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昕,张茂祥,王婉莹,贾海晗,宋冰冰,
(1.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防治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1;2.黑龙江省癌症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1)
前列腺癌是世界上男性第二常见的癌症,它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它也是一个新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2012年全球约有110万男性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但在2018年,这一数字增至130万,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发达国家。前列腺癌的病因学目前仍难以完全阐述清楚。我国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前列腺癌估计新发病例约7.2万例,发病率为10.23/10万,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谱第6位,为了更好的了解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流行状况及时间趋势变化,现报告如下。
收集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12个登记处上报的前列腺癌发病、死亡和人口数据,其中11个登记处的数据符合审核标准纳入本研究,包括7个地级以上城市(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哈尔滨市香坊区、牡丹江市西安区、牡丹江市东安区、牡丹江市阳明区和牡丹江市爱民区),以及4个县和县级市(尚志市、五常市、勃利县和海林市)。五常市提供2013年数据,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哈尔滨市香坊区、牡丹江市西安区、牡丹江市东安区、牡丹江市阳明区和牡丹江市爱民区提供2013—2017年数据,勃利县提供2014—2017年数据。2013—2017年11个登记处的人口数据由辖区公安部门提供,共覆盖人口24 515 748人年,其中男性12 154 250人年,女性12 361 498人年。城市地区人口17 485 025人年,农村人口7 030 723人年。
按照《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2016)》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国际癌症登记协会对肿瘤登记资料质量的有关要求,采用SAS 9.4、Excel 2013和IARCcrgTools软件,对各登记处上报肿瘤登记数据的完整性、可比性、有效性和时效性进行审核。评估指标包括病理组织学诊断比例(proportion of morphologic verification,MV)、死亡/发病比(mortality to incidence ratio,M/I)、只有死亡医学证明书比例(percentage of death certification only,DCO)以及各登记处逐年发病、死亡水平的稳定性等。2013—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质量评价指标中MV为78.35%,M/I为0.63,DCO为1.96%,提示数据具有较高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3—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见表1。可见前列腺癌发病率为6.50/10万,中标发病率为3.71/10万,累积率(0~74岁)为0.35%。城市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为8.05/10万,中标发病率为4.23/10万;农村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为2.83/10万,中标发病率为2.06/10万。从顺位看城市地区前列腺癌在所有肿瘤中排第10位,高于农村地区的第12位。
表1 2013—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
从死亡情况来看,前列腺癌死亡率为3.41/10万,中标死亡率为1.90/10万,累积率(0~74岁)为0.16%。城市地区前列腺癌死亡率为4.20/10万,中标死亡率为2.15/10万;农村地区前列腺癌死亡率为1.53/10万,中标死亡率为1.08/10万。从顺位看城市地区前列腺癌在所有肿瘤中排第8位,高于农村地区的第13位。
50岁以前,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50岁以后发病率逐年升高,在85岁及以上年龄组达高峰,为119.49/10万。按城乡分析,40岁以上年龄组城市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发病高峰在85岁及以上年龄组,为138.44/10万,农村地区发病高峰在80岁以下年龄组,为52.33/10万,见图1。
图1 2013—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各年龄组前列腺癌发病情况
前列腺癌患者在40岁以前无死亡,45~60岁之间死亡率上升较为缓慢,60岁以后死亡率快速上升,死亡率在85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为67.79/10万。按城乡分析,城市地区在45岁以后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死亡高峰在85岁及以上年龄组,为78.69/10万,农村地区死亡高峰在80岁以下年龄组达到高峰,为34.89/10万,见图2。
图2 2013—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各年龄组前列腺癌死亡情况
P
>0.05)。黑龙江省合计、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前列腺癌中标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7.7%、7.4%和4.9%,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图3 2013—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时间变化趋势
据Globocan2018数据估计,2018年全球有近130万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和36万死亡病例,成为第2常见的癌症和第5常见男性癌症死亡原因。在超过一半的世界国家,尤其在美洲、北欧和西欧、澳大利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它是男性中最常被诊断的癌症。对于像前列腺癌这样常见的疾病,对其病因仍未完全理解。在美国和加勒比地区,非洲裔男性的发病率最高,这反映了种族和遗传倾向。近几十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受到潜在癌症诊断的严重影响,要么是通过对无症状者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要么是通过在前列腺切除术或尸检期间切除的组织中检测到潜在癌症。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升高趋势,有可能与我国生活方式的西式化、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筛查的开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增长有关。预计到2040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可达20万例,死亡病例达12万,我国前列腺癌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3—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中标发病率为3.71/10万,低于2015年国家前列腺癌中标发病率(6.59/10万),与其他省份相比,低于云南中标发病率(5.37/10万)、江苏中标发病率(7.77/10万)和宁夏中标发病率(6.63/10万)。2013—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中标死亡率为1.90/10万,低于国家前列腺癌中标死亡率(2.61/10万),与其他省份相比,低于云南中标死亡率(2.66/10万)、江苏中标死亡率(2.97/10万)和宁夏中标死亡率(2.65/10万)。
前列腺癌一般发病年龄较大,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在50岁以后有快速升高趋势,在80岁以下年龄组达到高峰,黑龙江省前列腺癌发病年龄高峰在85岁及以上年龄组,比国家前列腺癌年龄别发病率后移,与浙江和上海的发病高峰一致。黑龙江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农村地区的4倍,调整了年龄因素后,城市地区的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为农村地区的2倍,说明城市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较农村地区更为严重,相关研究也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会增大。2000—2014年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2000年的中标发病率3.9/10万增长到2014年的10.65/10万,平均每年增长约7.1%,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均呈逐年递增趋势,APC分别为8.6%和7.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全国多个省市报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相一致,只是不同省市增长的速度有所差异。说明前列腺癌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该引起卫生行政部门的注意。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与性行为和性传播疾病相关的因素可能与前列腺癌有关。一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有淋病、人乳头状瘤病毒或任何性病暴露史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较高。肥胖被怀疑是侵袭性前列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因为它与前列腺发育和肿瘤发生中涉及的代谢和性类固醇激素的循环水平改变有关。一项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在英国对1 300名年龄小于60岁的男性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报告称,与脂肪摄入量较低的人群相比,脂肪摄入量较高的人群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OR=2.53,95%CI(1.72,3.74)]。相关研究显示吸烟和饮酒也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所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引起前列腺癌的发生。目前关于前列腺癌的一级预防至关重要,更好的理解病因学和识别危险因素是必要的,如果可以改变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肥胖和不良生活方式,前列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会下降。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前列腺癌的发病中标率和死亡中标率有升高趋势,详细的前列腺癌流行病学趋势分析和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将有助于指导未来该省前列腺癌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