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洪涛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贵州贵阳 550002
在肝胆外科当中,胆囊结石属于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且胆囊结石患者多会伴有胆总管结石[1]。根据相关研究统计:胆囊结石患者中大概有10%~15%的患者伴有胆总管结石,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来说,不但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2]。临床针对这一患者的治疗方法通常为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可以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随着近年来内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微创技术也有较大的改善,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当中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3]。该文以该院2017年6月—2019年8月收治的8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比分析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在该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抽取88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需要患者在知情条件下与该院签署相关协议书,并得到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方可执行。确定研究对象后,采用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4例。其中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2.56±4.78)岁;结石大小0.31~1.53 cm,平均大小(0.88±0.16)cm。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37~71岁,平均年龄(52.23±4.42)岁;结石大小0.35~1.56 cm,平均大小(0.86±0.17)cm。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纳入标准:经该院相关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不存在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沟通障碍者;依从性良好者;无腹部手术史、胆管手术史等既往史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胆囊疾病者;在接受该次研究之前参与其他研究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腹腔粘连等疾病者。
对照组应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具体操作步骤为:麻醉方式为全麻,患者麻醉之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在患者的右侧肋缘下方作一斜切口,或者在患者的右上腹经腹直肌作一纵切口,切口长度为7~20 cm;打开腹腔,观察并确定患者的胆管、胆囊以及结石等具体情况,并确定胆管、胆囊等部位的相对位置,将胆囊三角解剖并分离,游离胆囊管和动脉,切断并结扎胆囊动脉,在胆总管0.5 cm处切断并结扎胆囊管;将胆囊剥离,止血,将胆总管前壁充分暴露并切开,切口为1.5~2.0 cm,使用石钳将胆总管结石取出,反复冲洗、探查,确定无残余结石之后留置T管,逐层缝合切口。
研究组应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具体操作步骤为:麻醉方式为全麻,患者麻醉之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头部抬高20°,身体左倾20°,在患者的脐上缘部位做一切口,切口长度为10 mm左右;刺入气腹针,建立气腹,将腹内压维持在20 mmHg或以下,撤出气腹针,应用四孔法进行手术;利用布巾钳提拉腹壁,将腹腔镜经套管针缓慢置入,利用腹腔镜使用10 mm套管针插入剑突下2 cm偏右部位,使用5 mm套管针插入两个部位,一个为右腋前线下2 cm处,另一个为右锁骨中线肋下缘2 cm处,而后依次将抓钳与电凝钩置入,将胆囊管与胆囊动脉进行解剖并分离,探查胆总管与胆囊管等具体情况;将距离胆总管0.5 cm处的胆囊管用可吸收夹进行夹闭,切断胆囊管,将胆囊三角充分暴露,将第一段胆总管前壁进行切开,并置入纤维胆道镜,同时将0.9%的NaCl溶液注入,促使胆管处于扩张状态,避免视野受限;通过探查患者两侧肝管等确定结石情况,根据结石的情况采取针对性处理方法;保证结石均处理干净之后再次利用胆道镜进行检查,确定胆管下端通常之后即可切除胆囊,留置T管,缝合胆总管。
①治疗效果对比。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石无残留,血象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石有部分残留,血象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差异,存在大部分结石残留,甚至存在病情恶化情况;治疗效果=(显效例数+有效例数)/44×100.00%;②临床手术指征对比。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③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主要包括切口感染、胆道出血、胆漏、肠粘连。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研究组的各项临床手术指征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征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征对比(±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引流量(mL)住院时间(d)研究组(n=44)对照组(n=44)t值P值115.39±20.61 124.68±15.34 2.399 0.019 41.39±12.58 110.37±23.61 17.104<0.001 110.28±12.67 118.34±12.34 3.023 0.003 7.58±2.34 12.67±3.56 7.925<0.001
从术后并发症上看,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n(%)]
胆石症属于一种良性病变疾病,形成结石的原因较多,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当某些因素使人体内胆汁淤积、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改变,就会产生结石,其中环境、遗传、疾病以及饮食等因素均可能是胆结石的形成因素[4]。胆石症属于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胆石症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其中,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来说,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患者就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5]。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临床常应用手术治疗的方法,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开腹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切口较长,极容易引发切口感染,术中出血量也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会影响治疗效果。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上升,各种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腹腔镜的应用也越来越频繁,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腹腔镜也得到显著的改善。将腹腔镜应用于取石技术中已成为目前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6]。
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的优势在于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取石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风险低等,在该次研究当中,对比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对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7]。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杨正兵[8]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在杨正兵的研究当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96.2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39%(χ2=5.397,P=0.025)。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不但可以做到一次性清理患者体内结石,术后还能对残留的结石进行复检、取石,极大地提升取石的成功率[9]。
在该次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征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陈武等人[10]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在陈武等人的研究当中:A组(腹腔镜)的手术时间为(116.21±15.67)min,B组(开腹手术)为(132.18±12.67)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2,P<0.001);这是由于经腹腔镜行胆道探查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且术中视野较为开阔,便于主治医生行相关治疗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手术时间[11];A组的出血量为(53.67±11.29)mL,低于B组(106.41±15.29)mL(t=12.3857,P<0.05);其原因在于腹腔镜属于微创手术,手术切口小于开腹手术,因此出血量较小;A组 的 引 流 量 为(105.64±10.67)mL,B组 为(120.64±10.2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7,P<0.001);其原因在于患者经腹腔镜手术所受创伤较小,因此恢复较快;A组的住院时间为(7.26±1.67)d,B组为(13.67±2.59)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88,P<0.001);其原因在于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便于患者后期恢复[12]。
在该次研究当中,研究组患者发生1例切口感染,占比2.27%,未出现胆漏、肠粘连病例,对照组患者发生5例切口感染,占比11.36%,发生2例胆漏、肠粘连,各占比4.5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7%,对照组为27.27%,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陈铁炯等人[13]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在陈铁炯等人的研究当中:甲组(腹腔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67%,乙组(开腹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8,P=0.016)。腹腔镜手术的切口较小,且对患者机体脏器组织的牵拉作用较为轻微,因此能够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牵拉轻微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使患者能尽早下床活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4-15]。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应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当中的治疗效果明显要高于传统开腹手术,且前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手术指征明显短于后者,可以减少患者的复发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