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利娟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需求。教师要明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寓教学于活动之中,延展文化熏陶,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1-0073-02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时代在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扎实高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之中。結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现将实践过程中的思考进行分享。
一、优秀传统文化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家学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传承演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1.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提升德育高度
中国历史上学派众多,各有特色,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思想精髓,把“立己达人”的“仁爱”思想放在第一位。崇尚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度,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价值导向。
2.渗透传统文化思想,提升人格修养
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当今的少年儿童,生活条件优越,责任意识不强,不愿吃苦,部分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缺少基本的文明礼貌常识,缺少对别人的尊重与理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正心笃志、仁爱共济等思想理念,正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所迫切需要的指导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涵养社会文明,提升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修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合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和探索。
1.结合生活实践,明确辨析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程重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相关规则、做人准则,初步形成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积极面对生活。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一课时,笔者以连云港市的失信人名单通报为事例,让学生收集、分享古人的诚信故事,帮助学生感受诚信的重要性。学生分享了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诵读“言必信,行必果”的名句,把道德的培养与成长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生活实践中明白守信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获得别人信赖和尊重的基础。
2.寓教学于活动,建构德育生长链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活动性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必须善于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认知、感悟、行动,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创设情境,让教学有温度。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美德,践行美德,将诚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没有真切的体验,难有真情的抒发,道德与法治教学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学生参与其中,体悟情境。同时,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如教学《说话要算数》时,笔者以“爱保证”的故事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爱保证”,对老师、同学、家人的三个“下次一定做到”的“保证”,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不诚信以及不诚信的不良影响。
(2)合作探究,延展课堂宽度。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合作探究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为了让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笔者思索很久,通过多次实践,总结出一系列学生合作的新机制。
①人人都是小组长。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成了部分优秀生的专场展示会,这对优秀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确实是非常有利的,却导致另一部分平时比较腼腆或者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经常无事可做,收获很少。所以,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笔者让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和副组长,要求每个人都发言。如教学《说话要算数》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优秀传统文化中与诚信有关的名言。在汇报交流时,笔者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发言。平时内向的××同学就与大家交流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名言,笔者抓住机会及时表扬他的进步,使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鼓励他们大胆展示,挖掘各个层次学生的潜能,致力于班级所有学生的进步与提高。
②同等生合作。
在合作探究“不守信用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危害”时,笔者发现每个小组几乎都是优秀生在发言,如果小组成员实力长期悬殊,可能会造成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永远赶不上别人,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效果。所以,笔者对各小组进行重新组合,让水平相近的学生互相合作,因为知识基础相近,他们反而能放下心理包袱积极地发表自己对古人失信行为的见解,并在得到同伴欣赏的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
③小群体合作。
学生中常常会有一些自然形成的小群体,这些小群体成员之间由于兴趣相投,凝聚力很强,很多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群体里能畅所欲言、大胆展示。如在《说话要算数》的教学中,笔者提出问题:“你的生活中有说话算数的人吗?跟大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交流探究。在自己熟悉的伙伴面前,在宽松的氛围下,每个学生都乐于交流,小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促进,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创造认知冲突,内化德育深度。
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发现设计适宜的认知冲突,学生更能在情感碰撞的过程中明辨是非,深刻领悟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精髓。为了让诚信意识浸润学生心灵,笔者要求学生收集古人诚信的故事和失信的故事,让学生在交流、对比中自己感悟与权衡轻重,将诚信观念深植于内心。
三、延展文化熏陶于日常生活中
優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这也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1.知行合一,开展主题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最注重的就是理论指导实践。教师可以通过“班级诚信之星”的评比、“诚信文化周”等活动,让诚信美德走出书本,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让诚信文化滋养学生的品德,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修养。中华优秀文化为培养儿童成为讲文明、懂礼仪、崇正义、尚美德的公民提供了大量素材,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了很多,领悟得也很好,但持续地把这些价值观、人生观落实到生活中并应用于生活,形成好的品德和行为才是德育的真正目的。因此,下课后,教师要经常追踪、评价学生的德行,做到常要求、常反馈,使之深入学生心灵,形成终身美德。
2.开拓资源,文化丰富多彩
诚信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如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让学生在参观中学习感悟,也可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走进课堂进行展示和交流。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教师可让学生准备节日的相关历史、风俗资料进行交流,并在吃汤圆、品粽子、撞蛋、尝月饼等多姿多彩的活动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的作用,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给予学生知识的补给和榜样示范。另外,环境文化的熏陶也十分重要。
1.提升教师文化修养,坚守正能量示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理论修养,主动钻研、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的文化修养,并积极地传递给学生;要清晰地找准自己的定位,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提升他们的道德标准。
2.创建优秀文化环境,浸润社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我校随处可见传统美德的标语和书画,教室里浸润着传统文化的墨香,名人名言、成语故事等处处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如一年级的开笔礼、三年级的成长礼、六年级的毕业礼等,都是学生学礼仪、传承经典的平台。同时,教师要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时时处处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良好的品性影响孩子,做文明人,做文明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