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潼,王 健,吴英璀,周立敏,张洪海,2**
(1.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237)
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而非甲烷烃(Non-methane hydrocarbons,NMHCs)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分之一,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NMHCs是大气中重要的痕量活性气体,是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重要组成部分。NMHCs虽在大气中的含量很低,体积浓度范围在10-9以下甚至低于检测限[1],但却是全球碳循环中主要活性成分,对于臭氧(O3)的产生和消除以及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4]。
大气中NMHCs的来源主要有人为源和天然源,其中人为释放源主要有化石燃料的燃烧、涂料溶剂蒸发、交通运输等过程[5-6],自然源主要为陆生植物的释放[7-8]。由于地球70%以上的面积被海洋所覆盖,所以海洋对大气中NMHCs的贡献同样不能忽视。此前研究表明,大洋[9]、近岸海域[10]和湿地[11]等区域也是NMHCs重要的释放源。表层海水中NMHCs的含量对于海洋上方大气普遍是过饱和的[12-13],海-气交换释放是海洋上方大气中NMHCs的主要来源[14-15]。此外,海洋上方大气中的NMHCs浓度还受大气化学反应、海域大气的输送以及NMHCs在大气中的驻留时间的影响。研究表明,烯烃和C5-C6的烷烃由于化学性质较为活泼,在大气中的驻留时间小于一天(乙烯:0.50 d,1-丁烯:0.13 d,异丁烯:0.40 d,异戊二烯:0.21 d),而C2-C4的烷烃则存留之间较长(乙烷:17.0 d,丙烷:3.9 d,正丁烷:1.8 d,异丁烷:2.0 d)[14,16-17]。存留时间较长的NMHCs可以通过平流大气输送,进而影响开阔大洋上层大气的NMHCs分布。
随着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保护的愈发重视,目前国内对陆地上方大气中NMHCs的研究越来越多[18-19],但是近岸陆架海域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长江口海域作为东亚最大的河流入海口,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受人为活动和工业的影响较大,海水的理化性质复杂。因此本研究选取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对其上方大气中常见的8种NMHCs组分(乙烷、乙烯、丙烷、异丁烷、正丁烷、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浓度进行分析,探究各组分的来源,并对它们潜在的环境效应进行评价。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近海大气中NMHCs的来源和分布特点以及与大气的反应活性,对深入认识NMHCs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GC-7890气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配有MSD-5975型质谱检测仪(配EI源和四级杆质量分析器,美国Agilent公司);毛细管分离柱(Rt-AluminaBOND/KCl,30 m×0.32 mm×5 μm,美国RESTEK公司);8900D三级低温预浓缩仪(美国Nutech公司);2101DS采样罐清洗仪(美国Nutech公司);2202A动态稀释仪(美国Nutech公司);3.0 L惰性不锈钢苏码罐(美国Nutech公司);NMHCs标准气体(美国Linde Gas North America LLC公司);液氮、高纯N2和高纯He(青岛天源配气有限公司)。
于2019年3月5—11日分别搭载“浙渔科2号”和“润江1号”科考船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了26个大气样品,具体取样站位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2019年3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采样站位图Fig.1 Location of sampling st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the adjacent area in March,2019
样品采集前,需提前在陆地实验室用自动清洁仪将苏玛罐反复清洗3次,并将苏玛罐抽至真空状态(0.2 mm汞柱)。在现场样品采集中,为防止船自身的排气对样品的污染,采样需要在船即将到站停船时,于顶层甲板(距海平面约10 m)迎风采样,待返回陆地实验室尽快完成样品测定。
大气样品NMHCs浓度测定使用三级冷阱捕集系统与GC-MSD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首先,从苏玛罐中抽取200 mL大气样品,经过三级冷阱捕集系统,除水汽和CO2等杂质气体。通过冷阱单元1(First Trap:玻璃珠冷阱)利用液氮喷嘴使其冷却至-170 ℃,捕集所有NMHCs,去除O2和N2。然后调整气路,并将冷阱单元1被缓慢加热到30 ℃,用高纯He作为载气将冷阱单元1中的气体送入初始温度为-50 ℃的冷阱单元2(Second Trap:Tenax冷阱)中,达到去除水汽、CO2和N2的作用。随后将NMHCs在冷阱单元2加热到200 ℃,使冷阱单元2的吸附气体完全解析,送入-175 ℃的冷阱单元3(Third Trap:无任何填充冷阱)进行捕集处理。为获得良好的分离效率和峰形,冷阱单元3采用气浴加热的形式,瞬间升温至200 ℃,并用高纯He作为载气将NMHCs转移至GC-MSD进行测定。
臭氧生成潜势计算公式如下:
OFPi=Ci×MIRi。
(1)
式中:OFPi为物质i的臭氧生成潜势(μg·m-3);MIRi为物质i的最大臭氧增量反应活性(gO3·g-1VOCs),MIR从文献[21]中查得;Ci是物质i的摩尔浓度(mol·m-3)。
