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林 文 钦
(高雄师范大学 国文系,台湾 高雄 82444)
丹道所谓“顺则生人,逆则成仙”,在哲学意义上,“顺”指生命的进程由生而开展,循着万事而有成、住、坏、空的发展规律,随之而有生、老、病、死的历程。至于“逆”,指回复生命的动能,即逆转宿命。盖人生历程常因各种损耗,加速老化与病痛的产生,甚或未尽天年即死,如能逆转循环,质量俱变,便有长生久视之可能;在修炼的意义上,“顺”即道法自然”,让形神自然清静,不受干扰,而“逆”,即返还,返者反也,反者道之动,原始返终,归根复命,回归道之本体,是为丹道修炼的终极目标。掌握修炼的目标,勤进功夫,即能证得“我命在我不在天”[1],标出人在天地之间的主体性。
由于人的寿命有限,如何突破先天限制,便成为哲学、医学、宗教的重要课题。《黄帝内经· 素问 ·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2]2生命若以“形神俱在”定义之,《黄帝内经》所提倡的方法实为妥善之养护。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百年之期忽焉已至,如何长生不死?如何延续使命?即便平凡之人亦有此想,况乎帝王将相哉!老子亦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3]15在原始道家的哲学里,有形的生命并不能永远不死,得尽天年,已是最大的养护,因此庄子思以“心斋”“坐忘”摆脱有形的身体桎梧,用精神宽广的自在弥补或忘却生命长度的遗憾。
原始道家对生命养护保全之道,不足以满足仙家“我命在我不在天”追求长生不死之意志。成仙思想始于方仙道,最早为帝王服务,寻找长生不死之药,其结合阴阳家、五行、术数、医卜、房中、炼丹术等,举凡对生命不死的各类理论、技术、神仙传说等皆被纳入,将对生命所期待的长生进一步发展到不死。众多的不死方术中,必为其找到理论之依据,相信炼丹术的,则以为“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4]56;相信神仙的,企求得遇仙人,求赐长生不死的仙药仙果。然而,外丹术囿于各种原因,终告失败,而《周易参同契》《黄庭经》等则成为内丹修炼典籍。
唐重玄理、宋崇黄老、明清推内丹,看起来是各表一枝,再仔细看,其实是步步增进。谈玄论理是悟空,黄老之学由悟到行,变成系统化的行者,而内丹则是异级加强版的黄老,为集大成者,于是连《周易》之卦象与十二辟卦之消息往来,也吸收成为内丹火候进退依据。盖《周易》十分崇尚“生”,视“生” 为宇宙的第一本质。《周易·系辞》说“生生之谓易”[5]150,效法天道,就能超越天地,生生不息。但天道的法自然,无法避免死亡,如何逆转生命的本能与历程,回到先天地生的道体境界,就得先理解天道生成万物的规则与发展,探求生命之所由来,以便循此路径,返回生命的开端。老子云:“反者道之动”;《系辞》道:“原始返终,故知死生之说”;神仙家以“顺生人,逆成仙”成为修炼的法则,在长生不死的修炼理论里,“以逆成仙”为最终要旨,此逆需先原始,方能找到返终之法则,为仙家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找到一条理论依据。
仙家修炼,以“顺生人,逆成仙”为法则。多数修炼者以为,顺行是趋向死亡的道路,顺成人即是修炼的最大障碍与无明,然而修炼法门中,说的是性命双修,以命功而言,命的生养,绝对是仙道追求的前提,没有形身之命,何为精气血之载体?丹家以为身体即是小宇宙小天地,必有顺道的生成与养护,方有返复之逆修,是故顺、逆是修炼的两大主轴,人道为顺,逆则为升华的神仙之道。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说:“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长存。配以伏食,雄雌设陈。挺除武都,八石弃捐。”[6]205-206此处所谓的“伏食”,并非武都与八石这些外丹,而是“抱一毋舍”的“一”,“一”为一气,是先天真气存在我身,而魏伯阳则称之为元精、元气。精气是修炼最基本也最关键的药物,关系到生命从生生不息的顺向作用与返还先天的逆向作用之能量问题,是为“修命”的范畴;而“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则是“修性”的范畴,故魏伯阳称之为心或元神。另,魏伯阳亦言:“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6]141养性与延命是修炼重点,故内丹修炼的意义,在于性命双修。
