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怿
[摘 要]行为—认知教学法是在吸收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结构心理学的精髓后提出的一种语言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行为—认知教学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根据文本表达特点、语言学习规律、阅读心理特征,组织学生展开阅读演绎活动、思想表达活动和阅读对比活动,使学生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行为—认知教学法;阅读教学;阅读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5-0042-02
行为—认知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这是基于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语言习得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吸收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结构心理学的精髓,强调读听并重、说写跟进的语言教学策略。运用行为—认知教学法,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元素,使阅读教学发挥引导学生均衡发展的价值。具体而言,教师在运用行为—认知教学法时,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阅读教材的教育元素、语言与文本的密切联系等方面,使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然后组织各类教学游戏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一、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在行为—认知教学法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符合学生学习行为、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以此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并达到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教学的目的。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时期,他们的思维活跃,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注意力。这是教师能够利用的关键点,也是教师提升教学效率的切入点。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是一篇主要描述大自然声音的文章。在备课时,我准备了风、水等自然现象的声音。在导入阶段,我先展示精美的图片,内容为古老的森林,包括枝叶摇曳的巨大树木、林间的蜿蜒小溪、林间空地的木屋、树上的各类动物。在这些内容震撼学生的情感后,我以轻柔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同学们,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古老的森林。人类、动物与植物和谐相处在这大自然中。大自然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它发出独特的声音,让人感到惊奇。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吧。”随后,我依次播放风声、雷声、雨声以及小溪的哗哗啦啦声、树叶摇曳的唰唰声、雨落在树叶上的声音等。在图片与声频的共同作用下,学生都安安静静地看着图片,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在播放完音频后,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刚才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在愉悦的心情中,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风声、雨声等声音。我接着提问:“同学们,你们回答得很好。谁能够具体地说一说自己听到的声音像什么样子呢?”很多学生都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我听到的风声有时大声,有时小声。大的声音呜呜地响,有点像吹号的声音;小的声音,有种习习的感觉。”……在学生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悟后,我再引导他们将刚才的体验与文本结合起来思考:“同学们,课文也描述了大自然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课文对大自然声音的描述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片、文字等呈现出来,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学习。
二、根据文本表达特点,组织阅讀演绎活动
提升语言素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充分挖掘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一般而言,阅读教学包括词句认知、内容理解、结构梳理等。在行为—认知教学理念下,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通过感悟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悟文章中人物的情感,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去年的树》一文,是一篇感人的拟人体童话。在教学时,根据文章对话性强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文章后,我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读完文章后,你们对小鸟和大树以及其他角色有什么看法呢?”有一个学生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在大树被砍伐后,小鸟为了友谊坚守自己的诺言,不顾危险为大树唱最后一首歌。”我评价说:“你说得很好。那基于悲伤的故事背景,我们在朗读文章时能用开心、轻快的语气吗?”另一个学生说:“不能,他们是好朋友,分离时是依依不舍的,就好像每次我回乡下之后,爷爷奶奶都舍不得我走一样。”对此,我先给予肯定的评价,然后再转回文章的教学中:“他说得很好。小鸟和树在分离时是认为能够再相遇的。而在小鸟知道大树被砍伐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与其他角色对话时又该以何种语气来读呢?”又有一个学生回答:“小鸟回来后的语气应当是焦急与难过的,就像我们找不到自己的朋友时的心情一样。”在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文章朗读的基调后,我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总体而言,教师基于文章内容开展角色扮演朗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感知语言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三、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展开思想表达活动
听与读是语言的输入,而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在行为—认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言输出的个性化、差异化等特征,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以实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具体而言,教师要基于阅读教学的内容,提出理解课文、迁移运用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表达。如此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激励性评价的方式,调动学生个性化表达的积极性。
如,教学《珍珠鸟》一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作者最后说:‘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生活中,你们与哪些小动物建立过信赖且亲密的关系呢?”在沉默思考后,一个学生说:“我住的小区经常有小鸟飞来飞去。小鸟有时候会停在阳台上,看着我。我便拿了一些米撒在阳台上,只想看看它。一开始,它很警惕,后来看到经常有米,慢慢地就不怕我了,还带了其他小鸟来吃米。现在,有时候我走近它,它也不会飞走了。”对此,我评价道:“很好,你按情感发展的顺序表达了你与小鸟之间的信任情感。不过,你能详细描述一下你和小鸟的互动吗?或者说一说你眼中小鸟可爱在哪些方面?”他想了一下,又说:“小鸟走路是一蹦一蹦的,它吃米的时候很可爱,先啄一下,然后歪着头两边张望一下,接着蹦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啄米……”他说完后,我让学生对他进行评价。随后,我将他说的内容以导图的形式呈现在黑白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基于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出,能实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四,根据阅读心理特征,组织群文对比阅读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在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后,学生往往会想要阅读更多相似的文章。这时,教师可基于学生这一学习认知特点,采用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引入与教材文本相似的课外文章,并且以列表格、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在对比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珍珠鸟》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入了冯骥才的另一篇文章《捅马蜂窝》,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进行对比,增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首先,我在多媒体上展示珍珠鸟与马蜂的图片,展示马蜂蜇人之后的死状以及人被蜇的后果。看完图片后,学生一片哗然,既有对珍珠鸟的喜爱,又有对马蜂的畏惧。其次,我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珍珠鸟》一文,并布置任务:“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划分课文段落,画出文章对景物、动物的各类描写,并总结珍珠鸟对‘我态度的变化过程。”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将课文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其三,我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自主站起来回答上述问题。上述问题并不复杂,学生很快回答出来。但有的学生思维不深入。有一个学生在举例“渐渐它胆子大了……我的手指”后,并没有说出这是什么描写。对此,我不急于进行点评,而是让其他学生先回答问题。最后,我提出新的任务:“同学们,请你们根据刚刚的阅读方法,阅读《捅马蜂窝》一文,并自主完成相应的画出描写等任务。”这样通过群文对比阅读,渗透阅读方法,达到提升学生阅读效率的目的。
总之,行为—认知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阅读教学的方法,具有综合性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充分挖掘阅读教学中蕴含的教育因素,融合游戏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通过游戏、朗诵、课本剧、对比学习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黄裕香.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模式[J].江西教育,2019(30).
[2] 牛建宏.讓思考真实地发生——小学语文阅读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05).
[3] 黄远香.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分析[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8(09).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