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稻作文化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的表达形式研究

2021-10-11 11:34李煦孟祥杰孙中华李颗丁姣龙黄璜
作物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稻作稻米水稻

李煦,孟祥杰,孙中华,李颗,丁姣龙,黄璜

(1 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长沙 410128;2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3 隆平水稻博物馆,长沙 410126;4 长沙县农科所,长沙 410100;5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沙 410127)

自2018 年起,我国将每年的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1],主要开展包括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农业丰收成果展示、农民文艺汇演、农事竞赛、农产品销售等具有鲜明农事特点的节日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下沉乡村基层,农民积极参与,随着时光沉淀一定能成风化俗[2]。

由水稻驯化和栽培衍生的有关衣食住行、社会生活、民俗事象、民间生活和习俗被称为“稻作文化”。稻作文化内涵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主要是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稻田遗址、水利工程、仓储遗迹遗址[3];精神层面主要是稻作民俗以及反映稻作生活的雕塑、绘画、诗词、谚语等。稻作文化与本地居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体现在与水稻相关的物质文化、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历史记忆等文化特质及文化体系都渗透到本地传统生产、传统知识、乡村节庆、人生礼仪等重大社会、个人文化行为中[4]。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如何用稻作文化表达亿万农民庆祝丰收的喜悦和成就,展现“中国农民丰收节”新的时代内涵,夯实文化自信根基,是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单位和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归纳分析法,依据湖南稻作文化相关史料[5],基于农业历史学、民俗生态学、人类文化学,结合新时代“中国农民丰收节”特点,重点梳理稻作文化表达方法,研究湖南稻作文化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表达形式,从稻作文化丰收象征、稻作文化物质层面、稻作文化精神层面三个方面构建稻作文化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的表达方式。

1 稻作文化丰收象征表达

1.1 设计“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徽标、旗帜及吉祥物

徽标(Logo)、旗帜及吉祥物,是大众的视觉符号,是传递节庆信息的媒介,是文化表达的无形资产,具有可操作性、普适性。“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徽标、旗帜及吉祥物设计是丰收象征的重要表达。以稻为媒、借稻扬名,着力把稻作文化品牌优势转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6],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

1.2 水稻品种展示

水稻品种是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世界上已有水稻品种超过14 万个。发挥水稻主栽品种的主导作用,对持续稳定地发展水稻生产、保障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湖南水稻生产主要包括早稻、中稻、晚稻3 种季别,主栽品种分为常规稻、杂交稻两大类型[7]。水稻品种展示可为水稻种植大户选择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提供重要的帮助。

以水稻品种展示作为科技符号表达技术内涵和推广延伸。2020 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隆平稻作公园——“种业硅谷”展示基地开展“看禾定种”活动,展示区共展示了来自南方13 个省85 家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优良水稻品种561 个;试验测试区则聚集了全国12 个省78 家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各类水稻品种大约700 余个。打造了以水稻为主的全球性高标准田间观摩现场,形成国际一流的成果展示平台,是集水稻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农业科研推广、科普培训、国际会展、研学旅行和特色民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并定期举办国际高峰论坛、“双新”展示交流会和投资贸易洽谈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信息交流,推动行业有序发展,提高种业竞争力[8]。

1.3 稻米主题庆丰收宴

以稻米主题庆丰收宴作为传统符号传达礼庆和感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描绘了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的乡村美景。在这样一幅画中庆贺稻作大丰收。“丰收年到,糕糖祭灶,姑娘耍花,小子耍炮”。肥猪满圈是普通农家的美好愿望。举办以稻米为主题的丰收宴,菜品以稻米及与稻米相关的食材为主,讲究寓意丰收吉祥,这里面包涵了乡土生活的智慧,筵席吃得开心,寓意日子红火。稻米主题庆丰收宴的习俗,不仅是对一年又一年丰收的期盼,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稻作文化内涵表达

2.1 稻作文化物质层面的表达

稻作文化物质层面的表达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好与稻作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物质文化遗存,包括稻田遗址、水稻种植和加工的农具、稻谷存储场地、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古村落等。水稻博物馆、杂交水稻科技馆等场馆也是很好的表达方式,可设为分会场或参观地。

2.1.1 稻田遗址

稻田遗址一般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因南方水源相对北方较为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湖南是稻作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稻作遗址较多[9]。清晰的湖南稻作考古实证揭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驯化水稻的历史进程[10]。稻田遗址是全方位展现稻作文化的重要场地,也最容易形成稻作文旅的氛围。

表1 湖南稻作遗址考古实证Table 1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f rice-growing sites in Hunan Province

2.1.2 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景区生态优美,自然景观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是吸引游客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的主要生产方式是水稻种植,是当地先民在旱地上以自己的智慧精心构思和打造的自流灌溉系统。整个紫鹊界仿佛不断变换的彩绘,形成了如梦如幻的梯田景观。2013 年,紫鹊界梯田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2018年,紫鹊界梯田又获得了更高的荣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环境的成果,对其的宣传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要表达之一[11]。农业文化遗产这样的的自然观、环境观正好契合新世纪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的思想,符合“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的追求和理念。