综合《周易参同契》性命之说,可见性命各有其先天与后天意义:后天之心、性、神、意,通称“离”或“汞”,后天之精、气、身、命,通称“坎”“铅”,目的是结合精气神以返还先天之性命;先天性命则称“乾坤”,即回归天地之自然、大道之清静也。因此性命之修炼,既重视无为之功,也重视有为之法。盖心为神住之所,故修心修性讲究神凝无念,如“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证难以推移,心专不纵横,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6]151,此为无为之法,俗称性功。无念而神思不飞,最后神凝,可谓性功之基础;而修命即修身,身即精、气生发之处,故重视有为之功,如“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6]70-72,此为有为法,俗称命功。命功之筑基要求耳、目、口等感官向内收摄,温养一气,直至“黄中通理、润泽肌肤”,因此性命双修,可以做到神气相抱之境,则身心质量将有极大之变化,也就是丹家所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返还功夫,至此,回归大道,与道合一,与天地精神往来而长生久视。
《老子》《周易》的生发历程是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形上哲学之论,对生命意义而言,“顺”揭示着宇宙天地万物的生成历程。《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5]178《周易·序卦传》亦言:“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为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5]269宇宙生化是从“太极”开始,而“太极”至“八卦”的衍生原理,是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天地万物、男女、父子等的顺行造化过程。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37,“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7]147,也说明万物由无而有的化生孳乳过程,以零、一、二、多的顺向结构呈现[8]。徐复观言:“宇宙万物创生的过程,乃表明道由无形以落向有形有质的过程。但道是全,是一,道的创生,应当是由全而分,由一而多的过程。”[9]337这样的结构,戴琏璋从《彖传》与《系辞》中进一步发挥,以为“万物由乾元创生,坤元柔顺含容,使万物畅遂地完成自我”[10]93,可见,在《老子》《周易》的形上学中,道在天地之先,道是创生宇宙的一股能量与法则,顺道之行,性命各正。生命的原始就是阴阳和合而成,阴阳不交、不调、不动,都无法成就完整的生命状态。
顺生模式中阴阳交合万物生的思想,更见于《道藏》修炼丹经中。今本《道藏》载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中有《太极先天之图》(1)汪显超于《陈抟无极图征义即内丹原理》考证《清代朱彝尊考证《太极图》的渊源》说:“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著太极三五之说。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注《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诸图。”《老子学院网页》: http://www.dadaojiayuan.com/cache/lz_info1277-102-1.html2019-09-01。汪显超又云: “图像应是‘乾()坤()’而不是‘乾()坎()’,这是误刻。图中部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两义也可证明这一点。因为根据此经中五幅易图的内在统一性看,《太极先天图》是对《道妙惚恍图》的不同角度的解说。”《老子学院网页》,2019-09-01。(见图1),是关于宇宙生成的图式,图上明确标出“阳动阴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万物化生”三大步骤。图下之附文,最上一圈是太极,第二圈是乾坤圈,表示阴阳两仪[11]。 