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峰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梅花自古以来就是高洁、坚韧、自强不息的象征,它于兰、竹合称为“岁寒三友”,从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创作了歌颂梅花品格、外观和香味的诗词,就拿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来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不仅描绘出了梅花的缕缕清香,更是衬托出梅花高洁、坚贞的品格。紫砂“梅香壶”(见图1)在制壶艺人精巧的手艺之下,将梅花枝条的形状、花瓣的形状和颜色融入进紫砂壶的壶身和壶把之中,使得这把紫砂壶在原本素净的气质之上增添了一丝生机和高雅之气。
紫砂壶历经数百年的演化发展,造型种类分支日渐丰满,制造技术、工艺流程等日趋完善。通常我们将紫砂壶分为三个大类:花器、光器以及筋纹器,它们是紫砂壶器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建了如今紫砂壶的多姿多彩,彼此更是相辅相成。在这些器皿的造型中,花器一直受到养壶人的热情追捧,只因它是最特别的一种壶型。在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可以是花壶的创作源泉,制壶艺人通过汲取自然界的艺术浪花,融合精湛的紫砂制造工艺,辅以造型艺术、装饰艺术等,以多种艺术形态展现,达到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创作境界。
在一般情况下,制壶艺人在设计花器时都会最大程度地保留出艺术原型,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适当的艺术设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无限的想象空间留给广大收藏者,人的想象力有多强,作品的内涵就有多深,也为后续作品保持着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
紫砂壶“梅香”整体呈扁圆的造型,一如既往地由壶钮、壶盖、壶嘴、壶身、壶把几部分组成,整体浑圆饱满,线条流畅有力,气质孤傲、沉稳、大气,可以看出制作流程顺畅、一气呵成。这把壶采用的紫砂泥料色泽深沉,贴近自然,表面略带光感,巧妙地利用颜色凸显出作品的朴素敦实。壶嘴、壶钮、壶把上的造型皆是模仿梅树枝干的造型来设计的,但却又各不相同。壶嘴的枝干比较其它部位更为粗壮一些,一弯清水自然流出,简洁流畅;壶把处的枝丫显得格外的苍劲有力,凸起的结节纹理清晰可见,彰显出枝干的刚毅挺拔;壶钮处的枝干婉转动人,与壶把处的枝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件紫砂作品的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设计,制作工艺同样重要,壶盖与壶嘴的衔接必须完美,做到严丝合缝、环环相扣。“梅香壶”的壶口略大,壶面向上微微隆起,盖与口完美结合,没有一丝缺憾。壶嘴与壶把、壶身的衔接流畅自然,壶肩收敛得精湛老辣,整体线条过渡流畅自然。各个部位都在逼真地模仿梅的形象,造型苍劲逼真,制作手法老练,制作工艺精湛,仅仅是利用斑驳的树结,几朵在寒风中傲放的梅花便活灵活现地彰显出大自然的隽美。
梅花迎春绽放,有着傲人的身姿却从不屑于与百花争艳,它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是冬日里最无私的花,它静静地在角落里舒展腰肢,只为给冬日里的雪白增添一抹色彩,像是为春的到来做好迎接的准备。古往今来,多少寒窗苦读文人墨客为它倾倒,也正是它这种坚强、高洁、谦逊的优秀品质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破除万难。无数的诗人写下了太多的咏梅佳句,陆游笔下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伟大领袖毛泽东对它的赞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等,赞美梅花的美文诗句多到几乎人人可诵,足以见得梅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将它作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一种精神缩影,梅花的形象早已在中华儿女的心头深种。冬日里,一枝腊梅、一抹幽香、一个民族的缩影,永远屹立在东方永垂不朽。
没有奇特的外形,没有缤纷的色彩,也没有名人的题字,剪一段枝丫带着几多寒梅,化作朴素又不平凡的紫砂壶,最原始的造型、最朴素的颜色在紫砂壶的碰撞下,所有对于梅花的赞美,对于紫砂壶的欣赏在这一刻全部迸发出来。紫砂壶承载梅花的意志,梅花寄托在紫砂壶的造型上,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我们可以看到在时光的长河里梅的高洁傲骨,紫砂壶的古朴内涵都随风流向未来。
紫砂壶现在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欢迎,甚至很多人不惜花重金也要求得一把好壶的原因不仅在于紫砂壶的实用性强、观赏价值高,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壶中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紫砂壶的发展过程中,风格也一直在变化,制壶艺人们不断探索用怎样的手法才能将紫砂壶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现在常见的多采用花货、光货、雕塑等手法将紫砂壶以各种不同造型呈现出来,每种造型都有不同的内涵,花货最能代表制壶艺人们的匠心独运。梅花生于寒冬,高洁、坚韧是它的品质,紫砂壶的创作过程也是如此,经过塑造、烧制等一道道工艺才能最终得出一把好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