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资助育人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

2021-10-11 02:29王鹏
决策探索 2021年18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优化路径实效性

王鹏

【摘要】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输出人才的重要基地,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既是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是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资助过程中进行教育引导,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本文阐述了开展大学生资助育人的意义,对当前资助育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为优化资助育人的实效性提出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育人;实效性;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有机会享受大学生活、接受高等教育,既是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践行平等的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输出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要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追求,培养他们爱校、爱国、感恩社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进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高素质人才。

一、开展大学生资助育人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曾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对于高校来说,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优化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照顾到因贫困而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使他们也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然而,在培养家庭贫困大学生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有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社会阅历较少,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这就需要教育者在从经济上提供援助的同时,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让他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当前大学生资助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过程中重资助、轻教育

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时代大背景下,国家和高校对建档立卡、低保户等经济困难家庭大学生的帮扶力度空前加大。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各地区、各高校已建立体系完备的帮扶制度,有效缓解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比如,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在未交學费的情况下先行注册学籍;国家和学校还提供了助学金、助学贷款、帮扶物资等来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此外,校园内还提供有科研助理、教学助理、行政助理等勤工助学岗位。可以说,各高校在对贫困大学生的资金、物质帮扶层面已形成了十分完备的资助体系,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完成物资帮扶后缺乏对贫困大学生思想、心理的关注。比如,有些贫困大学生存在自尊与自卑的冲突,在收到帮扶资金后不仅感到不轻松,反而会有自卑感和压迫感。另外,由于缺乏感恩教育,部分被资助的大学生意识不到政府和高校给予的温暖,认为被帮助是理所当然,未能建立爱校、爱国、感恩社会的思想品德。

(二)缺乏结果反馈机制

资助育人是一项长期工作,其作用并不能立即显现,高校培养的人才思想观念正不正、道德品质高不高需要通过社会检验。然而,现实工作中并没有十分完备的结果反馈机制,学生毕业升学、就业后,高校的主要工作就已完成,至于毕业后学生的状况许多高校并不能持续跟进。一方面,这反映出部分教育者缺乏对已毕业学生的持续关注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反馈机制的欠缺也导致高校无法了解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育人的效果如何,无法根据效果及时优化资助和教育的方法,无法了解是否达到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三、提高大学生资助育人实效性的对策

(一)强化教育的引领作用

一是高校应当借鉴国家精准扶贫的思路,通过各种渠道为贫困学生建立信息台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保护学生隐私的方式精准实施援助。二是在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密切跟踪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动态,并根据现实情况开展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三是高校还应加强建设资助育人的教师队伍,促进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的协同发展。通过合理的分工,保证实施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有资助、心理、教育、思政等专业人士的指导。同时,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以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大学生行为特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二)创新资助育人的方式方法

目前,传统的资助育人方法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创新符合时代需求的方式方法显得十分必要。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强化育人效果,在当代大学生喜爱的社交媒体平台与他们建立互动。通过小视频等形式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微博、贴吧等平台与学生共同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以此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并加以引导。此外,被资助的大学生有压力或困惑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倾诉,缓解其心理压力的同时,增强对他们心理状况的了解。

(三)建立可持续的反馈机制

工作效果如何,要有及时可靠的反馈机制提供参考,并以此作出动态调整。一是高校在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应结合实际情况持续跟进他们的思想状况,了解学校阶段的价值引领是否有长期性、持续性。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企业走访、校企论坛等方式了解受助学生的状况,并通过反馈结果弥补资助育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二是主动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对于所需人才思想、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以此完善培养目标,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无缝衔接。

四、结语

在高校开展针对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问题,帮助一大批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资助过程中的育人问题仍然值得关注。在资助过程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能够进一步探索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实效的资助育人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1).

[2]宋珺,张佳,陶俊清,等.新时代高校“蜂巢”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3):270-274.

[3]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4]杨晓慧.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09):22-25.

[5]黄燕,王林清,马彦周.参与式资助: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新阶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99-102.

[6]李义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68-70.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优化路径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