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霞 孙志荣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变革,对教学质量提出较高要求,传统模式下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能力发展需求,再加上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形势,培养“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目前很多高校现行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无法适应社会需求,难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鉴于此,本文结合现阶段高校护理教学现状,提出人才培养改进策略,为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护理人才;策略
引言:高校创建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一种具象化的实践活动,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是使其成人成才的重要手段,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学生思维意识和行为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空前发展,促进医疗体系的改革,再加上人们高质量生活提出更高健康需求,给护理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1]。随着人文化护理理念的发展,护理教育应走出舒适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护理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提升大批优秀的护理人才,为我国医疗行业贡献力量。
1高校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化,定位不准确
新形势人才培养要求,既要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又要具备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结合相关资料发现,存在医护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大批应用型、创新性、复合型为一体的护理人才。《全国普通高等医药本科专业目录》文件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目标,但高校在具体实践中,执行目标存在笼统化,为对徐盛群体进行精准定位,造成人才流失、人才浪费的问题,无法真正体系护理人才培养价值。
1.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严重脱轨
本文采取文献检索查阅方式,发现部分高校存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脱轨的现象。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程时数较大,基本停留在临床医学专业模式,未凸显人才培养理念,使学生处在被动学习,无法较好地的掌握和应用专业技能。由于课程多样化不足,无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未采取多学科结合的手段,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从业,使其无法适应社会环境。此外,在课程设置上,基础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不大,或是存在脱节和遗漏问题,如部门学校沿用“三段式”教学模式,没有优化课程体系,无法适应社会医学科学的需要,再加上对实践教学安排严重不足,忽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一味地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不能胜任护理工作。因此,对科学设置、学位规范管理至关重要,比如护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存在五年制与四年制并存的混乱现象[2]。
1.3关于隐性课程设置的对比问题
隐性设置问题不足,主要体现在军训时间缩短、入学教育不充分等方面,高校课程设置上,缺乏对学生自主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未丰富与护理相关的业务活动。由于缺少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举措,无法强化学生对护理学理念的认知。因此,高校应积极研究新型教学方法,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又要扩展科研能力,使学生不断满足临床医学实际需求,不断创新临床工具和技术,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2高校护理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2.1加强专业建设,培育专业品牌与特色
高校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切实培养不用层次、规格和类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结合办学经验,形成品牌及优势专业,不断深入改革,扩充专业内涵,扩展学生业务技能,使学生对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高校要不断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加大投入力度,使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和专业建设需求,适当调整专业布局,最大化地优化资源配置,明确护理学科人才培养方向,积极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
2.1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总结护理专业的办学规律,将优秀的教学成果纳入到人才培养机制上,融入“学生为本、学术并举、德才兼备、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探讨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打造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3]。
2.3创建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凸显护理特色
依据现代护理学理论,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完善原有的课程结构。创建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应遵循“素质提升、精简基础、强化护理”原则,调整“必需”、“够用”为前提,紧缩医学基础课程,控制基础医学课时,如生物化学、胚胎学、細胞生物学等,在节省课时空间的同时,适当加大护理学课程的比例,如增设康复医学、精神卫生等课程,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人文培养作为人才方案的重要内容,应使人文课程更具实用性,如人际沟通、护理美学及就业指导等,使学生对自身专业有清晰认知,还可增加双语教学,使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护理论文,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此外,高校应调整课程体系与分布,结合学期改革学制,这些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举措。
2.4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重要一环,在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起到关键性作用,学校应从入学教育抓起,适当延长军训时间,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树立基础的职业认知,通过强化思政教育,让学生对自我有合理定位,了解形成护理技能、牢固护理理念的重要性。同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学生情况,应适当调整科研能力的课程,让学生加强知识应用,激发思维潜能,锻炼和提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4]。
结束语: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要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加大专项投入,扩大软硬件教学设施,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认真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坚持办学方针和教学原则,植入“人文”理念,保障学生主体地位,使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工作,应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清秀,王籽明.高校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8,028(002):189.
[2]魏敏.我国高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001(22):23.
[3]卓莉俊.新形势下高校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v.2;No.29(05):153-154.
[4]宋鹏.立德树人视域下医学护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v.4;No.119(1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