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工业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工业产业与文化创意融合,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业新闻报道需要在夯实工业知识、建构记忆之场、多元与统一生成方面,探寻工业文化深描的方向和途径。本文结合文化人类学的“深描”概念和工业新闻现状,提出了工业新闻报道进行文化深描的新思路。
【关键词】工业新闻 工业文化 深描 记忆
工业新闻,即与国家工业发展相关的新闻报道,主要包括建筑、通信、电力、消费品、运输、软件、网络等多个产业的报道,随着时代的变化,近年来又加入了智能科技产业。在主流媒体中,工业新闻常常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国家工业经济发展,乃至于传播国家工业形象都大有助力。近年来,国家与地方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呼吁工业文化“走出去”,大力发展工业文化建设,塑造国家新形象,赋予了工业新闻报道新的要求和使命。①
长期以来,关于如何报道工业新闻、阐释工业文化意义的探讨就没有停止过。“深描”是文化人类学的概念,是以文化结构、文化意义作为解释基础,对文化现象、文化行为进行微观考察和深层描述。②工业新闻既需要对工业文化进行表层的反映、传递,更需要超越表层的阐释而进入工业文化的深层建构。本文结合文化人类学的“深描”概念和现有的国内工业新闻报道,试图探讨工业新闻报道深描工业文化的方向,深度阐释工业文化的路径。
一、工业文化“深描”的起点,夯实工业知识
工业文化是具有多层面的复杂体系,涉及不同的认知和想象。人们提到工业文化,可能会想起工业革命、工业4.0、无人工厂等,也可能想到“铁人精神”“三线建设”“工业美学”等意象。客观地讲,人们对于工业文化的普遍认知有一定的模糊性,也存有对立和冲突的可能性。在进行工业新闻报道时,对采集信息进行的知识解码、叙事,将直接影响工业文化报道的框架和深度,根本上是对报道者掌握工业知识的考验。长久以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工业新闻报道,停留在对工业信息的简单描述,内容视角单一,有的新闻存在高密度的数字表述。尽管此类工业新闻,显得简短、准确、权威,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常常给人留下枯燥、乏味、拗口的印象,难以产生共鸣。这源于报道者缺乏相关工业知识和背景信息,难以对工业新闻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分析、追踪和评论。因此,工业文化“深描”的起点应是夯实工业知识。
近年来为了发展工业文化,我国研究各种工业文化的书籍、报告开始增多:一是专门研究工业文化的专著成果,如王正林的《工业文化纵论》、王新哲的《工业文化》等等;二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相关数据、政策、专题介绍等,代表国家视角的工业文化论述和报告;三是形成了以工业文化为核心,工业城市、工业遗产、工业美学等跨学科、跨领域的多视角论著;四是以“工业4.0”为主题的,智能生产、管理和技术等为内容的前沿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帮助新闻人完善工业知识体系,建立跨学科思维,挖掘工业新闻中的文化意义。
二、深化工业文化阐释,建构记忆之场
记忆之场是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提出的,诺拉在《记忆之场》中指出:档案、历史遗产、事件、纪念仪式等均可成为人们唤起记忆、建构记忆的“场”,人们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从事的仪式化活动,就是一个记忆重构的过程。③新闻人可以通过挖掘工业新闻中蕴含的文化记忆,“深描”工业文化的阐述。从建构记忆之场的视角看,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深描”工业文化的记忆框架和意义框架。
(一) 唤醒集体记忆符号
2021年的贺岁电影《你好,李焕英》,讲述了在“三线工厂”中发生的温情故事,电影中富有年代感的生產厂区、标语、礼堂、黑白电视机、大金鹿牌自行车等元素,让曾生活在老厂子的观众追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工业新闻应从一座座工业遗产、一件件工业文物、一场场工业文化展示中呈现工业文化的多个面向。从时间维度看,应挖掘其中的工业文化记忆载体,从对“物”的解读,追忆建构工业文化记忆、国家记忆;从空间维度看,我国几乎所有省市都有代表某一历史阶段的工业遗产,类型丰富。报道者可以从它们的空间布局中发掘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工业类型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让人们在细节的沉浸、情感的共鸣中得到滋养和提升。
(二) 传承与深化工业精神