羟基自由基消耗速率计算公式如下:
(2)
NMHCs作为SOA的前体物质对于SOA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Derwent等人提出二次有机气溶胶潜势(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potential,SOAP)的概念,用以表示各种有机化合物在对于等质量甲苯的前提下对于SOA的生成的贡献,以此对NMHCs所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评价[23]。下为其计算公式:
PSOAPi=∑NMHCsi×SOAPi×FACtol./100。
(3)
式中:PSOAPi为SOA的生成潜势(μg·m-3);NMHCsi为NMHCs的观测浓度(μg·m-3);SOAPi为相对于甲苯=100时的SOA的生成潜势;FACtol.为甲苯的气溶胶常数,为5.4%[24]。
按照大气停留时间的差异,本文将选取的8种NMHCs划分为两类:(1)烷烃类:乙烷、丙烷、正丁烷和异丁烷;(2)烯烃类:乙烯、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讨论不同NMHCs的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征。
调查期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上方的大气中乙烷、丙烷、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0.43±0.18)(0.02~1.01)、(0.24±0.17)(0.07~0.79)、(0.14±0.12)(0.04~0.45)和(0.06±0.07)(0.01~0.32)ppbv,该结果与此前在西太平洋(乙烷:(1.109±0.359)ppbv;丙烷:(0.711±0.377)ppbv)[25]以及东印度洋(丙烷:0.24 ppbv;异丁烷:0.07 ppbv;正丁烷:0.19 ppbv)[26]的调查结果相当。调查海域大气中乙烷、丙烷、正丁烷和异丁烷的浓度分布特征相似(见图2),均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的趋势,且4种烷烃的最高值出现在相同站位(A1-3)。此外,在靠近陆地和岛屿站位上方大气出现了较高浓度的烷烃(站位C4:乙烷0.44 ppbv,丙烷:0.52 ppbv,异丁烷0.13 ppbv,正丁烷0.45 ppbv;站位C6:乙烷0.38 ppbv,丙烷0.58 ppbv,异丁烷0.13 ppbv,正丁烷0.45 ppbv),而B6站位距离陆地较近但其大气中烷烃浓度却相对较低,这可能与站位间大气气团的来源差异有关。
图2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气中乙烷、丙烷、正丁烷和异丁烷的浓度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ethane,propane,n-butane and iso-butane i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the adjacent area
乙烯、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10.0±4.70)(2.01~23.6)、(0.32±0.31)(0.05~1.40)、(0.15±0.28)(0.02~1.16)和(0.06±0.10)(0.01~0.35)ppbv,这与赵其然等人在黄渤海的大气调查结果相似(乙烯:7.5 ppbv、1-丁烯:0.12 ppbv、异丁烯:0.16 ppbv、异戊二烯:0.085 ppbv)[27],但乙烯浓度远高于西北太平洋、东印度洋(0.42 ppbv)[26]以及中国边缘海(0.644 ppbv)[28]大气中的乙烯浓度。此外,乙烯、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分布差异较大,1-丁烯与其它3种烯烃区别尤为明显,这可能与不同烯烃的大气反应活性及光化学寿命的差异有关。乙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在A1-3站位出现浓度最大值,而在近岸海域浓度却相对较低(如B6站位乙烯:2.01,异丁烯:0.03,异戊二烯:0.03 ppbv);不同于以上三种烯烃,1-丁烯的浓度最大值出现在A7-1站位,而此处乙烯(3.85 ppbv)、异丁烯(0.07 ppbv)和异戊二烯(0.03 ppbv)浓度较小。
图3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气中乙烯、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浓度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ethylene,1-butene,iso-butene and isoprene i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the adjacent area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长江口海域大气中不同NMHCs之间的浓度以及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此前研究表明,城市上空大气中NMHCs的浓度高于海洋上方大气区域,且大气中烷烃的浓度普遍高于烯烃[29]。对比本研究中的8种NMHCs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气中的调查结果,烷烃类NMHCs并无明显高于烯烃类NMHCs的情况,甚至部分烯烃类NMHCs平均浓度高于烷烃。海洋和陆地大气中NMHCs组成差异较为明显,除受到NMHCs大气反应活性及光化学寿命的影响外,大气中NMHCs的输入途径的不同可能也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
