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增加实践活动主题及内容的思路方法探析

2021-10-11 19:42任有运宫亚会
新课程·上旬 2021年38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

任有运 宫亚会

摘 要: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的分析,科学地给道德与法治课中增加了实践活动,意图为一线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教学提供主题依据和思路方法,为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主题内容;思路方法

一、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认识与理解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2016年4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16年将义务教育小学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到2019年实现小学所有年级全部使用道德与法治统一部编教材。

道德与法治教材共12册,基本理念是:尊重童年生活独立价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教材是激活儿童自我发展的“活性因子”、重视法治教育。教材以生活为逻辑整合和编排学习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并根据理论知识与生活、学习的贴合度,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地连贯性设置安排了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六大生活领域,围绕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教育。在相同的生活领域内,以学习难度为基点,将其进行螺旋式编排。同时,道德与法治注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介绍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还突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教育。不仅如此,随着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我国小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化,小学六年级设置法治教育专册,将宪法进行统一化、系统化、科学化整合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涉及相关法律法规30余部。

二、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实践活动安排,分析增加实践活动课的必要性

为了努力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学生的生活基础为基本依托,教学预设“关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环节,注重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活性、活动性。更为可贵的是,编者还有意设计了部分零散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们对教材中能组织实践活动的内容,进行了提炼和整理,形成了一部分强化主题意图的实践活动。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德与法治课中,实践活动的安排存在以下不足和问题。

一是实践活动总量欠缺。12册教材,共有47个单元(只有五年级下册是3个单元,其余每册都是4个单元),教材中比较清楚指明的实践活动比较少,通过课题组研究,能明确定下来的实践活动还不到一半,导致许多单元的主题意图得不到体现和强化。比如二年级下册只有第一单元第二课可以安排“快乐门诊,你我分享”实践活动,其他3个单元均没有实践活动。

二是每个单元实践活动安排欠均衡。教材中,实践活动有的单元会有两个实践活动,有的单元却没有安排实践活动,不能实现每个单元实践活动全覆盖。

三是实践活动安排欠明确。教材中的“活动园”比较多,大多数活动可以在课堂上用说一说、谈一谈等办法完成,明确指向实践活动的不多,导致不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深度出现偏差。

四是有些实践活动不贴合学生地域实际。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米哪里来”的实践活动,生活在大西北甘肃正宁的孩子,这里不种植水稻,学生没有大米形成的概念,无法进行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每个单元必须至少有一个实践活动,一般安排在某课或某单元后,利用挤出来的两个课时进行施教。实现用实践活动拓展、延伸单元主题,深化学生对道德、法治的认知目的,直至将学生的认知转化落实在思想深处和具体行为上。

三、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求,分析增加实践活动课的可行性

尽管新版道德与法治努力体现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由于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教师传统思维诸方面的影响,现实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是:一方面大多数是以说教为主,对于老师的大道理,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听大道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的确是儿童面对说教时的典型反應;另一方面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群体来说,对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所以学习较为枯燥,他们希望老师的教学要更多地体现直观的、动作化的、形象化的教学,这是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决定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不喜欢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原因中,理论知识比较难懂占62.24%;老师讲解多、课堂互动少占36.56%,其他占1.2%。

所以笔者认为,增加实践活动教学,能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动作化、形象性,可以很好地解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现象,激发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兴趣和动力。

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增加实践活动主题及内容的思路方法

1.精准分析教材及实践活动的实际安排和需求情况。老师要对教材文本进行详细、科学、深入的分析研究,依据教材每个单元和每课的主题意图,分析判定每个单元和每课教学环节中安排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数量(讲述、讨论、辩论、模拟、活动园等),研究商讨每个单元和每课意图安排得比较明确、便于组织教学的实践活动主题和内容,这样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实际安排实践活动的数量,也可以准确分析判断出哪一个单元缺少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

2.分析缺少实践活动单元的主题意图。如果发现哪一个单元缺少实践活动,我们在分析清楚本单元的主题意图、每一课的主题意图和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本单元所有课文内容中说一说、议一议、交流园等教学活动在实现单元主题意图上的完成度和弱项短板,为增加本单元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提供依据和思路。

3.确定增加的实践活动主题。在缺少实践活动的单元增加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至关重要。确定增加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时,要把握的主要原则是:一是增加的实践活动主题必须与单元主题意图保持一致;二是增加的实践活动主题要来源于、服从于本单元所有课的内容;三是增加的实践活动主题要体现对本单元主题意图的拓展、延伸和强化作用。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