2.1.3 隆平水稻博物馆

隆平水稻博物馆系统收藏了中国乃至世界水稻历史文化与现实发展的相关证物,承担着对水稻历史文化及当代水稻相关问题进行科普的职责,通过展览与拓展教育有效传播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等中国水稻历史,普及稻米知识,宣传稻米科技,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及日常民众了解水稻的窗口。

2.1.4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主要展示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的过程和世界水稻栽培历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即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育成杂交稻和超级稻,再用野生稻与超级杂交稻远缘杂交形成不需每年栽种的超级优质稻,同时其还肩负着示范引领杂交水稻事业发展的重任。杂交水稻科技馆让人民更好地理解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想。“杂交水稻文化”遵循“和而不同”的法则、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当代中国水稻文化的核心内涵。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在地的湖南,创造了现代新的湖湘农耕文明,以袁隆平精神激励后人坚持农业科技改变世界、通过杂交稻造福世界粮食安全与和平事业。

2.2 稻作文化精神层面的表达

2.2.1 农民主体性表达

农民主体性表达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遴选“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形象大使。农民是丰收节的主角,坚持农民主体办节的原则,全国农民广泛参与,展示当代农民,尤其是当代新职业农民的新面貌。

“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具备积极向上的公众形象,在各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在丰收节民俗、文化、科技、旅游等公益宣传活动中承担在各自领域的公益推广义务。第二,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不能满足当代农民的需求。在丰收节庆的开幕式、闭幕式上举办具备仪式感的活动[12]、在节庆过程中开展农民擅长的文体娱乐活动,可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活动分类可参见下面的示例表。

表2 农民活动分类示例Table 2 Examples of classification of farmer activities

第三,展示中国农民精神。通过场景再现、视频、表演多维度立体展示中国农民精神。农民在农耕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淳朴,热情,善良、勤奋、务实、肯干等具有自身特点的优秀品德,这些优秀品德构成了农民精神。农民精神之美体现在精耕细作,而精耕细作的农业源于农民细致、勤劳、敬业的精神。展示农耕工具,可以让人们了解农耕工具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农民精神之美体现在农民的智慧。为保证水稻高产优质,农民观察自然物候现象,总结天文气象历法,发明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将农事、天文、物候、民俗完美结合,是大智慧的体现。农民精神之美体现在善于总结、传播和展示农业成果。«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农业著作是长期的农业实践活动的成果。这些辉煌的成果说明农学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是最基础的学科,其它一切学科均为农学服务,以农学为中心。农民精神之美体现在牛耕推广、珍爱粮食。“百姓煦牛而耕,曝背而耘”[5]描述了牛耕的推广、普及提高了生产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至今为百姓大众传唱。农民精神之美体现在农民世代聚族而居,相邻守望,追求安定,团结和睦,互助互爱,诚实守信。农民精神之美体现在“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工,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它决定着汉民族的生存方式,同时也塑造着汉民族文化。农民精神之美体现在“耕读传家”[13]。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农民精神源于稻作,以农为荣。丰收节通过挖掘农民精神之美,传承和弘扬农民精神,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2.2.2 古代丰收节体验

稻作文化是古代庆丰收活动的缘起。«管子·形势解»曰:“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14,15]说明神农时已有人工栽培的稻谷,在采摘经济的基础上发展了农耕经济。

在我国古代,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为秋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先民会在秋社日祭拜土地神,祈求丰收。到了唐宋时期,生产力不断发展,秋社日的原始宗教色彩逐渐淡去,演变为以祈求风调雨顺、农事顺利开展为目的、乡间邻里共同庆祝的群众集会和休闲娱乐的民俗节日。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东京八月秋社日,水稻丰收,要举办“献新”仪式。因为是丰收后的庆典,人们尽情享受秋收后丰衣足食的生活,节日场面隆重热闹,煮新米饭,用稻米做社糕、社酒、敬社神,女儿回娘家,以歌舞娱乐活动庆祝丰收。

尝新节是湘、黔、桂等省区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侗族的传统节日。尝新之举在将孔老夫子视为礼仪典范的周代就已经存在。«礼记·月令»说:“(孟秋之月)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15],这是当时国家的祀典,可见对尝新的重视。此后历代沿袭此举,朝廷慎重其事,民间则更具有人情味。可以说尝新节是农村的隆重节日,农家从田中摘取少量将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饭,杀鸡宰鸭,举行家宴,叫做尝新。这表现了农民敬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农民懂感恩,虚怀若谷的情怀,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古代秋社日和尝新节为庆祝丰收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可以择一处按古老的传统民俗布置秋社日和尝新节,让人们穿越时光,给予民众最直观的体验,感受稻作文化深厚的底蕴[16]。

