渐由同性转为异性,并且之前的同性朋友圈会面临分裂。其中,同伴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由同伴群体开始演化出族群(crowds)和小团体(clique)。
2同伴群体的作用机制
2.1同伴群体的规范作用(group norms)
在同伴群体中,会具有群体规范,这是由核心人物提出的,或者是大家不约而同认同的规范。这种规范一旦确立,就对群体中的成员具有塑造行为的作用,涉及学业表现、日常习惯等多个方面,从而会使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受到抑制。良好的群体规范可以矫正成员的不良行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规范会导致不良的学业表现、习得不良的习惯,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同伴作为学校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重要外部因素(张永欣 等,2018)。研究发现,同伴在场会影响青少年的冒险行为(田录梅等,2018)。Logue, Chein, Gould, Holliday 和Steinberg (2014)认为同伴在场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线索, 使其不自觉地将自己在冒险任务中的表现与同伴评价联系起来, 通过更多的冒险展现出自己的勇敢和自信, 让同伴给予自己高度评价, 并以此获取更多同伴接纳和同伴影响力。
2.2青少年归属与爱的需要
进入青少年期的个体开始将同伴作为社会和情感支持的主要来源,受同伴的影响较大(田录梅等,2017)。随着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变化,青少年开始产生各种疑问、遇到种种挑战,因此需要加入有同样经历的群体当中,以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同伴群体就是这样一个由相同(定义),能够为青少年提供理解、支持和帮助。当青少年遇到问题时,更会选择与同伴交流、向同伴寻求帮助,而不再是父母。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支持性的人际环境能够满足青少年的安全感、亲密关系、归属感等心理需求; 而破坏性的人际环境使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受到阻碍,从而可能产生消极情绪或不良行为。纪林芹等人(2018)研究发现,同伴拒绝、同伴侵害和青少年抑郁之间显著正相关。可见,同伴关系十分重要。
2.3群体动力机制(dynamics within peer group)
在同伴群体中的青少年会受到群体规范的压力影响,有意无意地使自己的行为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同时,青少年会将群体中的成员作为学习的榜样,同伴的表现具有替代强化的作用。青少年会进行观察学习,以同伴榜样的言行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作为指导。
2.4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该理论认为同伴在青少年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良(违纪)同伴与孩子行为问题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
“个体是在群体中实现社会化的”,并且具有同化和异化两种方式。同化是指,成员的言行表现趋于一致,而异化是指当群体中的某个成员表现出不一致时,会被大家所排斥。这两种机制使得成员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同伴群体具有强一致性,并且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
3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随着青少年期个体身心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增加。青少年对同伴关系非常敏感,考察同伴群体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适应的影响非常重要。此外,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的违纪、犯罪行为。作为衡量亲子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亲子亲合既是保证青少年正常发展的基础,也是帮助青少年对抗不利环境因素的重要保护性因素( Zhang & Fuligni,2006) 。因此,为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我们在关注同伴关系的同时,也要重视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Logue,S.,Chein,J.,Gould,T., Holliday,E.,& Steinberg,L.(2014).Adolescent mice,unlike adults,consume more alcohol in the presence of peers than alone.Developmental Science,17(1),79–85.
[2]Zhang,W.,& Fuligni,A.J.(2006).Authority,autonomy,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among adolescents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16( 4),527 -537.
[3]纪林芹, 潘斌, 王春燕, 等.(2018).青少年早期同伴拒绝、同伴侵害与抑郁的关系:交叉滞后分析. 心理科学, 233(03), 69-75.
[4]田录梅, 袁競驰, 李永梅. (2018). 同伴在场和自尊水平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 心理学报, 50(1), 47-57.
[5]王艳辉, 李董平, 孙文强,等. (2017).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心理学报(5).
[6]张永欣, 周宗奎, 丁倩,等. (2018). 班级同学关系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自尊和亲子亲合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6, 73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