依据“阳动阴静”的法则,阴阳摩荡、交合生物,再往下的五行圈,用圆圈标出,表明五行是由阴阳生出,统辖于阴阳之下。再其下三圈就是代表阴阳五行化生的万物。《老子》有言,“三生万物”,所以图上标出“万物化生”。此圈还有“三才、三仪 ”的含义。这样,阴阳二仪之外又生出一个人仪,以与“三才”之道相配,旨在说明“人、物冥有从乾坤中来”。因而,这个《太极先天图》有宇宙生成论的意义。依汪显超之论,《太极先天图》将道生万物的法则程序图象化,顺生的路径由概括性的数字一、二、三具象化为两仪、四象、五行,而在图后的附文,提出“气极则变,既变则通,通犹道”之说,据此,汪显超以为此句是指修道之方法,说明元气一旦聚积到一定的量,达到极端状态,就会产生变通的效应,这样就必然能得道,故而《太极先天图》的立意是要论证内丹法则,是讲“反归于道”[11]。
案,“吾以为气极则变,变则通”,说的是道的现象,万事生发来自于变,变就是动,动则通,这样的“极、变、通”之历程即是道的展现。由此可知,《太极先天之图》之于形上哲学的建立,除了原《老子》《周易》的生成顺序逻辑外,还可看到这层层生发的原动力在于“极而变”的思维,“这是原始”过程所得之体悟而形成之法则,即是顺生人,当然,用于逆终,在于精气神的炼化升华。此应是启发陈抟《先天太极图》《无极图》的关键(陈抟《无极图》见图3,于下“文逆成仙”之段说明) 。
图1 《太极先天之图》[12]
图2 周敦颐《太极图》[13]
图3 陈抟《无极图》[14]
周敦颐作《太极图说》 (图2),此图说之根据,各有考证,一说是自创[15],一说本于陈抟所作之《太极图》或《无极图》(2)《宋史 ·朱震传》: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元]脱脱等:《宋史·儒林五 ·朱震传》,台北:中华书局,1985。[16]12908,最大的争议在此图是儒家还是道家修炼之学,可见此图所表达之天道观,是儒、道两家共同接受的。
各家对《太极图》之所传,多支持来自陈抟。据考,陈抟之《无极图》,修改自《先天太极图》,依此,周敦颐之《太极图说》,实是建基于《先天太极图》。与之有别者,《先天太极图》第二圈以乾、坎(坤之误刻)二卦代表阴阳,化生万物;陈抟之《无极图》第二圈即以坎、离二卦代表阴阳,凸显丹法之取坎填离,模糊了生成图之阴阳二说[17]。周敦颐《太极图》以生成论者,此处以坎离代表太极之下生两仪,学者维护自家意见,虽分别创出新说,仍然无法提出更有力之论点[15]21。目前最合理的说法应是汪显超所考之说法,即认为此图根据《先天太极图》而来,坎离是坤卦误刻为坎之后,经丹家的改造而成坎离的炼丹之意义,而非形上论的特出内涵。
与《先天太极之图》有别,《太极图》与《说》率先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之说法[18]79。陆九渊认为,无极概念来自老子提出的“无名万物之始”的“无”,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理气不分先后,理气为一物,故认为以“无极”加于“太极”之上,是“叠床上之床”“架屋下之屋”[15]21。朱熹对此问题发难,他认为,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19]1569。双方说法,仍是宥于门派之说。
案,对应于老子的道生一,以太极是有形有识之极限,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此无极正是太极的超越,道的别名。用无极来表达道生发万物的原则与本质,较之于虚、寂、静的道体特征,更富有能动性、创发性的道用意涵。对于丹道修炼而言,继“炼气化神”之后更上一层,要“炼神还虚”,回到道体的本质,持不执不有的态度,还虚合道,在此,无极更有修炼上的更高层次的意义和理论创发。
周敦颐之《太极图说》其图不出于《先天太极图》,然何以从宋至清乃至现代,仍有不同的回响?原因乃在于其提出了新的天人合一的概念,章伟文说(3)黄义华,章伟文:《陈抟与〈太极图〉关系述论》: “卢国隆:《太极图》第二圈由坎离二卦代表由太极而化生的阴阳或两仪,要表示这层意思,为什么不用乾坤,却用坎离呢?卢先生认为这是受了唐五代《参同契》流系的丹道用坎离表示生成本元的影响。汉易象数学,尤其是《易纬》,强调了坎离二卦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在儒家《易》学史上,乾坤始终还是被尊为天地父母卦,是一切生成的根源。就是《参同契》本文,也还沿袭《系辞传》的说法, 谓之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周敦颐一反传统地撇开乾坤不用,直接以坎离表示阴阳两仪。这种表示法,甚至与周敦颐自己的思想不符。”:
周子一改汉儒的“传经之学”,吸收道教的自然天道观,以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创宋明之新儒学。周敦颐作为儒家学者,其讲天道自然的目的,是为提倡正心诚意的性命之学寻找形而上的依据,旨在更好地教人如何成为儒家的圣人……道教则主要是通过对天道自然的描述,强调人要循此天道而行,要以人合天。[15]26
此说,阐述了天道之于人的意义:现实生活也好,修道也罢,人道、天道是一体不分的。周敦颐以天道观开启性命之修,创《太极图》说中另一个思想轴线,即主静“立人极”之心性修养。主静作为反终中重要的修养,与原始相联系,与无极、太极甚至万事万物相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18]80,此正是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复”,返回道体相呼应。
《老子》《周易》所揭示万物生成方向,陈满铭以“0、一、二、三、多”表示万物生成之后的大千世界,多样而纷扰。这逆向结构,经过漫长的岁月,先圣先哲借由循环探究,理出现象的本质,由多而归一,渐渐建构了“多、三、二、一、 0”的逆向结构,以凸显从“有象到无象”的归根历程[8]。
逆向结构如何由多到二再到一和零,以《易传》而言,阴、阳为一对基本概念,由阴阳二仪到四象、八卦。八卦取象皆两两相待,呈现了简单的二元对待的逻辑关系,八卦重迭,推演为六十四卦,虽更趋复杂,却依然存在着这种二元对待的关系。多样多类的事物归纳出了二元对待,有异类之相应,呈现对比性;有同类相从,呈现调和性。调和与对比又是一组二元对待,最终由于互动而达到调合最后统一,此即建构了由多到零的逆向。异类对比属于阳、刚,同类的调合属于阴与柔。换言之,万事万物可归为阴阳两类,再自由地相互调合到统一的结果。《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一阴一阳,在此又可以视为动词,为纷杂事物统一调合的作用,完成了“多而二而一”的逆向之道[8]。此二元相待的调合转化,仅论到二而一的境地,此“一”仍然是有的存在,而道是超越此“一”的,正反合归于一统,还有个更高的道——虚无与空之妙有的境界。仙家之炼,最终追求的就是一统之后的虚无。
逆向修炼,以陈抟之《无极图》(见图3)为代表,据考证,此图系根据《太极先天图》之顺向结构,作逆向修炼之揭示。相比之下,此图去掉了《太极先天图》中的生成论的含义,保留了“反归于道”的内涵[11]。《无极图》标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步骤,具体揭示了逆反的方向:透过筑基,精气聚足,精、气、神逐步升华,直至回归于道(无极),不同于同类异类由调和而达到一统的逆反说,陈抟更具体于人的形神之炼,以“气极而变”的概念,逐渐升华。换言之,分同、异两类,再调和而统一是逆反的功夫。由形而神的升华,也是逆反的方法,而后者更具步骤与阶段。
关于陈抟为修丹寻得一逆反之途径,黄宗炎说:“方士修炼之术,其义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盖始于得窍,次于炼己,次于得药,终于脱胎成仙,真求长生之秘数也”[14]。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亦言:
自下而上,初一曰玄牝之门,次二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次三五行定位,曰五气朝元;次四阴阳配合,曰取坎填离,最上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故谓之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耳。[20]539
两说,均反映了一般人对修炼的理解,即以为修炼有阶段程序,有先后之分。汪显超对此有不同见解。他以为,此种说法,是内丹学熟悉之用语,故未招来异议。这种“五气朝元”是种危险的精气升华。“逆以成丹”本是相对于“顺以生人”而言的,是精、气、神外耗与积累升华两种不同的大道规律,而并不存在绝对物理化的神气还原[11]。
汪显超以为,《无极图》最下一圈是元牝之门,与“根”含义暗合。最上圈是先天地生也是天地根,上下两圈同形与元气相统一。玄牝之门、天地根是什么,所在何处,要等到精、气、神回归太极状态,才能证知。此是“从无到有,复归于无”的身体宇宙之论[11]。
