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的手机竖屏直播教学研究

2021-10-11 19:09王文权于凤静李文甫
新闻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教学研究

王文权 于凤静 李文甫

【内容提要】竖屏传播能力已成为当今时代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通识、通才能力之一。应对时代之需的竖屏直播教学,要在把握竖屏特性、掌握竖屏构图运镜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出镜的基本素养,获得相应的知识建构;要做好直播前的整体策划,在内容与文案、直播设备与平台以及现场的考察模拟等方面准备充分;在实际操作中,要让学生明了直播和拍摄要求,依据现场灵活采用互动策略。

【关键词】现场报道  手机竖屏直播  教学研究

直播的火爆,加上用戶的竖屏使用习惯,使竖屏直播成为比比皆是的传播场景。面对竖屏直播的火热,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对此则反应迟缓。传播革命的来临,能否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有没有驾驭新技术的能力,是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重要命题。2018年9月,教育部、中宣部出台高校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高校相关院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造就全媒化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但是,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实操的教学,绝大部分以新闻摄影、摄像、电视采访、现场报道等传统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为主,不仅缺乏目前红火的短视频新闻教学,更缺乏移动端手机竖屏的现场报道教学及相关的研究。教学内容不能应对社会之需,竖屏时代已经对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提出要求,亟待回应。

一、高校现场报道手机竖屏直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可供利用的教材及教学理论欠缺

目前现场报道的教材仅有《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宋晓阳,2008)及《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实战指南》(詹晨林,2020),对现场报道的教学指导力度不够,手机竖屏直播的教材更是稀缺。同时因为高校没有跟上形势需求,对于移动多媒体时代的手机直播欠缺关注,相关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也没有充分展开,可见的关于手机直播教学的研究论文仅有2篇,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储备都极为不足。

(二)师资难以匹配直播教学的需求

进行现场报道教学的教师主要是现有的新传类专业教师。新传类教师大多从高校到高校,对教学理论把控比较扎实,实践教学能力相应不足。现场报道教学中,对现场的把控需要丰富的经验,这正是从院校到院校的老师所未曾经历的。仅少数有从业经历的老师能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远远不能满足手机竖屏直播的实际教学需求。

(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式多以情景模拟为主

尽管名为现场报道,但学校的教学场景与实际报道的现场毕竟有本质差异。为了尽量接近现场报道的真实感,现场报道教学中多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

现场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现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传统演播室中的情境模拟教学所带来的现场体验不足,无法给学生更为真切、鲜活的现场感知及由此获得的现场应变能力。同时,教师也很难给学生带来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指导。

(四)应对形势变化的教学案例不足

当下传统广电媒体呈衰退之势,移动新媒体步步紧逼,手机端在传播领域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基于手机的现场报道应用也越来越频繁。但相关的教学案例匮乏,少有学校进行专门的竖屏短视频和直播的教学与实际训练,跟不上新闻传播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

在相关领域急需现场报道手机竖屏直播人才,上述问题又无法尽快解决的现实背景下,现场报道的手机竖屏直播教学只能也必须顺应形势需要,基于现有条件,多方挖潜,大胆探索,努力突破。

二、现场报道的手机竖屏直播教学探索

竖屏传播能力已成为当下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通识、通才能力之一,更应是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广谱性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文以长江师范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展手机直播教学的实践为例,对现场报道的手机竖屏直播教学进行探索。

作为教学对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三年级学生,已经对现场出镜报道、采访与主持等知识、技能有较为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但这是在电视摄像镜头和电视横屏下的出镜和报道。当面对手机摄像头和小小的竖屏,他们仍觉得相当陌生。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大三年级学生尚且如此,其他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和网络新媒体等专业的学生,就更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更充分的能力训练。

(一)现场报道竖屏直播的知识建构

1.把握竖屏传播的分类和优势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对竖屏形成充分认知。鉴于手机竖屏直播案例和视频的匮乏,且竖屏短视屏与竖屏直播的知识和技能有共通性,可以从手机的竖屏短视屏传播案例切入。