2.2.3 稻作文化研学体验

稻作文化要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以稻作公园为研学实践场地,构建完整的稻作文化研学体系,开发以稻作为核心的研学课程,通过教学+参观+视频+体验的方式,配合教育部的课外劳动教育,让所有的学龄儿童及青少年都可以学习、了解水稻的种植过程、稻米的世界、袁隆平思想、杂交稻的选育、稻作对中国及世界的贡献。

在研学过程中,可以从神话里找神农教民稼穑、耕种五谷的场景,从“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诗句里找丰收场景,从“揠苗助长”的成语里找作物生长的场景,从“二十四节气”里找节气、物候与作物生长场景。还可以在春天体验插秧比赛,在夏天体验摸鱼比赛,在秋天体验扮禾比赛,在雨天或冬季体验耕读,知晓学习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学习甜酒酿制、米粉加工、包粽子、打年糕感受制作稻米美食的乐趣……。

3 稻米及农特产品销售表达

稻作文化的产业链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产后的销售十分重要,也是建立物质品牌和文化品牌的关键。建立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形成立体销售网络,实现实景与虚拟结合、现货与“期货”结合,形成销售品牌,带动物质品牌和文化品牌。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平台进行稻米及其它农特产品的展示与交流,让各地区名优特新农产品依靠品质进入市场。

3.1 线上销售

建立面向全国的线上销售渠道。一是建立淘宝销售网站。如隆平稻作公园的哲农大米淘宝网店销售多个稻米产品、菜籽油、稻米茶、坛子菜、干菜、米粉等湖南特产,同时为顾客奉上秋收随手拍,新米加工随手拍。二是建立微信公众号销售。三是稻米及农特产品融媒体直播带货。“中国农民丰收节”在秋分时节举办,从节气上看,此时硕果累累,最能体现丰收。而秋分既是秋收、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也是稻谷飘香、蟹肥菊黄、踏秋赏景的大好时节,更是直播带货的好时机。

3.2 线下销售

线下销售需打造高端销售平台。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举办“稻米博览会”,集结全国各地的名优稻米及农特产品展出,农民通过在博览会上展示、交易稻米、米制品及其他农产品庆祝丰收,不仅可以形成名优稻米及农特产品品牌,还可以增加销售,提高收益。

拓展并壮大乡村集市。现在乡村很多地方仍然保留了每月逢三或逢八的集贸市场,在乡村叫赶集或赶场,这是农民就近销售稻米和农产品的重要渠道。政府要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乡村集市健康发展,发挥乡村的集贸市场在繁荣乡村经济中的作用,让农民获得看得见的经济效益。

农民可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重要媒介,通过“稻米博览会”和乡村集市推动稻米及农特产品走入市场,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产、供、销三结合。

4 稻作文化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的表达发展机制

4.1 提高农民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感知度

“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展示丰富多样的农业科技成果、充盈丰厚的粮食和美食、趣味无穷的传统农耕文体活动、丰饶乐人的乡村文学及文创作品、与城市绝然不同的乡土风情,可以带给农民可喜的经济收入,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也给予了城乡居民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到各地乡村乐享田园生活、品鉴农家美食、体验农耕乐趣、感受民俗风情、品读乡土文化,实现“归园田居”的生活机会[17]。而城市居民到乡村寻根溯源催生了民俗风情、乡愁文化、休闲观光、采摘鉴赏等产业。农民及城市居民获得了快乐的节日体验,使“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最有特色、最聚人气、最富情怀、最具新时代气息农民节日。民众对“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感知则可转化为发展农业的动力。

4.2 传承与弘扬稻作文化,引导美丽乡村建设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立体农业”迅速发展,“碧水、蓝天”的美丽乡村成了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吃、住、玩、游的“吸铁石”。需坚持不懈地学习前人的智慧,传承与弘扬稻作文化,引导建设美丽乡村,留住农民生活的“根”,守住“乡愁”,经营“未来”,给所有人一个“望得见清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全国各地很多乡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打造美丽稻田生态景观的稻作村,建立稻田生态种养产业链,挖掘民族生态知识,开展与稻相关的体验式趣味活动,这些活动产生的系列消费促进当地催生形成餐饮业、运输业、娱乐业、演艺业、手工艺品加工业、康养业、民间文学等相关新业态,促进乡村农、文、旅融合集成运营、聚合转型或发展。

5 结语

稻作文化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的表达,主要体现在稻作文化象征表达、稻作文化物质表达、稻作文化精神表达三个方面。在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过程中,稻作文化象征表达是基础,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表达是内涵形式。提高稻作文化表达的程度,对应的参照是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过程机制为:农民感知→农民参与→农民跟跑→农民自觉,这个过程宣传展示了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展现“中国农民丰收节”参与主体农民的精神风貌,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享受中国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猜你喜欢
稻作稻米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香喷喷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水稻花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