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鹏 刘万太 练红海 周展
摘 要 在“1+X”证书理念下,结合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政府决策为主导,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通力合作,构建“政—企—校”三者协同育人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学生在职业成长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按职业能力发展规律,重建专业课程体系;将“X”证书标准和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融入课程教学,变工作过程为学习过程。
关键词 职业教育;“1+X”证书;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智能制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0-0065-04
0 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的要求[1]。教育部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要求。由此可见,在“1+X”证书理念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今后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2]。
当前我国企业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重大改变,新技术层出不穷,生产方式、劳动组织形式、工作手段和劳动者职业岗位不断变化,新的职业不断涌现,职业更迭速度大大加快,职业周期大大缩短,这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3]。智能制造作为我国制造领域的支柱行业,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应加强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4]。
1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总体目标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在“1+X”证书理念下,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为教学实施的基础,研究“政—企—校”协同育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X”证书培训标准和岗位能力为目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总体研究方案如图1所示。
1.1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总体目标
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契机,联合政府、企业共建“1”个专业平台——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学历证书为基础,将“X”证书的培训内容和标准与课程内容相互融合,全面梳理学历教育中的课程体系,实现“政—企—校”三方协同育人,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管培养过程、共享培养资源、共评培养效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5]。
1.2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总体目标
对接岗位,融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对应的维修电工、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以及数控铣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提取“X”证书培训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别从基础、核心及综合创新三个层面,按照职业发展规律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去除学历教育中陈旧的、不科学的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纳入课程体系中,保证课程体系的职业性。
1.3 培养岗位能力
将维修电工证中的安装、调试、维护岗位能力,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证中的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系统集成岗位能力,数控铣工证中的加工、集成调试岗位能力与日常教学融为一体,营造与真实工作岗位环境一致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标准和企业真实的工作顺序来设置课程内容,由浅显到综合,学生学完一个工作任务,就相当于过程完整地体验了一次工作。
1.4 职业素养培养
构建分类学分制,依照职业标准,对“X”证书中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进行评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课程学分是获取学历证书的前提,分类学分制着重培养职业素养,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学分的基础上,按职业素养要求,在每门课程中设置分类细化的学分制度。
2 “1+X”证书制度理念下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构建途径
2.1 “1+X”证书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1+X”证书理念下,构建“政—企—校”三者协同育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以政府创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管理体系为契机,联合政府、企业共同创建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平台,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校企共同研讨学历证书+维修电工、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数控铣工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1+X”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内容融入培养体系,构建维修电工证+基础能力模块、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证+核心能力模块、数控铣工证+综合创新能力模块的课程体系;借助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平台,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纳入教学内容,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
成立校企共管的二级学院,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企业总经理任院长,系主任、教务处长任副院长,专业负责人、企业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师队伍,实现资源共享、方案共商、过程共管、效果共评的“政—企—校”三者协同育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2 以岗位与职业证书能力要求为导向,重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以智能控制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X”证书中要求的岗位能力科学进阶式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在专业基础课中,如图3所示,以维修电工岗位为模块,结合智能控制发展趋势,增加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自动线技术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如图4所示,以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岗位为模块,结合智能制造的新要求,增加工业机器人工程应用与虚拟仿真、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与应用课程;在综合创新实训模块,如图5所示,以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应用岗位为模块,结合无人工厂和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要求,增加西门子智能控制技术、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工业e工厂技术课程。深入企业一线调研,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提取、工作内容分析及职业能力分析,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专业脱离职业、教学脱离实际、学生脱离岗位”的问题。
2.3 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实施岗位能力培养
将职业证书技能培训标准及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与传统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将行业、企业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最新业务流程融入课程内容。对接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在基础课程模块中融入电气设备安装、维修,常用机床电气原理及线路维修等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维修电工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要求;对接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在核心课程模块教学中打通工业机器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一条龙”教学,从工业机器人仿真技术到实际工作站的编程与调试再到系统集成应用的安装与调试,由浅显到综合,学生学完一个工作任务,就相当于过程完整地体验了一次工作;对接数控铣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综合考虑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制造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加工制造模块,将加工程序的编程及工艺要求加入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要求。
同时,校企双向融合组成专兼职教师队伍,企业不定时派遣实践专家到学校指导和上课,保障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专业教师要深入企业一线岗位,把握岗位能力要求和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2.4 建立“1+X”证书下分类学分制,培养职业素养
构建分类学分制,改变以往学历教育中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推行新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将“X”证书中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融入学习的整个过程,依照职业标准,对“X”证书中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进行评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依据岗位职业目标要求,结合职业技能培育目标开发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思路,如表1所示。
分类学分制的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每门课程根据内容的侧重点,可设置不同的分值,每部分的得分由个人自评、团队互评、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学完所有课程后,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根据分类学分的最终得分和岗位能力考核情况,为学生推荐适合自身发展的实习岗位;实习期间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跟踪学生发展动态,记录工作情况;实习完成后,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和学生自身优势,将学生安排到真正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
3 结语
“1+X”证书制度是国家大力推进的全新制度,也给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6]。本文在“1+X”证书理念下,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背景,研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将新技術、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纳入教学内容,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本领,建立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制度,对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7]。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将以“1+X”证书制度为契机,推动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为智能制造行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腾飞,向程谕,刘大慧,等.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3):
131-132+136.
[2]张真,吴芬芬.1+X证书制度下高职云计算运维专业精准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0):136-138.
[3]李明.基于1+X证书模式的旅游职业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1):91-92.
[4]张伟,李玲俐.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0):16-19.
[5]徐凤,李进.1+X证书制度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中的价值及试行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7):9-12.
[6]张波,方祖华,叶宏.新工科人工智能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8):113-119.
[7]浦毅.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6):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