目前竖屏的信息传播主要分三大类。一是资讯类。2015年初,主打竖屏短视频的Snapchat推出Discover板块,并吸引了一批媒体入驻,《华盛顿邮报》、NBC、CNN等媒体在其中发布新闻等。国内的“央视新闻”客户端、梨视频、新京报等平台的竖屏短视频,都有专门的竖屏传播案例。二是泛娱乐类。如依托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UGC内容等。三是广告。2017年,雪佛兰、哈尔滨啤酒推出三款竖屏短视频广告在抖音上投放。

竖屏能够被众多媒体或企业认可,在于手机竖屏的特有优势。其一,把握舒适,竖持物体适应人手的生理结构。其二,操作方便,用户不必翻转手机,可实现“实时拍”“随手拍”。其三,直击主体,使拍摄重点更为突出。当学生对竖屏的发展态势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

2.掌握竖屏构图与运镜特点

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触摄像机较多,很容易把相应的构图与拍摄方法特点移植到手机直播中来。教学中必须充分让学生认知竖屏构图和运镜的特点,才能在实际操作之中运用自如,取得更好的直播效果。

通常而言,摄影机所支持的横屏,其左右间距表现空间适于表现多人言行或较复杂的背景,可以突出同一画面中的报道对象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一旦镜头运动起来,画面的构图会发生变化,而横屏适用于拍摄水平运动的物体,如车流、人或物体的运动等,运镜多用“摇”或“移”,可营造由近及远的恢弘感。

手机端的现场直播相比电视端,因不同的宽高比,形成截然不同的构图和运镜特点。竖屏的上下间距突出细节,适于表现单人或报道对象的细节,报道对象的聚焦和细节化能产生现场感和亲近感。在运镜方面,竖屏多适用于拍摄垂直固定物体,如高山、楼房、人身等,运镜多用“推”或“拉”,营造由远及近的触摸感。

基于此,我们在课堂直播训练的设计上,特意选择户外相对复杂的现场背景。其中一个直播点是校内标志性景点“大江风骨”,这是三峡水库蓄水之前,学校出资在江岸保护性切割的长江石运至校内建成,兼具景观价值与人文意义。直播要对长江石进行评析。在教学中先与学生互动,在认识竖屏特性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如果是横屏拍摄,同一画面内肯定要多展现长江石与湖水、岸边、建筑物的关系。如果是竖屏拍摄,同一画面内一般只有主播或报道对象的形象。这样,主播的表现或长江石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等细节就会成为直播的重点,也基本会贯穿直播画面的始终。

3.培养直播出镜的基本素养

(1)注重形象调适

相对横屏出镜,竖屏直播在形象上有不同的要求。横屏会展示人物以外的更多场景信息,而竖屏往往聚焦于人物形象本身。受众对竖屏直播现场报道的观摩,除了解新闻事件、报道对象的意图,对主播言行和魅力的欣赏,也是观看的主要目的。有论者指出,竖屏拍摄乃“分享工具”而非“创作工具” ,这种方式便于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对于受众来说,竖屏视频也更便于看清“女神”和“男神”们的脸部细节,产生更加强烈的亲近感,仿佛是和自己在视频通话一样。要让学生了解竖屏对形象的特定要求,避免刻意打扮,以生活化的装束体现来自百姓生活的气质和烟火气,以更具亲和力的形象出镜。

(2)话语姿态调整

在竖屏直播中,出镜者要有平等化的态度。竖屏传播承接的是移动自媒体与生俱来的对人性、草根性和交互性的弘扬,不管是娱乐主播还是新闻主播,必须对传受双方平等的地位和交流、分享的权利予以尊重、理解和认同,这是一个竖屏主播应具备的基础理念。主播面对的不是“各位观众”,也不是“观众朋友”,而是“网友”“老铁”。我们在教学中,自始至终确立一个基本理念,即竖屏直播的过程就是主播与网友见面、互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灌输观点、传达信息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平等的话语立场。

(3)切合语境的语言运用

横屏的主播语言大都脱离不了电视传统媒体的影响,主播语言规范、严肃、标准化,“官腔”较为明显。竖屏的主播语言脱胎于娱乐化的移动自媒体,主播的语言要轻快、活泼、生活化。

