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 黄昭彦
壮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壮族传统文化有新时代的传承和创新。其中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通过合理转化和阐释不仅可以取得创新发展,使其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也能提供促使核心价值观持续发展的丰富养料。而其中蕴含着民族特殊情感,能够发挥独特的道义支撑和价值支持作用,在成为民族精神标志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扎实的社会文化基础,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中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壮族传统文化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包涵丰富自然、人文及社会文化,体现了壮族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练,其培育离不开特定区域和人民群众,壮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精神食粮,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壮族传统文化特性分析
壮族自古以来在岭南地区繁衍,有其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与社会历史背景,体现了壮族民族发展的实践性、历史性和价值性。为适应特殊的自然发展环节,壮族形成了朴素的社会生产关系,产生了以稻作文化为核心的农耕生产,能够保证族群与自然相生相息,促使族群形成了团结友爱、乐观豁达、吃苦耐劳等精神品质。随着壮族人民在物质、意识层次上的发展,民族文化表层意蕴也发生了变迁和丰富,但其民族精神内核却能稳定继承,从而引领一代代壮族人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壮族特定文化系统中,拥有整体价值观,促使民族习俗、服饰等各种文化要素能够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民族心理、实物中得到贯穿。[1]与此同时,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是固步自封,在发展过程中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了大交流与大融合,体现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开放性与融合性,但又不是完全“汉化”或者生搬硬套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色,而是保留了自身的特色特点,促使壮族催生了许多生动、丰富的文化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壮族文化亮点。
壮族传统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1、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延伸提供精神食粮
壮族传统文化来源于民族实践,是民族歷史得以延续、民族精神文明得以存续的原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需要将民族传统文化当成是土壤,提供价值观培育需要的营养,确保价值观能够与民族文化相契合,长久保持生命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基础上形成,壮族传统文化则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文化中的价值观进行提炼的过程中不能进行文化割裂,以免其中优秀的部分被弃之不顾,造成文化血脉难以为继。从壮族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公正、法治等传统规约,成为核心价值准则,为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指导。在壮族文化发展传承的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通过合理转化和阐释不仅可以取得创新发展,使其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也能提供促使核心价值观持续发展的丰富养料。而其中蕴含着民族特殊情感,能够发挥独特的道义支撑和价值支持作用,在成为民族精神标志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扎实的社会文化基础,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中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在人民从内心对民族文化认同以及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情况下,才能在行为上自觉践行,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华夏民族精神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情感连接提供纽带,在满足民族精神、心理等需要的同时,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取得理想成效。
2、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彰显提供文化资源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其内涵精髓的彰显尤为重要。壮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文化资源,为和谐、友善等价值观精髓理念的彰显提供支持。作为民族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壮族传统文化中包含节日习俗、农耕方式、民间谚语等各种文化形式,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壮族的三月三、陀螺节等众多节日,都拥有隆重的仪式和特殊的文化表达形式,不仅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能用于对友善等核心价值理念进行印证。如壮族三月三,将壮族青年男女对于美好爱情的表达寄于节日,在山歌中传情,用绣球表达心意,在加强情感交流的同时,体现民族友善理念,为民族团结奠定了扎实基础。在壮族的民间文化中代代相传的《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神话故事,传递了古老壮族先民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在壮族的农耕文化中,石斧、磨盘等劳动器具都展现了壮族人民在种植水稻过程中的辛勤劳作,而各种农耕仪式更是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农耕种植的重视,能够为敬业价值观的传承提供途径。[2]而壮族村落形成的民俗乡规,经过壮族人民群众的验证,体现了壮族人民追求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取向,能够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等传统理念。从本质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民族文化精髓的浓缩,而壮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为价值观的彰显提供了有力支持。
3、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提供丰富文化载体