这说明身体即是道体,精、气、神之修炼,不是将有形修到无形,而是从有形来证之无,证之身体的玄牝之门之所在。这才符合原始、复归之意旨。大抵《无极图》的玄牝之门在底层,又从炼己筑基说起,直到最上层,才有步步之炼,层层化升的说法。汪显超强调精气神的化炼,不是有为的步步化无,而是气极而变,身体元气增积之后的自然转换。此一说法,类似于宋代葆真子阳道生《仙学真诠》所言:“盖三关自有为入无为者,渐法也。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21]868此即下手处即直至虚极静笃处,精气自化,顿超仙域。
生命的本质就是形神俱存,《老子》处处讲生命如何护全,以尽天年,顺第一要义,在于万物由道而生。第二层意义,即道法自然,顺着自然的法则而行。老子通过对天地自然运化的观察,提出了保身之道,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3]9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3]43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3]64
短短几句,揭示着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强者反而不得其死,过刚则易折,物壮则老。《庄子·在宥》曰: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22]364
天道无为而尊,人道有为而累,法自然而行,则应去有为之累,以自在无为处之自然的顺向法则里,充满以反求生的智慧。
老子之道,在顺生人的养生哲学上,可以用三个层次来概括:一是道法自然,视自身为一个宇宙本体、和谐规律的运行,生命的养护在于动态消耗之后的守虚极之静笃、归根曰复的重新出发;二是反的哲学运用,柔弱胜刚强,寡欲以养,不自入险境,不自招祸害;三是行道之德,万物共生共荣。以“反者道之动”而言,顺向与逆向都是道的作用与体现,此看似不同的发展端,却是一个连结与循环,对生命有不同的意义。在二元相待上,不论同类相从或是异类相应,或调和或对比,都以反的作用作为连接,反是一切变化的原动力,物极必反[8]13,形成“周而不殆、生生不息”的历程。“反者道之动”,相反、逆反、循环反复,如此就会产生逆化、复归、再生。反其终而求其所以始,这对丹家修炼方法与路径有很大的启迪:就相反义而言,生命茁壮成长之后,必须要反有形的刚强实有之用,以虚、以弱作为实存蓄养保生的功夫;而以循环而言,生命运作不能全然地静寂,任何事情皆可以运行交变,身体的修炼也可以逆转生老病死的状态,达到一个全新的再生。若要再生、重生或是保生,都须发挥反的作用。
逆成仙,此处之逆,是对顺而言,非以逆向而解。顺逆是相对而说,“顺成人”说的是有形有体的炼养,“逆成仙”就是体内非形非体之精气神之炼养。反者道之动,学者以相反、交变、循环等来定义。而相反、交变,可以说是事物的本质,物极必反,是反也是返,物极必然交变,异类的相应到调和,也是交变,故而返、交变,都是循环的前提。精气神之所以能化能变,皆是此一理论的运用与发挥,如上节《太极先天图》所揭:“气极则变,既变则通,通犹道”,修炼所要的,就是运用这样的“返”作为循环,每一循环就是一个能量的新生。内丹以精气神为主,然而还是从有形之身为主,终不离形身。玄牝之说、天地根之语,说的都是自身的显证,因为一个生命就是一个小宇宙,就是一个小天地,内丹修炼,炼的就是自身道体的循环往复。循环往复,气极生变,阴阳之气,通过取坎填离——坎为阴中带阳,为主动,离为阳体含阴——两气之运作,阳气去接引阴气,修炼结果返归于阴阳,由三而还原乾坤二象,此即太极。此时离大道只一步之遥,再进一步修炼,九转返还,超越太极,达到虚之状态,至此才能说炼神还虚,还虚合道。
以境界论,虚乃大道的本质,又称无,又称空,无、空相对于有,容易落入形体实器的狭隘思维,以虚而称,指称无的现状,更不否认妙有的状态,因此,道体之虚是为了成就妙有。老子以橐钥、谷神之虚状,描绘大道之虚和生生不息的特性,老子看到天地间的万物芸芸,但更看到容纳芸芸众生的广大天地。有学者以为:
虚静乃大道的本质特性,且言虚状的东西必然呈现静定的状态,言老子重视虚也必然重视静,虚与静是统一的,虚者静,静者虚……因为与虚相对应的实有是动,这是表面的,不常的,归根到底还要回到静,实即动,虚即静,所以言静,虚即在其中矣……虚静才是常态,动作分云只是变态,变态是暂时的现象,常态才是永恒的本质。[23]16-17
此说似乎忽略了道变动不居的本质。《老子》云:“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此处“常”,应是指生命之常态,万物芸芸的生命动态到最终死亡的静故而有“知常曰明,妄作,凶”之警语。
