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冀民
2020年5月,由曲艺理论家、相声表演艺术家李立山等编著的《相声表演艺术》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曲艺界可喜可贺的一件大事儿。作为第一本供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使用的系列教材之一,这本教材的出版迈出了相声学科教学理论的新步子,填补了相声高等教学的学术空白。
作为1988年7月时为文化部直属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首届毕业生(文学专业),毕业后又从事曲艺编辑、组织工作近30年的我,由衷地从心里感到高兴。感谢各位编者所付出的心血和劳动,因为在书中,不论是字里行间的细致讲述,或是具体的述理、例证解析等,无不展示了他们对相声艺术的理解把握与炽热情怀。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可小觑,因为它迈出了相声教学理论出版的第一步,的确是可喜可贺的。
喜欢和从事相声艺术的朋友都知道,发艺、雏形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相声艺术,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尽管相声艺术如今已传至9代,但正如曲艺理论家冯不异所总结的那样,“相声可溯之源极长,可证之史极短”。这,在相声界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近200年来,由于相聲界一直遵循的是师父带徒弟、口传心授、耳提面命的传承方式,加之受旧时代艺人文化水平所囿,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初期,几乎无人去研究探讨它的历史沿革、形式分类、舞台实践、构成笑料的艺术手段、语言特色、表演规律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文学家老舍先生的帮助下,有志于相声整理、研究的孙玉奎、侯宝林、谭伯儒等,根据前辈艺人高德明、张寿臣等人的零星口述整理成了几本油印小册子,难能可贵地对相声的溯源、产生、发展等进行了初步的挖掘、记录和整理,开创了相声理论研究的先河。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纪元编写的《相声写作知识》、马季编著出版的《相声表演艺术漫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侯宝林谈相声》等,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吴文科编著的《说唱义证》到2015年姜昆与倪钟之主编的《中国相声史》等,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相声的发展历史、演出规律等进行总结归纳。相声理论研究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可以说是相声艺术之幸,因为任何一门艺术形式只有在理论研究的强有力支撑下,才有利于更好地完善并进一步提高。
令人欣喜的是,《相声表演艺术》出版了。该书专门对相声表演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梳理,有条理、多角度、全方位地对“相声基本功、相声的包袱、相声表演的多方合作、相声表演中的捧哏技法、相声创作与文学、相声经典作品赏析”等,做了详实的介绍和论说,给初学者一个“从粗到细、由细向精、拾级而上”的完整过程,条理清晰,论证得当,例举妥帖。在此基础上,编著者又独辟蹊径地融入了外国学者如弗洛伊德、阿尔伯特·班杜拉等的“期待落空说”“突然落空说”等有关对笑的学术研究,这是对相声理论研究的一个补充发展、提升与丰富。尽管人类的肤色、语言、文化不同,但笑的规律、目的等都是大同小异的。
本书中,“相声创作与文学”“相声的文化底蕴”“相声经典作品赏析”等章节更是从一个个侧面,对相声表演做了相得益彰的补充。
如果业界承认多年的相声四门功课,即“说、学、逗、唱”是相声本身的精气所在,那么,本书在加入了“演”的提法和相关的诠释后,似乎又赋予了相声表演的“神”之所在。这,自然是又一个值得探讨和重视的话题了。
当然,编写一本相声教材绝非易事,其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需要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与相声教学中不断地传承、丰富和提高。
在为这本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相声表演艺术》点赞的同时,衷心期望编著者在借鉴其他曲艺理论家的研究成果、观点的同时,在注重整理归纳教学经验、学员反馈信息后,对本教材再做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为新时代里的相声教学提供溯源准确、例举得当、说理透彻、细致有趣又切实受用,深受大学师生欢迎的相声教材。
(作者:河北省曲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