语言要有对象感,切忌自说自话。在竖屏直播中,主播的表现也是传播的重点,所以與网友、“老铁”的互动与交流必然是主播言行的主线。直播中的语言要始终秉承用户第一的表达视角。教学中要让学生始终牢记、自问:自己所传递的信息是用户想知道的吗?自己所说的话回答用户的关心、提问了吗?因此,主播在直播前一定要做好功课,直播中一定要对网友的关切和问题予以回应。

竖屏直播的语言要有方位感。因为竖屏空间的格局关系,主播身体前后的方位及作用大于左右的方位及作用,介绍拍摄的对象或细节时,多使用“我的前方”“在我的身后”等定位词语,一般不用或少用“在我的左边或右边”这样的词语,以方便网友对拍摄对象的快速寻找和辨识。

(二)现场报道竖屏直播的前期策划

1.做好直播方案

直播方案方便老师和同学们对直播诸多事宜的具体把握。在直播教学中,直播方案的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直播方案的基本构成:(1)团队构成。根据不同责任,每个小组可有7-8人。(2)组员分工。策划案、评论文案、出镜主播、拍摄、协助、视频记录(跟踪拍摄、照相)、后期文案总结等要做到专人负责、分工明确。(3)直播主题。这是直播的要旨,是整个评论阐述的观念提炼。比如我们直播训练的一个主题是“打望长师(长江师范学院)”。(4)直播内容。如:对长江石景观的评析。(5)直播地点。如:长江石边。(6)直播时限。我们设定为每组20分钟,其中每一个地点5分钟,走位串联共5分钟。(7)直播中的突发事件应对。主播语言差错与卡壳、信号中断及其他意外状况,都要有预案应对。

2.备好直播内容与相关文案

与直播内容相关的知识要做到熟知和全面。包括直播对象的背景知识、评论事件的提炼、主题表述、与网友互动的问题预测和交流要点等。在我们的新闻评论直播训练中,要求直播小组成员撰写和熟知评论文案。评论文案要具备评论的对象(事件)、主要观点、重要论据、引发的思考和现实意义等要素。根据评论文案,主播直播时要对事件简练讲述,然后直击论点或问题。对论据要讲述最重要的根据;要把对直播对象的认知、思想和问题的解答,同网友一起交流。在与网友的问答互动中,渗透主播的观念,发挥评论的作用。

3.选好设备与直播平台

直播设备除了手机,还需要手机稳定器,特殊情况下需要灯光。对于完全没接触过竖屏直播的学生来说,相关设备尤其稳定器的介绍不能忽略。竖屏直播本就追求方便和快捷,所以只要天气情况好,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补光灯,有时手机的 “电筒”也能发挥大作用。为避免噪音,话筒一般使用耳麦连线话筒。手机稳定器为直播必需品。

抖音、快手、花椒、映客、一直播等均可作为手机直播平台,但注册和直播报备的条件各有不同,让学生根据需要加以选择。

4.做好直播前的考察、模拟

让学生依据角色分工,实地进行直播考察,测试直播实地信号、日照光线,确定直播对象的细节、主播出镜位置及变化、走位顺序和直播用时等。可以实地进行竖屏的新闻评论短视频拍摄,课后进行制作,完成一则新闻评论短视频作品。在随后的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制作的竖屏短视频进行评析和指导,供即将进行的现场直播借鉴。

(三)现场报道竖屏直播的实践操作

1.准备阶段

在现场先对学生进行事项提示及具体要求。包括:(1)各组上线的顺序安排、时间的把控、设备的运用、物品准备包括图板、电池等以及不良天气的应对等。(2)现场视屏记录。对现场的主要问题、关键时点的直播间人数等状况的记录。(3)现场秩序维持,对围观人群和交通情况的处理等。(4)现场纪律要求。对人身安全、直播设备使用、直播内容的安全、直播画面的录屏等方面提出纪律要求。