老子所言虚静,是单一生命的终点状态、现象,而非道之常态。若虚静为常态,则万象凝滞,宇宙万古黑暗常寂,何来生生不息?何来万物芸芸?老子道出死亡之虚静状态,绝非仅只于生命的现状说明,而是以螺旋式的循环逻辑,看到一个生命死亡,另一个新生命再起的动态。复命,应作为另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反者道之动”,“反”指循环,此处之静,可以视为万物生生不息循环的交接点,是终点同时也是另一个起点。如此,虚、静都带着妙有、创生的道之特征。
虚空,如玄妙幽深的母性,具有创生万物的能力,虚是一种无为之为。越是虚空广大无边,越能让其间之万物万象循各自之理路运行,所谓“各正性命”,达到一种和谐圆满的状态。故而“长而不有,为而不恃”,说的是一种道之于万物的现象。一想要为、有、恃,就违背了虚的本质,干扰了万物各正性命的运行。虚静对于万物创生,既是妙有,言虚静之目的就不只是名词的状态表征,而应是更高而神的道之动态作为。“生万物以虚”之宽广空大,“以静观”之不干扰不主导,这样的境界适用任何状况,如为政之道、处世原则。
丹家修炼,虚、静之道是身体生机的存养之道。前节以陈抟之人身阴阳五行自然循环,聚足元气,精气化炼至太极再虚极的炼虚合道,人身即是小宇宙之炼,因此也要以虚、静之态度养之,养精守气,先忘此身,如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3]13,《吕祖百字铭》言“养气忘言守”[24]75,庄子说要“坐忘”等,皆以虚、忘之理执之。忘形身意识、五脏六腑,才能各归其根,回到原本的循环规律。
炼虚合道,如何炼虚,《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静笃是进入虚极的门道,静为丹家修炼之大法。《庄子·天道篇》指出: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22]411
以形神而言,道以虚静长养万物,不为、不恃、不长、不有,万物各正性命。静者,身心澄静,减少损耗;不静,自招纷扰耗神用度,基础不全,更遑论修炼。
道法自然,虚、静是道生万物的原则,人身修炼,静者,无为自然即是屏除外缘作用于身心,无外力干扰,精气各归其根,处于和谐循环,生命动能源源不绝。故《清静经》言: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7]147-148
此即说明人心为心神主导,欲望、虚妄是扰心乱神之源,心不静则神不清,以性命双修而言,静能养命更是修性。而丹道之炼,派别再多,只是入静之法有别,总是静之修心,别无他论。
周敦颐之《太极图说》除提出宇宙生成论之外,还提出“主静”之思想。主静就是立人极,主静是“反终”中重要的修养论,在此,周敦颐将之视为人生修养。因为静,人必然要与无极、太极甚至万事万物相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而“无欲,故静”,此无欲是指没违背天道圣人之道的妄念和妄行,是与天道合一,要除欲,即正心或养心[18]80。
静之功夫,从无欲无妄心做起,将身体万象万态以二元来对待。身体的多样化,五脏六腑也好,欲望冲动也好,以静、专一使得自身意识归类、互动交变调整,调和平衡最后归为动静、或幽明、或聚散。清浊两气,阴阳两境,即纯阳祖师《百字铭》所言:“动静知宗主”,掌握动静的变化之源,阴阳二气的交变,让身体处于二气不断循环交变的历程,所谓“负阴抱阳”“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即是此理。动静知宗主,先知道动静阴阳之所由起,才能损益平衡,二气和合。
进而“抱中守一”,以无分别、无执着之心统一在道的一体中。《老子》曰:“惜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平,神得一以宁”[3]34,一是整体和谐统一。神如何得一,《百字铭》曰:“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说的是养气必先静心,放掉各种思绪、意识、分别心、执着心及各类感官的作用,如此降伏其心,专心一志,到一心不乱,常见数息、观息,甚或念经持咒等,以一种感官之专注,忘却其他感官之作用,再到忘息、忘我之境界。此忘我之境界,忘却吾之有身,人与天地浑然一体,与天地宇宙融合为一,如此,身心各部,各在阴阳动静的规律条理,神气内收内敛,进而内化,层层升华,到达无极之境界。
