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背景下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的 困境与途径

2021-10-11 01:15肖海彬余奂吴海琴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6期
关键词:动机身体素养

肖海彬 余奂 吴海琴

(1.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江西上饶 334001;2.茅家岭中心小学 江西上饶 334000)

当今人们越来越脱离“身体力行”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在世卫组织2009年的报告中全球领先的死亡风险因素中缺乏身体活动(5.5%)位列第四[1],由缺乏身体活动带来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共识。越来越多的现代年轻人身体素养低下,这一趋势带来的后果是一系列心脏代谢、肌肉骨骼、社会心理高危风险和疾病,这些问题很难解决,而且管理成本高昂。身体素养关系到人们的终生健康和福祉,这一公共卫生危机具有深远的生物医学、经济和社会影响[2]。为了应对这样的危机,西方学者Whitehead提出了“Physical Literacy”(身体素养)的理念[3],国内亦有“体育素养”的译法[4]。这一理念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身体素养测评体系并应用于青少年身体素养的评估。我国于2019年8月颁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要持续提高全民族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素养要显著提升,要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5]。

身体素养是指珍惜并承担参与终身体育活动的责任所需的动力、信心、身体能力以及对体育知识和价值的理解[6]。

1 身体素养的概述

1.1 身体素养内部属性关系

身体素养被认为是利用人类身体活动的潜力,通过锻炼身体活动潜力来增强对自身身体的了解和外部世界的互动。当人们对身体活动潜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一个人就会在自我控制中成长,变得善于与世界互动。它包括身体能力、身体体验、身体认知、身体行为4个要素[7]。身体素养的核心是动机、身体能力、自信、与环境的有效互动,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这种相互关系如下图1所示[8]。

图1 身体素养内部属性关系

动机(A)可鼓励参与,而参与可增强自信和身体能力(B),自信和身体能力的发展可反过来维持或增加动机。

自信和身体能力的发展(B)可促进与广泛环境的顺畅互动(C)及与环境的有效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挑战,可反过来提升自信和身体能力。

成功地与各种环境建立有效的关系(C)可以增加动机(A),增强的动机反过来可以鼓励探索和促进与环境的有效互动。

其他3个特征(D、E、F)随着动机、自信、身体能力和流畅的互动的增长而发展。(D、E、F)的发展则继续促进A、B和C的发展,身体素养水平越高的人参与和享受体育活动的能力越强,与剧烈运动相关的损伤和与运动无关的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也越低,形成了提高生活质量的良性循环[9]。如果缺乏动机(A)将影响参与,不利于信心和身体能力(B)的发展,不利于身体与周边环境的互动(C),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2 身体素养与“体盲”

早在1933年美国学者Laporte就曾说“身体上的文盲应该和所谓的精神上的文盲一样令人憎恶”[10],在国外与“Physical Literacy”相对的应的词为“Physical Illiteracy”[11],“Illiteracy”意为文盲、无知。国内对“Physical Illiteracy”的论述很少,有学者称为“体盲”[12]。该文为了阐述和阅读的便利性把不具有身体素养的人称为“体盲”即“Physical Illiteracy”。

Whitehead[8]认为“体盲”将避免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参加任何身体活动。这可能包括连短距离的路都不走、避免打扫房屋和园艺等任务,更喜欢快速做饭的方法(如点外买等),总是使用遥控器打开电器。个人不会被激励去参加有组织的身体活动,因此他们的身体能力不会得到任何改善或发展。他们对自己在体力活动领域的能力没有信心,从这种参与中得不到有意义的反馈。个人在这方面的潜力会有非常低的自尊水平,会避免所有不必要的体育活动,以防止失败。如果一个人从不重视体育活动的动力、信心和身体能力,他们就可能成为体育文盲(Physical Illiteracy)[13]。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具备身体素养的人则是“体盲”。

身体素养可以理解为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获得利于全人生存发展的运动要素的综合,包括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14]。它是一种身体自我与身体环境之间的动态交流,不断地融合对身体挑战的感知阅读和适当的反应。Whitehead描述了一个有身体素养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8]。

(1)可以被描述为一种性格,其特征是利用天生的运动潜能,对生活质量作出重大贡献的动机。

(2)面对各种各样的身体挑战时都能保持镇定、最优化和自信。

(3)敏锐地“阅读”身体环境的方方面面,预测运动需求或可能性,并以智慧和想象力做出适当反应。

(4)具有良好的具身性认知能力,加上与环境的明确互动,将产生积极的自尊和自信。

(5)具有敏锐的具身性认知能力,自我表达流畅,通过非语言沟通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具有敏锐的感知和察觉能力。

(6)身体素养良好的人将有能力确定和阐明影响其自身运动表现有效性的素质,能够理解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原则。

因此,“体盲”的特征主要是指在生命历程中避免任何超过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身体活动,缺乏参与体育的动机、自信不足、对体育知识和价值的理解不够,不能准确“阅读”和理解身体环境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人。

2 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的困境

导致身体素养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原因,也有体育观念、体育意识等个人主观因素。

2.1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现代科技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开发,机器人能够完成更多复杂的工作,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生活方式的变化让人类需要亲力亲为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少,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一日三餐,“宅男”“宅女”越来越多,网络社交软件甚至在深刻变革着人类的交流与沟通方式。人们不需要灵活敏捷的身体就能满足生产生活所需,所以人们变得越来越不想动或者不需“亲力亲为”,人的身体被现代生活方式这个枷锁牢牢困住。

