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魔戒》系列小說是西方魔幻主义文学的史诗级代表作,小说中虚构的“中土世界”看似虚幻,实则也是基于现代人类社会的百态所搭建和构造的。小说中呈现了不同地理风貌、不同生物、不同文化与语言,故事围绕着一只有主宰世界力量的暗黑指环展开。本文重点从小说系列里的人物描写和部分环境描写来分析人性的复杂性,以甘道夫和咕噜两个角色为例。这两个人物都是从魔戒系列开篇《霍比特人》就出现的,并且两个人物的行为和活动轨迹贯穿整部小说系列,分析从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刻画着手,从宏观处体现人性的复杂。
关键词:魔幻主义 环境描写 人物分析
《魔戒》小说系列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英伦三岛的文学圈在近现代史上诞生的魔幻史诗级作品不少。跟中国的四大名著不同,《三国演义》讲朝代的更迭更基于历史史实,《西游记》有一些魔幻色彩,但是也离不开玄奘西去印度的历史事实,《红楼梦》离开外部社会,更注重讨论一个古代大家族内部的盛世兴衰。《魔戒》系列在一个几乎毫无史实根据的世界中虚构了一个“中土世界”,这个世界除了人类,还有精灵、魔王、妖兽和半兽人等虚构的生物。作者托尔金的笔下把这个魔幻世界定义为“架空世界”(secondary world),这个世界是与现实完全不同的魔幻世界,这个世界有自己独特的地理风貌,奇特的种族生物,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外形、文化和语言。表面是架空世界,其实从这个世界中我们能看到现实世界的影子。本文重点分析小说中用人物细节描写来映射人类这个现实社会的种种生存形态。
小说开篇出现了刻着铭文的指环,这个魔戒是贯穿整部小说的楔子,人人见之都面面相觑,指环代表权力与至高无上的荣耀,人人都想得到的背后却映射出了人性的贪婪与不知足。想必小说中的人物和读者都明白,魔戒可以使人长生不死,主宰世界,但本质却是邪恶,使用魔戒,人就会变成它的奴隶,不再是自己,每一个接触魔戒的人都受到它的诱惑。正因为有了欲望的驱使与诱惑,不同的人目睹魔戒后的不同反应和应激行为才映射出不同的人性善恶。曾是魔戒拥有者的斯密格,任凭魔戒侵占和腐蚀自己的心灵,最后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其与弗雷多带着魔戒翻越崇山峻岭,克服重重障碍最终摧毁魔戒的英勇行为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也千姿百态。有巫师外表般的智者,有长相俊美身手敏捷的精灵,与精灵形成极端反差的反派丑陋的半兽人,有贵族血脉传承表面却放荡不羁的游侠,也有本书的主人公身材矮小却聪慧善良的霍比特人。人物外表视觉各不相同,大家在一个虚构的中土世界中,为了终结大魔王索伦的黑暗卷土重来之势,善良正义的族群组成了联盟,发誓与反派斗争到底。中土世界看似虚构,实际也可以在小说的情节下视为小说里的人类社会,魔幻与现实交叉融合。小小的指环成了全书的索引,引出了人性的贪婪与阴暗,也映射出了不同族群在合作与共生中呈现出的人类社会的真善美。接下来本文将从小说中各个主要人物的描写与人物周围的环境来全面解析指环王中虚构世界人物的性格呈现。
首先是霍比特人的生长环境。霍比特人生长在夏尔国,依据小说里的描写,夏尔是一个偏安一隅、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生长在那里的种族身材矮小但是天性聪慧,善于农业劳作,人们喜欢在农闲之余聚会喝酒、聊天、社交。家家户户都往来密切,家族间联姻的传统致使整个种族都人丁兴旺。小说主人公弗雷多的叔叔比尔博巴金斯111周岁生日举办派对时,来参加的家族亲戚多达百人。小说读到这里,可能所有中国读者的内心所呈现的景象是繁华中不失安宁,就像《清明上河图》里的繁荣光景,抑或是江南水乡的宁静小镇风光,又像是南宋王朝在江南偏安一隅时的安静与祥和。总之,没有战乱与纷争的和谐画面,大家都忙于农耕劳作,闲暇时又不忘各自走动,江南水乡中《红楼梦》似的家族往来与联姻,这幅中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画面在小说一开始就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在无战乱、平静安宁的社会氛围中成长与培育出的物种一定也是天性就追求真善美的种族,所以小说后来围绕主人公弗雷多所呈现出的坚毅善良等品质也就毋庸置疑了。
小说中关于霍比特人的居所描述也是一大亮点。霍比特人的居住场所叫“地洞”,但是这与我们传统意义上对善于打洞的小动物在地底下的居所完全不同,霍比特人的地洞就意味着舒适,地洞的门滚圆,像船上的舷窗,正当中有亮闪闪的黄铜把手。门一打开里面像一个隧道四通八达,里面铺了瓷砖和地毯,桌椅锃亮,隧道不断往里延伸,卧室、浴室、酒窖、储藏室与衣橱一应俱全。读到这里,感觉霍比特人在地底给自己建了一座小型大平层的精装修公寓,如果真能去某个霍比特人家里做客,客人看到此景一定会为之惊叹。小说开头还描写霍比特人喜欢有人来上门做客,并且主人公家里的生活相当富裕,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位霍比特人的挚友兼老友即将登场,那就是小说中的灵魂与智慧担当甘道夫。
西方的小说里,但凡智者的形象描写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小说中描写的甘道夫戴着蓝色的尖顶帽,披着长长的灰斗篷,白色胡须垂过腰际,脚上穿着巨大的黑靴子。这简直就跟《哈利·波特》中霍格沃兹校长邓布利多的外形特征如出一辙,特别是那个尖顶帽和长长的胡须,有很多读者看到甘道夫出场的形象时,脑海里呈现出的是邓布利多老爷爷的形象。而且小说后来描写邓布利多可以徒手点蜡烛,甘道夫也可以徒手点亮魔杖上的火光。邓布利多可以召唤凤凰,甘道夫可以召唤来老鹰家族帮忙,在不同文学作品中智者的形象与能力都有相似之处,这也是西方魔幻主义文学前后传承的细节特征。