另外,根据现场的天气与光照情况,要求出镜同学调整化妆策略。竖屏直播不需要电视出境时的“正妆”,但也不能是随意的妆容。主播要根据直播地点的日照角度、直播对象的主体色调等,合理进行生活妆束的“打扮”。如笔者指导学生在长江石点位进行直播,恰是早晨的阴天,长江石的主色调又是暗褐色,就给主播的面容多施了“亮色”,服饰也以暖色调为主,使镜头感十分协调。

2.直播阶段

(1)讲解直播和拍摄的要求

通过老师讲解与亲身示范,让不同分工的学生知道自己的注意事项。开始直播时,主播的最初出镜最好是全景出镜,这样可以显示主播与背景(直播对象)的关系。主要直播对象一般处于主播前后的位置。在持续直播时,主播应以中景为主,以利于侧身时显示主要直播对象,使镜头容易推近直播对象,进而表现直播对象的细节。要根据主播的讲解,调整镜头的全景、中景与近景、特写的合理过渡。 镜头与语言、画面要做到合理、流畅的配合。

在进行“长江石”的直播时,主播最开始就是全景出镜,随着对长江石的介绍和转身,镜头展示了长江石的背景,接着镜头推近,对长江石的细节进行了表现。

在不同直播点位的串联走位过程中,主播开始以全景出现,随着主播对下一直播对象的铺垫性介绍,镜头对主播经过的路途及景色也要有所表现。

(2)依据现场调节互动策略

直播时,主播与网友的互动与交流至关重要。注重表达的亲近性,显示主播与网友的亲密关系。语言要始终讲究感性,保持与网友的热络和互动,不仅要回复网友的关切,还要体察网友的态度和情绪。直播中,一位网友对长江石的“崩皮”现象进行提问。主播巧妙用女孩子怕晒、长时间阳光直射会“爆皮”的“借喻”,回答了这一问题,顺带也认同了网友忧虑、推测和惊喜的情绪,得到了大量网友的点赞。

注重表达的细微性。语言有形象感,讲究日常语态、语言修辞,始终不忘使用让用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语言。长江石被长江水流冲击出了不同的沟、槽、洞,如果仅以此去描述就太单调和抽象,于是主播就使用“波浪线”“扁担型”“鹅蛋圆”“心形”等语言进行描述,配合镜头更加形象生动。

应对较长时间的直播,要注重表达的持续感。既要保持话题的新鲜度,也要因新网友的不断参与,允许适当的重复论点,多次提示直播的重点。注重与直播队员如摄像员的“现挂”,有时出镜主播同摄像的语言配合更能体现参与感和幽默感。另外,要加入适当的面部表情,注重眉毛、眼神、嘴角、下颌等微表情的运用。有时还要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如不同的手型、身姿。

(3)观摩、参与和监审

一是同学观摩、参与提问、互动。直播期间,未参与直播的同学要到直播间参与互动。每班专门设计了三个“提问者”,随时同主播进行交流互动,既有活跃气氛的作用,也有带动引领其他网友的功效。

二是专业老师的参与和指导。我们邀请了校内外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进行观摩,随时提出意见。

三是主讲老师始终监审、全面掌控。通过留言的方式,教师随时对直播团队进行指导。

3.总结阶段

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很多方法都要在直播中自己摸索,直播后的总结阶段,对于学生获得经验反馈和理性认知尤为重要。在教学活动中,直播训练后的阶段,要有直播回放与观摩、典型直播片段和主持人表现的点评、不足之处的原因和改进措施、各组的直播总结等几个环节,同时要做好资料的回收与保存。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新的媒体生态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吐故纳新。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在习得知识、养成能力的同时,还具有一种自觉与时代共振的“创新思想”和“求变意识”,保持一份对社会生活和本土文化的关注与敬畏,形成正向反馈和良性循环。

【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182041)、长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媒体时代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采写编评一体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1911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凤静,何长文.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当代传播,2009(01):72-74.

[2]宋一聪. 拍照看视频,你是“横屏党”还是“竖屏党”.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30272,2018-03-16.

[3]段玮.新闻网络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角色与定位[J].新闻文化建设,2021(01):155-156.

作者简介:王文权,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于凤静,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授;李文甫,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

编辑:白  洁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教学研究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与报道艺术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