自从人类踏上工业革命的列车,人类生活越来越依靠大脑的智慧,既然社会劳动中脑力劳动的比例越来越大,如何才能解决理性压倒感性、心灵压倒肉体的问题?体育的价值就在于使饱受文明重压肢体不能伸展的脑力劳动者重拾日渐衰落的肉体的力量[15]。身体素养的提出就在于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身体力行”,使参与身体活动成为人生旅程的一种常态,也就是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2.2 体育教育目标的错位

尽管学校体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会充分考虑三维教学目标,但这往往停留在教案上,学生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体育知识和体育的价值。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偏重对学生身体能力和身体形态方面的评估,对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是否强烈、信心是否充足没有统一的量化评价指标。在这种体系下导致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在过去和现在都有一种微妙的趋势,那就是将运动技术表现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焦点[16]。

2.3 家庭体育观念不强

家庭体育观念和态度对体育参与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差异主要源自于家庭,学校体育资源的培养作用相对较弱,父母对子女身体活动的陪伴、支持和引导作用越强,子女身体活动达到标准的可能性则会越大[17]。还有研究表明,在体育锻炼活动家庭支持环境中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优于不支持环境中学生的各项指标,体育锻炼活动家庭支持性环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促进作用[18]。因此,“家长榜样”“家长认识”[19]在家庭体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不仅仅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家庭体育观念对所有家庭成员都会有影响,但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特别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父母很少会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家庭活动中也少有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可能会给家庭成员带来参与体育的动机不强、信心不足的影响。

3 提升身体素养的途径

身体素养作为人类的一种能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年龄多大,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身体素养既不是一项发现,也不是一项创新,它是一个隐喻,赋予了人类与生俱来的与身体环境进行具体沟通的能力[20]。就好比人们能认识、拼写、阅读汉字,但每个人运用汉字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人能够用汉字写出文辞优美的文章,而有人只能发挥汉字最基本的功能。“身体素养”这个提法就是打破传统体育偏向精英化的趋向,让身体素养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3.1 把培养身体素养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

美国阿斯彭研究所2015年发布的一份关于身体素养的全球报告指出,“英格兰、加拿大和威尔士建立了最完善的身体素养计划,主要通过体育和教育(机构)系统开展身体素养项目”[21]。美国的国家体育教育标准的最新版本已经把发展有身体素养的个人作为其基本目标[22]。我国在2016年明确提出了要将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作为我国未来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则明确指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身体素养”一词描述的是为了在一生中保持适当水平的身体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身体素养包含的远不止学校的体育教育或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还提供了更广泛的体育活动概念。Roetert和Jefferies在研究了身体素养的定义后得出结论,体育锻炼能培养孩子的身体能力,这样所有的孩子都能高效、安全地运动,并能理解他们在做什么,其结果即身体素养,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23]。所以,体育教育是提升身体素养的手段之一,换句话说体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个人身体素养。从“受过体育教育”的人转变为“具有身体素养”的人。

3.2 把身体素养当成生命之旅的必备要素

“素养”指一个人的修养,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素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当前,关于体育的术语偏重于把“身体”作为物的属性来描述,有种刻板印象认为身材高大的人体育肯定不差,娇小瘦弱的人体育不好。另外,当描述一个人的体育成就时常用“篮球打得好”“足球踢得好”等表述,它追求一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让人觉得体育的目的是追求运动成绩,而且对某些年龄(儿童)或阶段的人来说是超出自身能力的。与这些描述相反,身体素养被描述为一种所有人都能发展的能力,适用于每个人,不受年龄或身体能力的限制。正如孔子所言的“修身”,对“素养”的追求应该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身体素养的发展是一种动态和持续的过程,参与体育活动不仅仅是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运动成绩的提高,更是通过提高身体素养从容应对身体环境挑战的能力。

身体素养是一笔终生的财富,可以丰富各个年龄段的生活。“素养”是必须培养和保持的,否则它就有可能消失。所以,把身体素养视为一次旅程而不是终点是最恰当的。

3.3 把身体素养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

身体素养可以被描述为一种性格特征,其动机是利用天生的运动潜力,对生活质量做出重大贡献。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身体素养从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Literacy”的意思是“读写能力”,作者的本意是用来描述“读写”身体周围的环境,而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如“走、跑、跳、平衡、协调”等则是“词汇”,“词汇”越丰富,“阅读”环境的能力以及根据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就越高。比如,“跑”最简单是在平整的地面上跑,如果增加难度在崎岖的山路上跑,或者在崎岖的山路上负重跑,就需要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通过平衡、协调等来调整身体活动的状态。这种对环境的“阅读”和“理解”以及做出的适当反应就是身体素养的表现,这种能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人们能对各种场景应付自如。

总之,有身体素养的人具有积极的态度,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有信心,轻松地完成日常任务,参加体育活动,这是一个积极和有益的体验。

4 结语

如今,体质下降、肥胖、近视等因身体活动减少而产生的问题频频出现,从历史发展来看,身体素养的问题从未有今天之紧迫。“身体素养”的提出也就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身体危机,减少“体盲”的有效措施是提升身体素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努力。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个人对体育价值的理解,只有个人转变思想认识到身体素养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去行动,做一个有身体素养的人,并把它融入到生命的旅程中。在体育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应提升全民族身体素养,特别是青少年身体素养,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

猜你喜欢
动机身体素养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动机比能力重要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