《周易·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5]150反者,返也,易理通达幽明始终,圣人知其所以然,作《易》“以通阴阳进退之道,以原始返终”通其理。王船山《周易内传》道:“原,有本而生也;反,归诸其故也。易言往来,不言生灭,原与反之义具矣。以此知人物之生,一原于二气至足之化。其死也,反于氤氲之和,以待时而复。特变不测,而不仍其故耳。生非创有,死非消灭,阴阳自然之理也。”[25]15《易》道阴阳消长变化,以“顺性命之理”确立起天、地、人三才之道体系及功用。返归其本,即返于氤氲之和,归根复命之谓也。原始返终,包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诸多客观规律,原始为顺,返终为逆。推原事物的初始,返求事物的终结,可知事物的死生消息盈虚规律。终则有始,顺乎天行,自有而入于无,亦自无而出于有。生者死之始,死者生之终,死于此,生于彼。
牟宗三言:
原始返终,故知死生之说,“反”当该是“要”,“原始反终”就是“原始要终”……了解终始,就了解死生……精气为物,任何个体都是由精气和合而成,有精有气和合成一个个体物,这就表示“神之伸也”,如《易传》说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有一个道理实现它的存在,所以有存在的地方就是光明的显现,在《易传》,成个体物就是“神之伸”。神之伸展就叫明,没有存在的时候就归于幽。[26]182-186
牟宗三之言从《周易参同契》“原始要终,存亡之绪”[6]68而来,否定有无之论,也不认为生命是一种由始到终的循环反复,而是以幽明来阐释死生,以魂魄、聚散、神鬼来阐释有形生命的存在。精气和合为物、为有形的个体,此有形个体之存在即是光明的显现,明则神,神则伸,此即生。反之,若魂魄分则不能成为存在的个体物,而是归到阴阳大化流中,幽而不显,成为鬼,即是死亡,但此只是不显、不见,而不是无。至于精气从何而来,阴阳二气由何始创,牟宗三并无论及,只提出:幽在明里,明在幽里,而这幽、明的转化与互生就是生命始终的意义。故而,牟宗三以为:明白精气的聚散而形成或明或幽,就能明白死生之理。
通过“原始返终”的道理可知,死生,是一种生命的必然,也是一种大自然的循环规律,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再生。但既然有了始、终,表示阶段性的存在,终了之后的再生,已是另一个新生。对一般人而言,生死是形体有、无的变化。依此,要长生不死,似乎不可能。钟离权欲传点石成金之术予吕洞宾,吕洞宾问可以维持多少年,钟离权曰三千年,吕洞宾不忍三千年后的人看着金又变为石,就拒绝了。此传说正印证了当时各类神仙术,即使是毕万世而不朽的金,都无法脱离终归变化的定律。理解“原始返终”对有形生命历程的铁律,掌握生命的有限性,积极发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方得始终,如老子的智慧哲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3]13“归根复命”是一种生命的循环,在此循环里,老子要人们知常,明白生死常理,顺其自然不妄作,即是道法自然、生命得以保全的最高境界。炼丹术的金“毕万世而不朽”的理论,因服丹而中毒身亡或各种旁门左道之术,看来,是应了老子哲学的“不知常,妄作,凶”的思想。
中国的生命哲学,以天道论人道,以人道成就天道,在文化的意识流里,人不只是万物之一的生命存在,而是同天地宇宙的道体。《老子》《周易》揭示万物生成之理、宇宙运行生生不息之道,并指出道体虚极,道用“为而不为”,物极必反,循环往复,各正性命。
“返”,是超越生命现状、现实,发现万物的法则,从安身进而立命,进而养生、保命;“逆”,是回溯始点的功夫,丹道修炼从“气极而变”的理路中,建立精、气、神的逆修理论,由筑基固元、元气积累之后,神气步步自化返回,层层生化,最后超越生命,找到精神的永久存在。道教以重生、乐生为前提,积极寻求生命最大的延展性和可能性。对于生命,道教始终是秉于可以透过修为养炼或各种方式,达到长生不死的目地,充分表现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认同与实践意志。
无极生太极,太极是自心之本体,丹道修炼以恬淡寡欲,让人身小宇宙少受外界干扰,自行依规律循环往复,如此修到一心不乱,修到寂然不动,修到阴阳和合成太极,气极而变,形神升华,悠游宇宙太虚,这样的神气之炼,已超越有形生命,是精神能量的永恒,这才是仙家所要到达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