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倩
【摘 要】近年来传媒技术、传媒实践作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关键词被反复提出,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改革正是承载着技术与实践的向度展开的,因此可以被看成是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纵观新闻教育,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改革总是伴随媒介技术发展的,但时至今日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捋清思路,探索改革的逻辑起点,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传播教育;实验教学;环境
【基金项目】西北政法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人工智能时代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JYB202116。
近年来,新闻传播教育经历着社会转型、行业变革与技术革命的三重冲击,社会需求与新闻教育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新的传媒技术不仅改变了内容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还从深层次改变了媒介结构,而传媒教育的结构却没有与媒介结构的改变保持同步。可以看到,传媒技术、传媒实践作为改革的关键词被反复提出,那么我们不妨将支撑着技术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作为改革的具体对象来进一步论述。
一、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发展逻辑
美国新闻教育的改革经历了从“学徒制”的“报纸匠”培养到能够独立思考的新闻专才培养再到跨学科的传播通才培养的过程,这样的演变过程是与媒介发展以及行业变迁相适应的。有学者指出,在美国新闻教育培养模式职业化阶段,约有三分之二的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图书馆资源。[1]许多院校新闻专业在教室里配有打字机,这样的设备及条件已经能够满足单一技能训练的教学需求。此时虽然注重技能训练,但多以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及报社的实习经历为主要训练方式,实验教学的缺席并未影响到教学质量因而未受到重视。
在我国情况也是如此。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新闻教育也存在硬件设施落后的明显不足,“这一时期新闻院系普遍投入经费少,教学设备简陋,授课方式多以‘满堂灌为主,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方讲台就可以进行新闻教育。”[2]在这一时期,国内高校的新闻实验室较少且功能单一,如在全国起步最早的中国人民大学在1955年新闻系成立之时就建立了新闻摄影实验室,至1997年才组建了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移动通信及多媒体的出现,新闻业的结构和态势发生变化,新闻学专业得到扩展,但大多数院校仍面临师资短缺的难题。
直至进入21世纪,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业界不断提升的需求已经与新闻传播教育出现了较大的裂缝,“新闻教育要高投入”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有条件的高校才开始建设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实验室,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摄影、摄像、视频剪辑、报纸排版等技术,因此精讲多练是实验教学的原则。这一时期的实验教学仍以教师—学生的单向传播为主,学生能够反馈的信息是有限的,学生自主实验内容单一。对实验教学的质量监督仍采用传统的形式,教授实验课的教师虽有从业经历,但进入教师队伍后普遍与业界疏离,技术知识更新较慢;学生自主实验积极性不高,实验流于形式,实验室使用效率低。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信息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实验教学成为新闻传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改革需要遵循业界变化和社会需求。有学者指出,在改革時要“以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纲领,以增强学生技能为宗旨,以强化前沿理论为原则。”[3]实验教学仍着眼学生技能培养的任务,此时专家学者们纷纷呼吁建立跨媒体、多层次的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体系。
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改革一直以来都依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业界对专业能力的需求而愈加受到重视。新闻教育者们将实验教学与媒介技能的培养画等号,在这样的思路之下,新闻传播教育将难以跳脱出“技术教育-人文教育”的二元化困境。
二、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改革的事实逻辑
(一)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困境
实验教学范围狭窄。目前,实验教学的课程仍然依照传统按专业进行划分的模式设置,基本上必须用到器材设备或者计算机的课程才会开设实验课,实验课的内容一般包括设备使用讲解与实验内容讲解。而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这类实务课则被认为没有必要在实验室完成,教师一般照本宣科完成授课。这样设置实验课的弊端在于,实验课与实务课各自为营,割裂式的教学使学生无法连贯地完成采写编评以及运营的全流程,更无法在脑中建构出全媒体图景。
实验教学课程专业壁垒明显。新闻传播教育通常被视为文科专业教育,在招生时便多面向文科考生,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也未设置数学类课程。但当我们步入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与理工类学科的交叉愈发凸显,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出现,使缺少数学基础、数据思维的文科生手足无措。这类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多为外聘教师或具有计算机类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对传播学理论缺少系统认识,因此他们的教学只能停留在软件的使用方法上。学生即使学会操作使用某些软件也会因为缺少运用的机会而将技术操作遗忘殆尽。因此,应该去思考如何打破专业壁垒,将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类、艺术类的实验教学相融合,打造文+理工、文+艺术类的实验课程。
(二)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模式的困境
实验教学模式固化。目前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设备器材使用,如摄影、摄像、无人机等器材的使用;另一类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主要为视频、图形、图文版面的制作与处理软件。实验成果一般是平面作品、视频、微电影、图片、网页中的一项。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实验教学,往往都依照传统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突出,完成的实验作品按部就班、缺少创意。教学中还存在模拟型实验多,实战型实验少;单一性实验多,综合、设计性实验少。除了媒介技术之外,忽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媒介素养的培养。
(三)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机制的困境
