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环境下护理学研究生学习方式调查研究

2021-10-10 07:49:50沈珵王霞
护士进修杂志 2021年19期
关键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

沈珵 王霞

(徐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科学技术的变革和知识传播方式的转变,使混合式教学成为现当代教学模式的新常态[1]。很多大学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过度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一变化对教师和学生都构成了挑战,值得广泛关注[2]。深度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主动参与、深度投入和高阶思维的学习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变革真实而有效发生的重要方式[3]。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护理事业的发展[4]。因此,混合教学环境下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于2020年6-9月对全国11所医学院校的411名护理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的现状,探寻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方法改革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抽取华东(6所)、华北(1所)、华南(1所)、华中(1所)、东北(2所)地区共11所医学院校的护理学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在读的全国统招护理学硕士研究生。(2)自愿参与本调查。排除标准: (1)语言交流障碍者。(2)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问卷 查阅大量文献后自行编制一般资料问卷,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性别、年级、年龄;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月收入和父母亲教育方式;学习习惯因素:对专业的喜爱度、每日的自学学习时长、考试季每日自学学习时长、备考时间规划;学习成果因素:英语水平、专利持有情况、学业等级。

1.2.2双因素学习过程问卷(Two-factor study process questionnaire,R-SPQ-2F) 该问卷是Biggs于2001年编制,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方式。问卷包括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两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又分别由“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组成。学习动机表示学生为什么学习,学习策略表示学生如何学习。量表共20个条目,每个分量表10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5分,分数越高,代表被试学生主要采取的学习方式。分量表得分按1~13分为低水平;14~26分为中等水平;27~40分为高水平[5]。深层学习和表层学习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 0.800和0.725[6]。经其他学者验证,量表总系数为0.868,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的系数均为0.836和0.895[7]。

1.2.3资料收集方法 于2020年6月,采用问卷星对全国11所护理院校符合纳入标准的护理研究生发放问卷。在发放问卷的各院校设立负责人,调查前对其进行培训指导。

1.2.4质量控制 对问卷进行必答项目的设计,不可跳题、漏题,保证问卷填写的质量。回收问卷432份,对回收问卷进行质量审查,剔除规律性或机械性作答问卷,剔除无效问卷21份,有效问卷411份,有效回收率为95.1%。

2 结果

2.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2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式得分情况 见表2。

表2 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式得分情况 分

2.3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度学习得分比较 不同性别、专业喜爱度、家庭月收入、备考时间规划、专利持有情况的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深度学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父母亲教育方式、学业等级、英语水平和自学时长的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深度学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度学习得分比较 分

3 讨论

3.1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度学习方式占主导 深度学习是推动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抓手[8]。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混合教学环境下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采用深度学习方式,且处于中高水平。而一项对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在线学习环境下深度学习的研究[9]指出,护士深度学习处于中等水平。高子砚等[10]对江苏省10所高职院校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的1 132名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深度学习抱有一定的期待但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存在畏难情绪。造成这些结果的差异可能与专业、学历层次有关,也可能与教学环境有关。混合教学环境借助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广度,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意愿,推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得学生对学习有了更强劲的动力[11]。深度学习是对知识的动态建构过程,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模式的养成和深层认知能力的形成。教师要用恰当的方法去引发、促进、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12]。

3.2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深度学习水平存在差异。

3.2.1性别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生比女生有着更高的深度学习水平,这与Oliveira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男生更倾向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女生更倾向于固象思维有关;男生往往在综合分析、思维方面给自己打分偏高,而女生在语言技能方面自评偏高。而Prachita等[14]对传统教学环境下物理专业学生的研究中,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采用深度学习方法。目前的研究均支持不同性别学生在深度学习水平上存在差异,提示在混合教学模式下,构建小组学习、同伴学习和学习共同体时,考虑性别因素对学习过程和学习产出的影响。

3.2.2专业喜爱度 本研究中,喜爱自己专业的学生比不喜爱自己专业的学生有更高的深度学习动机和策略。对专业的喜爱度有时也被称为职业认同感[15]。研究[16]表明,职业认同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业参与度,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17]。学生越喜爱自身的专业,就越渴望学习,他们迫切需要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更好地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64%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这种现象在专科生[18]、本科生[19]和研究生[20]中都有发生。大学时期是职业认同发展的黄金阶段[21],职业认同能显著提高其职业心理和职业认同,减少职业倦怠和离职率[22]。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创新性地将情景教学融入线下教学,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场景模拟,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融合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使知识、技能、态度目标有机融合,培养职业素养,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23]。

3.2.3家庭月收入 家庭收入作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核心因素之一,对学生认知、学业和社会功能的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具有更高的深度学习动机和策略。良好的家庭经济基础会影响家庭的教育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24];而经济困难的家庭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负担,增加学业负担[25]。学校应重视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培养其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育人机制。

3.2.4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对时间的使用和管理,被认为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技能。数据显示,备考时间越长,对时间管理越充分的学生,其深度学习水平越高。时间管理是深度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26],拥有良好时间管理的学生更喜欢在获取知识的进程中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制定学习计划来掌控学习全过程[27],并且时间管理还可预测学生的学业水平[28]。Macan等[29]的研究表明,虽然时间管理不是学习成绩的直接先决条件,但它可以帮助个人获得一种学术控制感。学生的时间管理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混合教学环境下丰富的在线学习方式,如碎片化学习、移动式学习、共享式学习等学习方式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影响[30]。时间管理能力较差的同学可能会因为这种独立性的学习过程缺乏从整体上把握学习活动的规律与过程的能力[31]。教师可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培养其良好的时间管理技能,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将对学生大有裨益。

3.2.5专利拥有情况 专利成果的输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检索能力、理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文献写作能力和与之相关的宽口径的知识储备[32]。本研究结果显示:拥有专利的学生比未拥有专利的学生深度学习水平要高。这可能与学生具有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具备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关[33]。提示教育者鼓励学生参与专利的研发和转化可能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现如今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提质创新时代,这也是教育者的共同目标[34]。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学生工作的需求,网络环境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混合教学环境下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深度学习为主。深度学习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解构重构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创新能力[35]。混合教学环境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师生联系[36]。护理教育工作者要建构新的教学样态和教学模式,创设“学习共同体”混合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与迁移。

猜你喜欢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护理学杂志》稿约
护理学杂志(2021年1期)2021-02-04 09:53:48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22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