为了进一步研究8种不同NMHCs组分之间的潜在关系及其来源的差异,我们通过SPSS.16.0(SPSS Inc.,IBM,USA)软件对调查海域样品组分浓度数据进行了相关性拟合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显示丙烷和异丁烷(R2=0.940,n=25)、丙烷和正丁烷(R2=0.894,n=25)、正丁烷和异丁烷(R2=0.794,n=25)、异丁烯和异戊二烯(R2=0.972,n=25)的相关性极为显著,这表明丙烷、异丁烷和正丁烷以及异丁烯和异戊二烯具有相似的来源和去除过程。此外,通过分析大气气团的后向轨迹发现(见图4),在受陆源气团输入影响显著的A1-3和A7-1站位,以及在长江口内的C4和C6站位,丙烷、异丁烷和正丁烷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站位,因此陆源气团输入可能是近岸海域大气中烷烃的主要来源。
表1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中大气8种 C2-C5 NMHCs 组分的相关性分析Table 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ight C2-C5 NMHCs components i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the adjacent area
烷烃的光化学寿命普遍较长,有利于其大气运输过程;而烯烃的光化学寿命较短,不能在大气中长时间停留,因此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小[14,16-17]。长江口海域的高生产力可能导致了大气中乙烯浓度的升高。Riemer等关于NMHCs的生产速率研究表明,活性溶解有机物(DOM)的光化学降解是海水中乙烯的重要来源[30]。长江径流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水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极大地促进了海水中的浮游植物生长,海水中浮游植物以及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贡献了较高的DOM,为烯烃的光化学产生过程提供了充足的反应底物,因此相对较高的海-气释放量是导致近岸河口海域大气中乙烯浓度较高的重要原因。此前在北太平洋和佛罗里达海峡调查结果显示[31-33],海水中烯烃浓度均要大于烷烃,而且短链烯烃的亨利系数较小,其在海洋中的溶解度较低,更易通过海-气交换过程释放到大气中,对大气中的烯烃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所以海源释放对大气中烯烃的分布影响更为重要。
(http://www.arl.noaa.gov/ready.php)图4 基于NOAA HYSPLIT模型计算得到不同站位72 h的气团后向轨迹图Fig.4 72 h backward trajectories of air masses for different stations based on the NOAA HYSPLIT model
目前NMHCs的大气反应活性主要通过烯烃的OFP、OH消耗速率这两种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互补性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同时,为了更好的评价NMHCs的环境效应,我们同时估算了NMHCs对SOA生成的贡献。乙烷、乙烯、丙烷、正丁烷、异丁烷、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OFP值、OH消耗速率和PSOAP的平均值及范围如表2所示。
表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气中C2-C5 NMHCs的OFP和和PSOAP的平均值和范围Table 2 The average and range OFP, and PSOAP of C2-C5 NMHCs i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the adjacent area
计算结果显示,除乙烯和1-丁烯外,其余6种NMHCs在A1-3站位出现OFP浓度高值;而乙烯和1-丁烯的OFP高值分别出现在A5-10和A7-1站位,与大气中NMHCs浓度高值一致;同时,对比烯烃与烷烃的OFP和OH消耗速率,发现烯烃的OFP、OH消耗速率均大于烷烃,这表明在所调查海域,烯烃的大气反应活性更强,对臭氧生成的贡献更大,因而在大气传送过程中更容易被消耗。对于乙烯、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而言,乙烯的OFP、OH消耗速率远大于其他3种烯烃。尽管乙烯的MIR小于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但大气中烯烃的浓度远大于其他3种烯烃;同时结合乙烯的OH消耗速率,表明乙烯是本次调查结果中的关键活性组分,能有效促进臭氧的生成。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OFP、OH消耗速率均表现为1-丁烯>异丁烯>异戊二烯,此趋势不同于MIR(异丁烯>异戊二烯>1-丁烯),但与大气中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浓度平均值趋势一致,说明NMHCs的OFP受NMHCs大气浓度和MIR的共同影响。1-丁烯的消耗速率大于其他两种烯烃,这表明调查海域上层大气中1-丁烯的大气反应活性较强,对臭氧生成贡献大于异丁烯和异戊二烯。
(1)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气中烷烃类NMHCs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的趋势;由于海洋释放量及大气反应活性的差异,不同烯烃在大气中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
(2)受陆地气团输入影响,短链烷烃在长江口出现浓度高值。尽管烯烃的光化学寿命短于烷烃,但大气中烯烃的浓度高于烷烃,归因于海洋释放对海域上方大气中烯烃的补充。
(3)烯烃类NMHCs对于环境效应的贡献要明显大于烷烃类NMHCs,其中乙烯、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对于长江口海域环境效应贡献较大。烯烃类NMHCs的大气反应活性明显高于烷烃NMHCs,且其对臭氧及SOA的生成贡献大于烷烃类NMH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