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燕芳 林 祺 黄焕三 谢丽卿 赖发明 练伟平 陈学飞
1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放射科 364000;2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医院放射科; 3 福建省武平县医院放射科; 4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放射科
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已成为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最大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且其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隔离。虽早期核酸检测特异度高,但敏感度较低[1]。CT成像在早期鉴别诊断中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用于快速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例中识别COVID-19病例。胸部HRCT较常规厚层CT在观察病变的形态及内部特征与变化更准确,在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疗效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分析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及HRCT影像学资料,了解该病发展及转归,以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从而指导临床防治。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20年1—2月份在福建省龙岩市地区最终确诊的6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通过采集呼吸道标本经核酸检测表达阳性。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7~69岁,其中1例为7岁儿童,3例为30~40岁青壮年患者,2例为60~70岁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3例,体温为37.3~38.4℃、咳嗽3例、咳痰1例、咽痒咽痛4例、流涕、乏力及纳差1例。其中2例老年患者既往分别有高血压、糖尿病与帕金森病史,2例青壮年患者分别有乙肝与神经性皮炎病史。
1.2 仪器及方法 采用GE Discovery CT750 HD CT或GE 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肋膈角以下。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自动管电流(180~350mA),扫描层厚1.25mm,层间距0.75mm,矩阵512×512,图像重建均采用薄层肺窗重建进行肺内病变分析。扫描结束后以肺窗观察病变时选择窗位-600~-500HU,窗宽1 000~1 500HU;以纵隔窗观察病变时选择窗位40~400HU,窗宽350~400HU。
1.3 图像分析 所有患者的胸部HRCT图像均由两名放射科高年资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独立阅片,结合冠状面及矢状位重组CT图像进行分析,意见分歧时经协商讨论达成一致。分析征象包括病变数目、累及范围、分布、形态、密度、病变内部特点、有无胸膜增厚、胸腔积液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同时观察复查时的HRCT影像资料,分析病变的发展以及转归。
2.1 首次CT病变累及范围及分布情况 本组6个病例首次HRCT均有异常。其中1例为单发病灶,5例为多发病灶。1例累及单个肺叶,2例累及2个肺叶,2例累及4个肺叶,1例累及5个肺叶。其中累及7个上肺叶,3个中肺叶,8个下肺叶。6个病例均可见胸膜下病灶,3例合并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的病灶。
2.2 早期HRCT特征 6个病例全部病灶边界模糊或部分模糊。1例仅表现为索条影,其余5例均可见磨玻璃阴影,其中纯磨玻璃阴影4例(图1a),混杂磨玻璃阴影3例(图2a);实变2例(图3);球形病灶2例(图4a)。病变内主要征象有支气管充气征(2例,图3a)、血管增粗(2例)、晕征(2例)。仅1例可见胸膜增厚。本组病例均未见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
a b
a b c
图2 混杂磨玻璃密度影及其进展期表现
a.早期HRCT示右肺下叶片状混杂磨玻璃密度影,边界模糊b.3d复查CT示右肺下叶病变密度增高,实变范围扩大,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c.5d后复查CT示右肺下叶病灶内实变影吸收,小叶内间隔增厚形成“铺路石征”,内部血管增粗
a b
a b
2.3 进展期HRCT影像学变化 1例表现为索条影,未新增病灶;其余5例病变复查CT显示均进展,4例出现实变。1例双肺多发球形病灶进一步增大并密度增高,部分进展为斑片状实变灶,病灶内血管增粗(图4b)。4例磨玻璃病灶或实变灶病灶增多,范围进一步扩大并相互融合,局部密度增高(图1b、图2b),其中1例磨玻璃病变内出现小叶内间隔增厚,形成“铺路石征”(图2c)。进展过程中部分病灶内部出现索条影,且支气管充气征(图2b)及局部血管增粗(图2c)更常见。
2.4 恢复期HRCT影像学变化 1例儿童患者索条影仍无变化,余5例病灶逐渐吸收,密度减低,条索影增多,最终病灶均完全吸收,未见病灶残留。
3.1 概述 新型冠状病毒为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该病毒传染性强,潜伏期即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2]。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干咳、乏力、咽痛、鼻塞、流涕等,与文献报道相符[3]。本组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咳嗽、咽痛、流涕及乏力等症状。该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本组6例均治愈出院。
3.2 病理学基础及HRCT表现 新冠病毒对人体的损害主要聚焦在肺部,与肺泡上皮的ACE2受体结合引起肺部炎症[4]。尸检及病理解剖结果显示,病毒对肺部损害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性肺泡损伤及渗出性肺泡炎,导致不同程度的肺部实变[5]。早期主要表现为肺间质浸润,故早期HRCT主要表现为各种形态的磨玻璃密度影及其他间质性改变。本组5个病例早期HRCT上主要表现为双肺外周带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及磨玻璃密度结节影,磨玻璃病变贯穿整个疾病过程,与文献[6]报道相符。进展期肺组织出现实变,肺泡水肿、出血及透明膜形成,并局灶性机化,在HRCT上表现为肺内病变密度增加,肺内出现实变,部分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病变内小叶间隔增厚,形成“铺路石征”,部分出现纤维条索影。本组病例进展期4例出现实变,与病理相符。
3.3 HRCT动态变化 HRCT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观察肺内病变的动态变化。文献报道COVID-19早期主要表现为双肺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密度影,部分病变内出现小片状实变,主要位于外周带胸膜下,病变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及血管增粗表现。本组病例中5例主要表现为双肺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斑片状病灶为主,另有2例有磨玻璃结节灶。进展期主要表现为早期磨玻璃病变相互融合,范围扩大,局部密度增高出现实变,病变内部支气管充气征、血管增粗、小叶内间隔增厚等征象[7]。本组6个病例中,有5例符合该阶段的影像学表现,在复查后HRCT上均可见病变范围进一步扩大,实变灶增多,支气管充气征及血管增粗更易见。其中1例病变内出现小叶内间隔增厚形成“铺路石”改变。恢复期主要表现为病变密度减低、吸收,部分病变残留索条影。本组病例5例病灶完全吸收。各期均未见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与文献[8]报道一致。
3.4 HRCT的诊断价值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COVID-19最终诊断的金标准。但核酸检测在发病前期可出现假阴性,部分文献报道胸部CT对COVID-19的检测早于核酸[9],因此对COVID-19的检测早期,因此CT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HRCT能够观察次级肺小叶单位内的细微结构,有助于观察病变内部的细微变化,是诊断、监测及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变化的重要检查手段。
3.5 鉴别诊断 COVID-19需要与流行性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等进行鉴别。(1)流行性病毒性肺炎与COVID-19临床及影像表现多有重叠,流行病毒性肺炎病变主要以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为主,并较易引起支气管壁的增厚,并较易出现胸腔积液[10-11]。鉴别困难时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并进行核酸检测进行鉴别。(2)细菌性肺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主要以沿支气管分布的肺实变影为主,内部支气管空气征更明显。
综上所述,COVID-19在胸部HRCT上最常见的表现为双肺胸膜下磨玻璃密度阴影、或部分实变影,内部可见血管增粗、支气管充气征、小叶内间隔增厚和铺路石征,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进展期主要表现为病变密度增高,融合扩大,实变病灶增多。胸部HRCT在COVID-19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动态随访有助于病情监测及治疗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