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军
编者按:从2019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年提质增效行动。三年来,县区级农广校形成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从任务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同时,培训内容从突出产中向全链条拓展,从突出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拓展。在疫情期间,不少地方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更好满足农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了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本期专题聚焦部分县级农广校在基层一线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工作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更多基层农广校提供参考,凝心聚力共同开创农民教育培训新局面。
自农业农村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年提质增效行动以来,山东省长清区农广校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以“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为总抓手,强化培育“平台”建设,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特别是2020年疫情发生后,农业生产和农业供求等受到严重影响,创新培育模式,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全面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业产业提升,打造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和饱含乡土情怀、具有超前眼光、充满创业激情、富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一、完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巩固培育的“体系平台”
经过多年探索,长清区整合各类优质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构建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打造了专业主体平台来支撑整个体系。
(一)完善的办学阵地是构建培育体系的基础,干事创业的队伍是巩固培育的体系保证。长清区农广校办学体系完善,下辖10个街镇农广校,在100多个村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设有田间学校。有一支人强马壮、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农民培训专兼职办学队伍。
(二)“一主多元”的农民培育体系,确保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的扎实推进。在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长清区坚持以农广校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完善了一支涵盖农林牧水机菜等专业60余人的为农服务(培训、指导、跟踪)专家团队,建设了一支高素质“讲师”和“导师”的“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以“土专家”和“田秀才”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协会”“金剪子服务队”“科技服务队”等组织活跃在长清的田间地头、果园大棚,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经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坚持以服务农民产业需求和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导向,创新提升“培训平台”
长清区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对象是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农业主体经营者,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因此培训以服务农民产业需求和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导向,在“精准”上下功夫,根据“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思想上高度重视、理念上与时俱进,稳步推进从“培训”到“培育”转变,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有力提升了培育质量,推动了长清区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一)注重成功案例的整理总结、典型案例的重点推介,成功打造了“精准滴灌”的培育支撑。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长清区制定了实训基地(田间学校)认定评价标准,重点考察基地的培育实训性、典型案例带动性、扶持发展导向性,成功打造了集中培训基地3个、学员现场教学实训基地10个、田间课堂教学基地30余家。培育中,长清区认真分析“三农”发展趋势,研究后疫情时代农业发展方向,注重成功案例的整理和总结,用不同视角挖掘,找亮点和节点,举办了高素质农民研修班,通过身边真实的案例推介,启发受训农民,培育了全国优秀农民教育培训学员康其国、安亮等,尽最大可能“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二)因地、因人制宜重实效,结合当地产业类别,采取“农民点菜、专家下厨”菜单式的精准培训,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大本营(田间学校)效能。在实际培育培训中,长清区根据当地农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产前、产中、产后实际问题,采取“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菜单式精准培训,分门别类地科学论证设计,制定不同培训方案和培训模式,组织专家到相关的“田间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过程中以学员为中心,特别重视受训人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启发性思维,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农民学员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形成观点,最后由专家针对具体问题给予指导,让农民学员在学中干、干中学,变“散点式”零星培训为“线性”系统培训,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三)以“精准”为指导,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建设融媒体远教课堂,多渠道、多形式培育高素质农民。长清区农广校充分利用省市区信息化试点项目资金,在6个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了专家讲堂和远程教育课堂,每个基地每年开展远程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6次以上,通过远程多媒体手段开展线上教学,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造性地将课堂从“线下”开到“线上”,专家团成员开展网络教学20多期,方便了農民、提高了效率、解决了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变粗放的“大水漫灌”为精耕细作的“微滴灌”,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2门课程获得2020年济南市“智慧农业”金课大赛“智慧农人创意奖”。
三、与时俱进搞好服务,运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不断提升“信息平台”的服务水平
(一)以信息“精准”互动为目标,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增强信息交流时效性。搭建农民共同发展平台,形成信息、技术、模式和经验的共享,组织农民抱团取暖、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五年来,相继创建长清区农广校科技教育培训微信公众号、20多个农民技术交流微信群和8个高素质农民学员经营管理微信群,建设电子化档案室1处。疫情期间,充分利用新媒体,及时宣传、报道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新动态、新政策、新典型,介绍当地产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积极邀请林果、蔬菜、畜牧等专业的专家入群,信息“精准”互动,采取“技术巡诊”,开展直播、网络课堂与互动交流,实时解决农民实际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