新闻传播实验管理与教学缺少合理的运行机制,仍遵循按学科及课程分类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不能有机融合。
缺少监督与评估机制。高校对新闻传播实验课的课程质量要求往往达不到其他理论课的标准,实验室相对于其他课程的课堂来说,似乎构成了另一种意义空间,实验课意味着一种松散的教学关系。实验课的考核多为学生自主实验的实验作品,鲜少采取综合性的量化考核。教师往往只把关学生最后的实验作品,常忽略实验步骤与实验流程的完成度。教师的主导性缺位,学生自主实验流于形式,实验变成自习的情况时有发生。
缺少实验教学教师队伍激励机制。新闻传播实验室在学校层面上从人员配置、设备购置、劳动成果认定、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实验课教师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实验教学教师队伍人员构成不合理、不稳定,影响到教学质量。
(四)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环境的建设困境
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是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才被逐渐重视起来的。随着传播渠道不断扩张,媒介生态发生变化,新的媒介技术给高校实验环境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了与业界对接,中央厨房、无人机、VR、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不断被引入传媒实践教育中。面对技术要求,各高校首先面临的就是实验室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及维修、报废等问题也给环境建设带来阻碍。
就环境建设本身而言,究竟该如何建设,这需要协调业界、任课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需求、兴趣以及能力。一味追赶前沿只会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浪费资金;一味满足教师需求又会导致人才培养技能落后、缺少创新性;而学生的需求则意味着个性化与订制化的教学,这对实验环境建设以及课程设置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融媒体2.0时代的实验教学环境,除了软硬件购置与设施布局,还应营造出一种感知环境,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媒介技术有机联合起来,使技能有机化地存在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三、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改革的路径设计
有学者指出,新闻传播教育“不仅要搭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形成科学的认识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反映社会的能力。”[4]实验教学除了技能培养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实验教学改革可从课程体系建设、资源优化配置、环境建设三方面展开。
(一)课程体系改革
1.树立以全媒体、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观
树立以全媒体、创新型人才培養为目标的课程观意味着首先教师在对待实验教学时,要摆脱“技能传授”的思维定式,建立起知识多渠道流通的传输模式,担当起培养学生发散型认知能力的任务。教师需要秉持着“学生主体”的价值取向,摒弃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教本位”变为“学本位”,通过互动与协商完成实验教学。
其次,“学本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离场”或局限于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解疑答惑的层面,而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随式实验课将成为实验教学的新模式,通过不同课程的教师环环相扣的监督与指导,使学生能够整合分散的知识与技能,完成自主型创新性实验。
第三,全媒体型的课程观要求教师的教学手段要依托媒介,营造出全媒体化的教学氛围。例如许多实务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策划、新媒体运营等,对教师来说不能停留在讲解写作内容、选题策划等内容层面,而需要运用融媒体平台、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将技能与知识同时生动有效的传授。
2.优化实验课课程结构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细化实验课程建设,打破专业壁垒。业界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媒介技术的追捧,已经是在对传媒人才培养敲响警钟,业界的需求是懂媒介技术、掌握传播理论知识且具有媒介素养的全媒体综合型人才,只有合理的课程结构才能使人才培养向所期待的目标推进。新闻传播实验教学要打破专业壁垒,真正打造“厚基础”的综合型传媒人才,建设阶梯形的递进式实验课程结构。
公共基础实验课中包括各类音视频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摄影摄像设备使用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等在内的各类基本技能课,依托实验平台,将各类课程的优质资源打包放在平台资源库中供学生选修。这样能为传媒+理科、传媒+艺术等多方面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面临媒介技术的迭代,实验人员在这一阶段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充实与更新资源库。
专业基础实验课程需要专任教师参与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带领学生完成作品。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技能之后,教师需要做的便是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地使用技能,将技术付诸实践。可以以模块化的任务为教学单元,将在公共基础平台中掌握的分散的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教学模块的组合体验到全流程式的媒体内容生产与发布,同时对技术与行业形成一定的认识,进而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在综合创新实验课程中,指导老师需要以项目带学生,支持学生的深层次学习,以工作坊、毕业设计等顶点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行为与创造力,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媒介素养。
3.完善实验课程管理制度
实验课程管理包括对实验课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及考核评价等环节。实验课程管理上的松散与评估的缺失是一直以来实验课得不到重视的原因。实验课虽在实验室进行,却由学院教务办统一管理与协调,实验室起到服务师生的作用,缺失了对实验课程进行组织、协调、监督与评估的功能,割裂了教学与管理的联系,从而造成实验资源浪费、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课程与所涉师生及相关教学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首先,实验室除了配合教师完成实验课程之外,应担当起实验课程资源调配的任务,与学院教务办、学校教务处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更新实验资源配置情况、设备更新情况以及反映实验课的进展、教师与学生的实验情况等,为实验课程的优化与新课程的开发提供数据基础。
其次,需要从大的课程观角度去对待实验教学,引入科学的评价办法,如利用实验平台建立实验课程的监督与考评机制,记录开设实验课的教师以及进入实验流程的学生的实验情况,包括操作数量、交互情况、实验完成度等,利用实验平台生成实验日志,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日志进行评估,系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度进行提示与评估。
