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健聪
今本《老子》第四十六章有如下文句: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传世诸本文字大抵如此,唯王弼本脱去首句,傅奕、范应元本末句“大”作“憯”,吴澄本后二句次序相倒①参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48页。末句之“大”或本又作“甚”,应属后出。。首句“可欲”一语,旧注或不做具体释读,或以常用义说之,如宋代苏辙解首句为“以其可欲者示人,固有罪矣”②苏辙:《道德真经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7页。,范应元认为“可欲”“谓凡可贪之事物也”③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2页。。然于上下文义,扞格难通,高亨即云:“‘罪莫大于可欲’,义不可通,因罪属于人,而可欲属于物,若云人之罪莫大于可欲之物,直不成辞。”④高亨:《老子正诂》,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2页。今人则释“可欲”为“任情纵欲”⑤张松如:《老子说解》,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299页。“放纵贪欲”⑥徐志钧:《老子帛书校注》,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34页。“极力满足其欲望”⑦辛战军:《老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5页。,似亦未为允洽。《韩诗外传》卷9引“可欲”作“多欲”,孙诒让认为“义较长”⑧孙诒让:《札迻》,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8页。,故学者或疑“可欲”有误⑨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67页。,但误出何因,未有确说。
是章亦见于郭店楚简《老子》甲种(简5—6),有关文句为:
辠莫重乎甚欲,咎莫僉乎谷(欲)得,化(祸)莫大乎不知足。
与“可欲”对应的是“甚欲”,“甚”古书有“大”“多”“过分”等训,论者多认为“甚”“多”义近⑩参彭裕商、吴毅强:《郭店楚简老子集释》,成都:巴蜀书社,2011年,第76—79页。引诸家之说。,自可信从。今本《老子》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郭店楚简《老子》甲种作“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简36),“甚”“大”“多”“厚”相对为文,正是义近之证。回头看旧注,范应元云:“可贪则多爱,爱则求于外而有过,爱之不已则不知足,故过积而为祸。”①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第82页。所谓“多爱”,其实就相当于“多欲”。《韩非子·解老》引《老子》虽亦作“可欲”,然解句云:“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②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5页。所谓“有欲甚”,与“甚欲”更为对应。然则《韩非子》引作“可欲”,不排除是后人据传世诸本《老子》所改。由此看来,“甚欲”可能就是《老子》的本来面貌,“多欲”则是义近换用。“甚欲”“多欲”既是近义异文,“可欲”就更显特异了。
然而“可欲”不仅见于传世诸本,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19 行)、乙本(9 行上)③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壹]》,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95、142页。及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简25—26)皆同④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0页。,颇有来历。故郭店楚简公布后,论者另尝试以义近解释“可”与“甚”“多”的异文关系。比如,赵建伟认为“可”读为“多夥”之“夥”,训为“多”,故与“甚”同义⑤赵建伟:《郭店竹简〈老子〉校释》,《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85页。;颜世铉认为“从‘可’声之字往往有‘大’之意”,将“可”训为“盛多”“盛大”,以与“甚”“多”应合⑥颜世铉:《郭店楚简散论(一)》,《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页。;廖名春认为“‘可’之本义为认可,许可……与训称赞、重视的‘多’、训乐、沉溺的‘甚’义近,故能与‘甚’、‘多’互用”⑦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1页。。诸说于故训不为全无根据,但递相转训,始终缺乏比较直接的出土或传世文献用例证据,尤其是未能解释为何会出现生僻音义(训为“多”的“可”)替代常用音义(“甚”或“多”)这样的文本转换。“可”“多”异文早已存在,前贤却罕有以义近将二者牵合,恐怕并非偶然。
其实,本章“可欲”之“可”极有可能是“甚”的传抄转写之讹。
上博一《孔子诗论》简24
郭店《老子》甲种简36
包山简158
这类“甚”字最早见于包山楚简,但一直到郭店楚墓竹简公布之后,研究者才依靠辞例比勘将字准确释出,原因是这一形体构形奇特,与人们通常所熟悉的“甚”字写法相去甚远,“若不是辞例的比勘,此字将很难释出”⑧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考释》,《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9页。。这类“甚”字应属典型的楚文字,从构形看,应该是前述从“口”的“甚”字偏旁移位所致,即“口”旁和“八”旁上下对调了位置,又于“匚”旁之上增饰笔。此饰笔或可省,如上列第四例(郭店《老子》甲种简36)。这类“甚”字下半形同于“叵”,与“可”形体正反相对,就有了与“可”讹混的可能。