《霍比特人》小说开头甘道夫说道,我正在找人和我一起参加我正在筹划的一场冒险,到此智者甘道夫除了抱有学富五车的丰富知识,还有极其缜密的组织与统筹能力。一场弑龙似的夺宝奇兵冒险,除了需要政治领袖、精神领袖和一群拥有超强战斗力的矮人小分队以外,还需要一个关键时刻能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身材矮小、行动敏捷又不缺智慧的霍比特人,这是这支队伍里担任“飞贼”职务的不二人选。这支夺宝奇兵小分队成员的完整构成早就在智者甘道夫心里完美地构建。智者总是在需要智慧加持的时候如救世主般降临,彰显智者的决定性作用。小说中描写亦是如此,例如小说中间的章节,大家都被困在三只食人妖的地盘中,千钧一发的时刻,甘道夫用自己的声音让食人妖们彼此吵闹不休,直到天光降临,食人妖遇到阳光变成了巨石,阳光给了三只妖兽一个了断。所以在《指环王》系列小说里,智者甘道夫的形象跟《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陪衬式的长者形象相比是更胜一筹的。
小说中另一位让人印象深刻且又爱又恨的人物是咕噜。咕噜这个角色的第一次亮相出现在小说《霍比特人》的原著中,他是串联整部《指环王》系列小说的关键人物。小说中咕噜的初始亮相描写为:住在地底深处的黑水池边,矮小,滑腻腻的老家伙,他黑得像周遭的黑暗,瘦脸上有张大而苍白的圆眼。四肢纤细,不像妖兽,不似半兽人,像人类又非人类,像个活死人。任谁读到这样的描写都对咕噜的身世和经历泛起一丝疑问和怜悯。他因何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他经历了什么。《魔戒》是一部恶与善对立的小说,恶的力量非常强大,外在的表现类似于恶魔萨隆,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邪恶欲望之代表就是这位咕嚕。它外貌丑陋,内心更是有着与外貌相匹配的阴暗。在小说后来的章节中,咕噜与比尔博的猜谜游戏中,他俩的对话唤醒了咕噜很久以前的回忆,谜语让他想起自己还是正常人类时在祖母家的幸福生活,让他隐隐回忆起自己也曾经没那么孤独,如今却落得鬼鬼祟祟,在条件恶劣、暗不见天日的地底洞穴中度日。咕噜曾经是个很平凡幸福的逐水而居的霍比特人,因为偶然遇到了魔戒,贪恋上了这个指环带来的权力和欲望。可惜咕噜在小说中的定位不是将军,也不是抱有仕途之心的其他人,他不懂得怎样将指环能力运用到极致。纯金制的指环对于平凡人而言本就是一个很珍贵的宝物,为了独占这个宝物,私心与贪欲侵占了咕噜的内心,导致年轻的咕噜杀死了自己的好友。指环的力量让咕噜的内心私欲更加膨胀并肆无忌惮,为了占有和守护这枚宝物,咕噜到处躲藏,为了金钱为了财富,内心愈发黑暗与堕落,外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后变成这个极其丑陋的模样,躲在洞穴里做自己的守财奴。小说中咕噜与比尔博玩猜谜游戏时的对话中,咕噜的言语用词也粗俗不堪,言语中透露出的暴力仿佛全世界与他为敌,甚至后来大骂比尔博是小偷,偷走了指环。比尔博开始感到害怕,感觉咕噜是比巨人和食人魔更可怕的生物。作者希望用咕噜的黑暗丑陋形象与小说中的其他真善美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在其后的三部曲小说中,咕噜跟着弗雷多和山姆一起前往目的地,一路上他使尽阴谋,明里暗里想抢回魔戒,但是两位善良的霍比特人都没有为难他并且饶恕了他。善良与邪恶的斗法,善良正义方获胜,咕噜的反衬托作用就更加明显了。咕噜的结局也是个彻底的悲剧,最后与魔戒共同葬身火海。他被大火吞噬前最后那句经典的台词“我的宝贝”,读者读到这里一定是心头一紧,但随之对这个悲剧角色给予了宽容与怜悯。
《魔戒》这部魔幻小说,以人类现实社会为基础加以丰富的想象,构建了天马行空的魔幻世界,这个世界中不同人物、种族、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最后形成了史诗级的文学巨作。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可以不同,但是在多样化中诞生出这样丰富的文学作品,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找到共同认可的真善美价值观,让人们积极地看待这个世界,这就是人类社会最好的精神文化产物。
参考文献:
[1]鞠训科.魔幻主义小说初探——以《魔戒》和《哈利·波特》为个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121-123.
[2]李为祎.幻构人类心灵之境——《魔戒》的文化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4(3): 59-165.
[3]雷静辉.神魔小说背后隐含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魔戒和西游记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4):93-96.
[4]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英]托尔金.霍比特人[M].吴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6][英]托尔金.魔戒[M].邓嘉宛,石中歌,杜蕴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王敏珊,女,硕士研究生,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商务英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法)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