(二)资源层面的整合与改革
实验室的实验资源适用范围一般局限于所在院系,自我更新速度慢、开放共享程度低、资源结构不合理。资源层面的改革应遵循汇聚—共享原则,多方合力加强资源的辐射范围与影响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资源的流动与再生。
1.建立院校层面的资源共享机制
近年来,各新闻院校之间的相互调研越来越密集,新闻传播实验室成为调研中必参观的“景点”。这样走马观花式的调研与交流只能模糊把握其他院校的发展方向,各高校仍然处于各自为营的境况。
实验资源是实验课程的依托,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有多学科的背景,在实验教学中也应体现出这一特点。就高校本身而言,要拓展共享渠道,形成专业间的共享,打破传统“专业-实验”的单一关系的实验教学,形成“多专业-多实验”的多元互动格局。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与兄弟院校建立实验教学资源协同共享机制,搭建共享平台,将实验资源分享至平台,不断扩充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再依据各自优势建设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使彼此的实验资源充分整合与利用,有效弥补师资不足的问题,形成资源共享又各具特色的氛围。
2.建立业界层面的资源汇聚机制
传媒业界对新闻传播学毕业生的评价往往是“上手快,后劲不足”,业界对传媒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传媒人才教育改革头绪万千,因此需要业界共同参与到传媒人才培养之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院校可与媒体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实验班、实习实践基地,由业界专家担任一线导师,采用合作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通过业界参与培养“双师型”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力求与媒体一线对接。建立媒体资源案例库,学生可通过案例库总结经验,解决现实问题。
业界导师参与实验室建设。目前业界已经经历了媒介融合的过程,经过部门、资源、技术的变革与调配,基本形成了全媒体格局。因此在传媒院校建立实验室、设置实验课程出现面临资源、技术调配的问题时,需要业界专家的指导,形成高校人才培养与业界人才需求的互动机制。此外,院校可以通过与业界共建、共用实验室、设立横向课题等方式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共建的媒介实验室主要用于院校顶点课程、工作坊等方式的实验教学,将优势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产出内容以为业界服务、解决现实问题为主。
(三)新闻传播实验室建设层面的改革
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二者密切相关,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发生场所,为实验教学提供依托与保障,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决定着实验教学的规模、形式与内容。
1.重视平台建设
实验室建设应当具备平台思维。首先是作为教学平台,其中富集各种功能类型的子实验室,能够为师生提供多种媒介技术实验教学支持,拥有一定规模的实验设备,是能够作为人才实训基地、学生实践基地、创作基地、创意基地等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
其次是依托网络搭建融媒体课程平台。想要实现培养全媒体人才这一目标,需要搭建能够集成多种媒体的融媒体平台。在融媒体平台中,可以不断拓展实验教学项目与模块,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智能媒体VR技术实验教学项目等,不断激发创新内在动力。建设课程平台,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开展网络助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是实验室作为研究平台。打造与业界接轨、面向社会、服务政府的前沿研究平台,此类平台能够作为智库发挥人才技术优势。依托平台建立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为主力,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团队,将研究内容的实践部分与实验教学相融合,为实验教学注入生机。
2.优化管理与教学队伍
改善实验室教师队伍结构,建立由实务导师与专业教授组成的高水平领导队伍,以“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的实验教学队伍,以实验技术人员为支撑的技术队伍,组成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创新团队。设置实验教学关键岗位,包括实验室负责人、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主持人等。以实验队伍的创新与提升促进实验结构与实验内容的不断创新,以实验教师队伍作为实验教学的“活化剂”,不断为实验环境注入“氧气”,为实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建立仪器设备的更新与资金保障制度
在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教师经常面临仪器设备不够用、老旧、易出故障等问题。电子设备更新速度之快与教学设备更新缓慢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阻碍实验室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实验、实训造成的设备损耗与故障,其维修、维护经费也同样制约着实验教学的开展,导致实验设备使用率低、实验室运行效率低、教师与学生消极面对实验等问题。因此亟需合理规划设备使用,将设备分批、分层开放,建立设备资源与实验教学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建立实验室建设资金保障制度。
首先,院校对实验室建设应设立專项资金,每学年划拨一定的运行经费,以提供最低限度的资金保障;其次,实验室可开展对外有偿服务,以工作坊、横向课题等形式对接企业与政府部门,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社会实践,为实验室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最后,国家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支持与投入越来越高,各院校应抓住时机,合理规划,积极申请财政支持,申报实验教学项目、实验平台项目、实验室建设项目等,争取政府的资金投入。
结语
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改革需要从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入手,以资源优化为依托,环境建设为动力着手展开。通过上述三者的协调与创新达到实验教学结构合理化、资源集约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注释:
[1]Albert Alton Sutton, Education for Journ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Its Beginning to 1940(Evansion, III.: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45), pp.104.
[2]陈昌凤.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88.
[3]彭翠,赵金灿.智媒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J].青年记者,2018(02):111.
[4]何志武,董红兵.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逻辑[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09):43.
(作者: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工程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