早期古文字较多地存在同一字形正书、反书无别的现象,这种现象战国时代虽已大为减少,但仍未为绝迹,其中“甚”“可”二字,楚简就有其例。“可”郭店《老子》甲种一般作(简29),偶或反写作(简21),后者与同篇“甚”作(简36)者下部几近同形①“可”字反写还较多见于战国古玺,如成语玺“可以正下”之“可”,《古玺汇编》4854—4858 等皆反写,与4852、4853、4862作正写者可对比。“奇”字也有类似情况,如货币文字“奇氏”之“奇”,《货系》1723作反写,而1724—1729等则作通常的正写。。“甚”上博简《用曰》篇作(简19),同简又或反写作,后者下部与同简“可”作亦同形。(甚)与(可)、(甚)与(可),差别仅在字形上部“八”旁的有无。《汗简》《古文四声韵》引“耽”字古文作,二形实皆为“媅”字讹体,其右旁即(甚)讹脱“口”形所致,以此推之,(甚)(甚)自亦有省去“八”旁而成为(可)、(可)的可能②魏宜辉已举过《用曰》“甚”字之例,认为今本《老子》的“可”“很可能就是来自于这种写法的‘甚’”。见魏宜辉:《楚系简帛文字形体讹变分析》,2003年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14页。。
我们知道,秦时统一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又兼“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六国文字几近失传,大量典籍如《老子》者一度中断流传。及至汉初,当时人搜集整理古文典籍,自然要经过一道将战国文字转写成当时通行的隶书的过程。如“辠”本是战国以前用字,“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以罪为辠字”,故秦汉出土文献,字多作“罪”,《老子》此章郭店简甲种之“辠”,马王堆帛书及北大汉简本皆作“罪”,正是文字转写的结果。《老子》大体可归属南方楚文化背景的典籍,汉初人所见的古本《老子》,很可能便是楚文字的写本,当时人对形体与篆隶差异甚大的楚文字字形,辨读转写难免有误。事实上,直到郭店楚简初刊布时,仍有学者把前引郭店《老子》甲种简5的(甚)误释为“苛”,古今同理,不难想见,汉代学者在整理转写古文《老子》的时候,大概也会因审核疏漏而偶将原本应转写为“甚”的字误认为“可”,从而造成汉以后《老子》诸本的讹误。从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便已作“可欲”来看,“甚欲”传抄讹误成“可欲”大概在汉初即发生①王挺斌检出《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认为句中之“可”亦训“甚”,故疑“可”是记写甚义的楚方言词。见王挺斌:《战国秦汉简帛古书训释研究》,2018年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87—88页。然目前无法证明表甚义的“可”的词义及用法来源,而文献中成系列的讹写则是完全有可能的,典型之例如“埶”与“执”之讹,参裘锡圭:《再谈古文献以“埶”表“设”》,《先秦两汉古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又收入《裘锡圭学术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郭店《老子》甲种简5
与郭店楚简本相比,今本《老子》“罪莫大于可欲”以下三句,无论句序还是用词都有较大差异。郭店简《老子》甲种“不知足”句处在“欲得”句之后,语序与传世大多数版本有异,唯与吴澄本相同。正如学者所指出的,“按照古人行文习惯”,“不知足”句“本应列在最后,其用词与下一句紧相衔接”,郭店简句序应是反映《老子》原貌的②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第15,15,199页。。郭店简三句的谓词分别作“重”“僉”“大”,其中“僉”,对应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作“”(19行)③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第15,15,199页。、北大藏汉简《老子》作“”(简25—26)④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第40页。、傅奕本作“憯”,“憯”“”“”所记显然同词。学者又已指出,“憯”与“僉”义近,皆是“过”“甚”一类意思⑤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第15,15,199页。。传世较晚出之或本又作“甚”⑥参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48页。,则应是“甚欲”讹作“可欲”之后才会出现。可见,“重”被改作“大”,“僉”则先被改作“憯//”,后又作“甚”、作“大”,最终使三句的谓词整齐划一。又“欲得”,《韩非子·解老》引作“欲利”,旧多以为误,然马王堆帛书乙本亦作“欲利”(9 行下)⑦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壹]》,第143页;《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第199—200页。,司马迁《报任安书》“故祸莫憯于欲利”亦同⑧参见陈奇猷:《韩非子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65页。引于省吾说。,可知其源有自。“欲利”与“欲得”义近。
明确此三句的本来次序和异文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确定“甚欲”的语义。宋人吴澄谓“罪,愆恶。咎、祸皆灾殃,而祸重于咎”,又谓“兵端之起,其罪由于知土地之为可欲,知其可欲,务求得之,则贪夺矣。此灾殃之始也。得之不知厌足,得陇望蜀,则战争无已时。此灾殃之极也”⑨吴澄:《道德真经吴澄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7页。,已明确指出三者句意应是递进关系。刘笑敢认为“罪”“咎”“祸”是从内心之“罪”到外在之“祸”的顺序,“‘甚欲’纯粹是内心的欲望,‘欲得’则是欲望见之于外物之‘得’,而不知足则是‘得’而后仍想再‘得’的结果”⑩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上卷,第467页。。所论颇有理致。“甚欲”“多欲”与“寡欲”(第十九章)、“无欲”(第三、三十四、三十七章)相对,是指过分的欲望;“欲得”“欲利”指欲望必求其得到满足,较之单纯欲望更进一层,“欲而必得,其心愈炽,故咎莫重焉”⑪陆希声:《道德真经传》,转引自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49页。。“不知足”则是欲望既得后仍有得陇望蜀意,变本加厉。由此可见,若以“可欲”为据,以为“罪”在“放纵欲望”或“满足欲望”,则与上下文义有隔,并不可取。
综上所述,今本《老子》第四十六章“可欲”原当作“甚欲”;《韩诗外传》所引作“多欲”,为“甚欲”义近换用;今本之“可欲”,“可”为“甚”传抄转写之讹。
附记:本文曾提交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先秦两汉讹字学术研讨会(2018年7月14—15日)讨论,会上蒙胡敕瑞、魏宜辉、王挺斌等先生指正并以大作见示,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