(二)精准推介长清培育模式,强化全方位宣传力度,提升了长清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宣传效果。多年来,在中央省市区级各类报刊、网站、电视刊发长清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宣传材料1000多篇。长清区累计接待全国各地高素质农民考察交流团队160余批次8000余人次,大大提升了长清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以农产品“精准”产销对接为目标,因势利导发展电商经济,筹建培训直播平台,擦亮长清农产品“金字招牌”。近年来长清区加大线上培训和直播平台建设,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工作,联合山东管理学院举办了20多期农民电子商务培训班。2020年积极调整线上线下培训比例,增加了线上培训内容和时间。全年在5个街道举办了农村电商培训班10期。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列出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筹建长清区农民教育培训直播平台。以农产品“精准”产销对接为目标,利用抖音、淘宝等筹建电商直播平台,开展了以区长(网红达人)为首的带货直播营销活动,直播带货12次,在线观看超100万人次,销售农产品100多万元。
四、积极推进农业经营的效益提升,“精准”发力,创新为农“服务平台”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精准”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利发展,长清区农广校以“按需服务、用心服务、真情服务”的标准,着实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跟踪服务平台。
(一)以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育为导向,开展“保姆式”跟踪服务。培育工作中,为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清区组织导师团成员进村入户,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贴近生产经营实际,关注经营目标和节点、难点。为“精准”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以1:8开展个体指导和一对一“保姆式”跟踪服务,樱桃专家赵有红、核桃专家房泽成、蔬菜专家李虎、“田秀才”刘庆军、“山药哥”庞冲、创业达人王娟等导师“用心帮、用情带、手把手”指导。多年来长清区农广校帮助农民培训学员新建家庭农场、合作社60多家,帮助创建电商平台136家,真正实现了“培养一个点,带动一条线,照亮一个面”。
(二)以高素质农民需求为导向,强化产销对接“云服务”。长清区充分发挥农广校“三网”(天网、地网、人网)的优势,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多方沟通与交流,利用“农民培训云直播”、“云上智农”App等信息化手段,以高素质农民需求为导向,强化产销对接服务。一是向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推介当地农产品。二是帮助学员开办自己的农产品电商、微商平台。2020年,联合山东管理学院开展电商培训4期,相继帮助五峰山街道、张夏街道、万德街道高素质农民开办淘宝店铺20余家。三是协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省市区农产品展览(博览、展销)会,进行农产品“农超”“农校”“农企”“农商”和“农社”对接。多年来共帮助30多名高素质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介销售特色农产品3000万元,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社会反响良好。
(三)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以效益提升为目标,做好“移动服务”。连续三年,长清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中列入“长清万名农民大培训”。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效益提升为目标,在农村社区村庄、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涉农企业中,“精准”移动,继续开办“农民夜校”、送教下乡、精准扶贫和实用人才培训等服务,利用直通车等,送“科技、资源、信息”下乡,服务到村头、地头、心头。每年举办培训班120期以上,培训农民1万人次。
(四)强化“实践”注重“现场”,开拓眼界提升境界,做好思路服务。一是带领农民“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组织学员到省内外、区内外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进行观摩交流,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水平、开阔眼界、启发借鉴,激活市场意识,打开思路。2020年到烟台、潍坊、临沂、章丘、济阳、商河、平阴、莱芜市区等地开展实践观摩和现场教学。二是现场教学后,激励学员自我总结、自我提升,分析不足,找准难点痛点,强化交流,开展比学赶帮超。期间开设夜课堂,由带班老师主持,邀请参会农民结合自身创业经验,分享现场教学后的体会感悟,查找自身不足,弥补短板。
五、坚持培育工作政府主导和三位一体,建设“政策平台”
在高素质农民培育认定和政策扶持中,长清区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专家评审,综合配套”的原则,在认定管理、政策支持、财政扶持工作中,建设政府政策支撑平台。
一是成立了高素质农民培育认定领导机构,制定了《长清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与引导扶持政策(试行)》(济长政办发〔2014〕14号),助力培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根据济南市人社局、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济南市高素质农民技术职称评定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济人社发〔2019〕50号)要求,长清区2020年开始全面试点初、中级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工作。评定专业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农业机械及农技推广等。长清区精益求精、优中选优,择优向市中级农民职称评审委员会推荐了13名农民参加评审,10人获得农民农艺师、农民工程师称号,有48名高素质农民获得长清区初级技术职称。
三是根據《济南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四个中心”建设、“七大攻坚战”和守住“四条底线”2019年度目标任务的通知》(济发〔2019〕5号)要求,鼓励认定的高素质农民缴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按不低于全市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缴纳额度的60%给予补贴。2019年,经长清区人社局、农业农村局研究决定,对符合条件并自愿缴纳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费的12名中高级高素质农民,给予了每人每月500元的养老保险补贴。
六、积极推动高素质农民发展提升,建设“金融平台”
长清区农广校创新金融服务,结合山东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业务,2017年与中国邮储银行长清支行、齐鲁银行槐荫支行开展合作,牵线搭桥,建设金融服务平台,共同为高素质农民提供信用贷款服务。3年来,共为40余名高素质农民提供贷款3000余万元,解决了高素质农民的燃眉之急,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
自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以来,长清区农广校以“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为总抓手,创新培育模式,强化培育“平台”建设,长清区“培育+平台”培训模式日益成熟,培育出一大批农民精英,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受到当地农民的交口称赞,他们亲切地称长清农广校为农民群众的“娘家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广校长清区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