壮族传统文化中包涵丰富的语言艺术形式,如壮山歌就是经历历史考验并且传承至今的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通俗自然、语言优美等特点,蕴含着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深入扎根壮族文化,社会文化、教育、传承功能较强。将壮山歌当成是文化载体,能够将壮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得到唱响,使民族文化认同感得到激发。借助文化的凝聚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其民族性、生活性,能够将与壮族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广泛传播,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贡献。如在广西较多的少数民族群体中,壮山歌都能被民众接受和喜爱。通过发挥壮山歌文化语言艺术魅力,能够在欢快、淳朴的氛围中表达新时代宣扬的价值观、世界观,使壮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命力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目前,壮山歌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肩挑新经济增长点的重任,能够助推少数民族和谐关系的建立,促使加深民族认同团结、社会和谐等价值观念深化,增强民族向心力,为中国梦的唱响提供少数民族的语言形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通过对壮族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为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提供智慧指导,能够借助丰富文化载体实现价值观的传递。
壮族传统文化用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1、融合国民教育夯实培育基础
壮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要体现出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需要将壮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民教育相融合,夯实价值观培育的基础。把握国民教育改革机遇,可以在教育顶层设计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健全基础教育中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进入课堂,帮助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在理论教育方面,结合壮族历史、文化开设通识课程,引导师生完成文化精髓挖掘,从中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价值自信增强。[3]在实践教育方面,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参观壮族文化基地、开展壮族文化表演活动等形式指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感受文化魅力,在认同民族文化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践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些大中小学里,有非常多的融合壮族传统文化开展的课程和实践,在促进民族优秀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上,有较好的效果。从基础教育抓起,能够促使学生从内心认同民族文化,自觉传承民族文化,为用优秀民族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深化创造条件。
2、搭建实践平台展现文化价值
在面向社会民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完成壮族传统文化实践平台搭建,在满足民众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促使民众感受文化价值,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可以定期在社区开设壮族文化讲座,为民众了解民族文化提供途径。结合民众生产生活的活动需求,可以组织壮族传统节日活动,利用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吸引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强化民族情感纽带,促使文化内涵得到教育普及。在普及和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民众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壯族先民思想,也能产生崇尚传统美德的追求,进而渐进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会文化风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实践活动需要长期组织,因此需要有民族地区的地方主管文艺部门牵头,联合各部门和地方企业搭建文化实践平台,借助实践活动扩大其影响力,促使文化转化成民众共识,继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应。
3、开拓传播路径促进价值传递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方面,以壮族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价值理念传播,还应对文化传播路径进行开拓,确保文化宣传效果的同时,达到弘扬正能量价值观的目标。一方面,应重视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引导作用,采取影视作品、文艺节目加强壮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宣传,通过传播壮族山歌、讲壮族故事等方式吸引民众,促使文化得到顺利传播。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新媒体的利用,促使文化传播面得到拓宽。借助微博、微信等各种信息传播途径,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解读,赋予文化新内涵的同时,增强文化传播的可操作性,促使文化得到多元、线性传播。[4]在全媒体宣传背景下,人民群众能够将壮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知行合一。
培育文化人才引导价值践行
想要利用壮族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点在于优秀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结合这一目标,需要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在壮族地区选拔民族文化传承人,参与到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中。可以结合文化特色开设一些试点的文化传承专业,增设一些与之适应的就业岗位,从教育、就业和文化传承一体化的模式思考培育一批壮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人才。在基层方面,通过在各壮族村组开设培训活动,引导年轻人学习壮族文化,促使其积极参与到壮族文化复兴实践中,能够使民族精神命脉得到保护和发展。例如,在壮山歌文化传承方面,考虑到壮族地区新一代年轻人会唱山歌和会创作山歌的人数量较少,容易造成该种文化传承难以为继,要选拔拥有壮山歌表演和创作经验的培训教师,鼓励在校壮族学生学习山歌文化,完成壮山歌创作人才培养。同时,鼓励壮族年轻人在山歌歌词的创作中融入地方民族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在旋律创作中加入时代特点多融入一些催人奋进的民族精神元素等,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作导向,既能够完成优秀山歌作品的创作,又能够借助山歌的传唱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继而使壮族传统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卢成观,覃伟津.以壮族山歌文化为载体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03):75-78.
[2]玉妮.谈壮族文化自信在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体现[J].歌海,2018(04):118-121.
[3]邓依晴,黄滟.从壮山歌看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语言艺术研究[J].名作欣赏,2018(08):96-97+142.
[4]饶筠筠,梁军.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壮族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探析[J].高教论坛,2018(02):119-121.
作者简介
胡 萍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
黄昭彦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