工业精神源自工业行业领域中,形成的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为代表的优秀工业文化传统。工业新闻对工业精神的挖掘,应根据所报道对象的精神内核分别从国家视角、城市视角、行业视角出发,挖掘所在地域、城市工业中的文化精神,丰富工业精神的内涵。如今,作为共和国发展见证的三线工业遗产,成为许多单位响应国家“学四史”号召的参观学习基地,工业新闻除了报道人们的学习过程,还应结合当下传播语境,通过采访、解读、跟踪报道深挖三线工业遗产中的“四史”,引导民众建构和深化工业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通、相融,在深描工业文化精神中,传播城市文化精神、创新城市精神。
(三) 关注仪式的传播
仪式作为一种组织化的象征活动或典礼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强化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工业新闻应着重关注工业文化中与民众互动密切的节日仪式和纪念仪式,将之纳入工业记忆和社会文化记忆的建构中。对于节日仪式,工业新闻应挖掘、阐释地方或行业、企业工业节的文化内涵,从仪式语言、表演行为、活动器物、服饰、礼仪等象征符码,解析其中蕴含的工业文化记忆;对于纪念仪式,工业新闻应从规范化、标准化的纪念仪式中,召唤人们对所纪念人物、事件的跨时空“对话”,激发人们的情感表达和历史追忆。
(四) 技术价值的挖掘
工业的核心在于技术,工业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业态的是蕴含其中的技术价值。工业新闻对于技术价值的挖掘,不仅有助于工业文化精神的传播,甚至能对国家工业新形象进行建构。例如中国经济网等媒体在对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院进行的系列报道,围绕我国核工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堆一器”,追溯了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创新、人员贡献,剖析了我国核技术已具备打开一带一路市场的出口标准,从而大力推进了“中国硬核”的记忆建构。
三、把握工业文化的转译特性生成多元与统一
(一)挖掘工业文化符号,把握“深描”的微观性
工业文化本身具有多义性,从广义上讲是指工业社会的文化。从狭义层面既包含工业与文化自然融合(如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又包括工业科技产品(如电视、网络等产生的影视文化、网络文化,也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业态连接)。面对日益丰富的工业文化内容,工业新闻应把握好“深描”的微观性原则,从细微的事件或符号行为出发,传递工业文化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内容。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并非只是对中国食物的介绍,而是在展示人与食物之间的故事或关系中,传递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符号。工业新闻在“深描”人与工业之间的故事、关系中,一件工业器件、一句工业人的话语都可能是新闻线索,暗含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业文化符号。工业新闻应在展现人与工业的互动中,表达出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与生命意义。
(二)重构与虚拟的叙事形式结合
我国的工业文化经历了从旧中国的救国救亡到新中国的自强创业,再到今天“塑造大国工业新形象”的三次重构,包含了复杂的符号体系和充满想象力的话语空间。工业新闻在进行工业文化“深描”时,不应忽略其历史传承性和当下传播语境的的融合,从而建构新的工业文化形象。除了重构叙事外,还应特别关注工业文化与新媒体的参与互动。新媒体的互动逻辑,能够为工业新闻提供多元互动的生态,建构丰富的工业文化媒介环境。例如在“华龙一号”的报道中,不仅分享了建设者的故事,并且CCTV1《开讲啦》新媒体通过小V拆盲“核”、“核”你有关等栏目,系列科普核工业。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在央视的平台上收获了很多核工业粉丝。
四、结语
近年来,工业新闻报道中的“大国重器”“中国硬核”等工业形象话语,预示着工业新闻正从浅描迈向深描,但在工业文化深度的挖掘和多元形象的展示上,仍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因此对报道者提出更高的文化素养要求,深化工业文化的阐释,把握多元而统一的叙事生成,能够有效实现工业文化深描,促进工业文化“走出去”。
注释:
①刘坤.王新哲:推动工业文化“走出去” 塑造国家工業新形象[EB/OL].光明网.https://news.gmw.cn/2019-09/19/content_33171367.htm,2019-09-19.
②【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403.
③【法】皮埃尔·诺拉.记忆之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12.
作者简介:杜翼,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文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