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人过苗年

2021-10-09 23:01宁坚
旅游 2021年10期
关键词:铜鼓苗家姑妈

宁坚

进入村口时,所有姑妈都会遇到十二道非喝不可的“拦门酒”。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苗族群众一年中最为热闹的节日,一般是在秋收后的农历十月间(各村寨推算过节的时间有所不同)进行,历时5至10天。这天,30年前嫁到雷山县大塘镇掌坳村的苗族妇女余文芬,将去迎接四位准备回娘家过年的姑妈,这四位姑妈是她丈夫的亲姐妹,都是已经出嫁到外地多年。回家之前,四位姑妈必须连闯余文芬摆下的十二道“酒关”,方能进入寨子回到娘家,看望久别的父母,与家人团聚,共度苗年,共享节日的欢乐。

掌坳 铜鼓舞之乡

掌坳村,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大塘乡的下辖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中国的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遗产,是维系华夏文化认同的纽带,保留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

掌坳苗寨距离雷山县城大约8公里,共有147户480余人。整个寨子依山而建,四周古木参天,巴拉河从村脚蜿蜒而过,因地处山梁,地势平坦且临宽河地带,是雷山县最早有人类居住的村寨之一。据寨里老人说,掌坳先祖400多年前就在这里定居了。

逢年过节,雷山县境内的苗族村寨都是以跳芦笙舞为乐,而以跳铜鼓舞为乐的仅仅只有掌坳一寨,故外界称掌坳为“铜鼓舞的传承地”,有“铜鼓舞之乡”的美誉。上世纪70年代,掌坳村曾被《人民日报》载文誉为“铜鼓舞发源地”。2009年10月,受国家文化部邀请,掌坳铜鼓舞表演队参加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天籁之音——中国原生民族展演”活动。雷山苗族铜鼓舞已于2006年被批准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余文芬回家帮着两个儿媳妇精心打扮一番。

余文芬(右)和村里的其他舅妈一道准备去迎接姑妈进村。

余文芬带着身着简装的姑妈和儿媳再次回到铜鼓场。

掌坳铜鼓舞的特点是舞姿粗犷激越,步伐豪爽奔放,跳转结合,刚柔相济,古朴热烈,独具一格,其幅度之大,变化之多,实为民间舞蹈中少见。

余文芬介绍说,掌坳铜鼓舞的创作源于生活、农业生产和对动物形态动作的模拟,如骑马、赶鸭、捕鱼、捞虾等,舞姿别有一番韵味,有别于苗族斗鸡舞、捉螃蟹舞、打猎舞、送鼓舞等舞蹈。铜鼓舞的跳法原有12种,现传承下来的只有11种。有适宜老年人跳的,有适合青年男女跳的,也有适合男女老少一起跳的,集鼓点、动作、声舞于一体,是掌坳别具一格的文化珍品,也是苗族千古传承的特有文化瑰宝。

舅妈摆下了十二道酒关

今年52岁的余文芬是村妇女委员会的主任,她要负责苗年当天迎接姑妈回家的一些后勤保障工作。空闲之余还要给两个儿媳妇梳妆打扮,穿戴整齐,她们要和村里的其他妇女一道,在村口一直到村中的路上,为即将回家的姑妈们设下12道“拦门酒”。

此时,掌坳村外嫁的197名身着苗族盛装的姑妈和她们的丈夫正在从县城徒步前往掌坳的路上。据了解,这些姑妈有的是嫁到了江苏、浙江,有的是嫁到了贵阳,最近的是嫁到本县的其他村寨,她们都是当天上午在雷山县城统一集中后向掌坳出发。

余文芬清点铜鼓舞场上摆放的各种物品。

余文芬的孙女也盛装来到村口的风雨桥上迎接姑妈回家。

在随姑妈回娘家的路上,姑爹们欢聚在村口一起进村。

站在队伍前面的是60岁以上的姑妈方队,随后的方队依次是50岁、40岁、30岁及以下的姑妈,整个队伍长达数百米。姑妈们一路上有说有笑,精湛的苗族银饰穿在身上,不时发出一阵阵清脆的响声,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格外壮观热闹与欢腾。

跟在姑妈们的后面,是姑爹们的队伍,他们挑着鸡、鸭、鱼和糖果,抬着米酒和猪,迤逦来到了村口,等待集体闯“酒关”。与此同时,掌坳寨子里早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舅爷们(姑妈的兄弟)杀牛的杀牛,杀猪的杀猪,炒菜的炒菜……笑声、吆喝声不绝于耳。

按照苗家习俗,“姑妈”队伍一到村口,鞭炮齐鸣,火花冲天,第一道拦门酒立即迎上。领头的姑妈冲着敬酒的舅妈余文芬满脸堆笑,豪迈地一口气喝下了杯中酒。

见状,余文芬对着后面的姑妈们喊道:“后面的姑妈看过来啊,大姑妈是个爽快人,已经把酒全部喝下了,你们不能输给她呀。”

随后的姑妈们接连跟上,毫不示弱,一个个张口就喝,笑盈盈地接受着舅妈们的敬酒,第二道、第三道……直到第十二道,人人都是如此,直把一个个前来体验民俗的外地客人看得目瞪口呆。

一位姑妈笑着说,喝家乡的米酒,她空口喝下1斤没有问题。许多游客见状蠢蠢欲动,“混”在姑妈队伍里,也沾着姑妈们的光,享受了苗家拦门酒的美味和乐趣,只不过他们都是象征性喝一下罢了。

沸腾的掌坳

进得寨子来,姑妈们刚踏进村中的铜鼓场,余文芬就来到高音喇叭前说起了欢迎词:“各位姑妈,你们辛苦啦,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欢迎我们的姐姐妹妹回家了!”随后,鞭炮齐鸣,礼花绽放,一时间,全村村民陷入了一片喜庆之中。

在寨中央的銅鼓舞广场上,我看到了十分抢眼的九面铜鼓。细细看来,铜鼓(苗族称“究略高”)是一种一边有面、中空无底、呈平面曲腰的打击乐器。据贵州《八寨县志稿》记载,在击铜鼓时“以绳耳悬之,一人执木槌力击、一人以木桶合之,一击一合,使其声洪而应远。”苗族铜鼓舞的活动形式,常见的是将铜鼓悬于庭前或场坝之中,击鼓者一手执木槌敲鼓腰,另一手持皮头槌击鼓而伴奏。

此时,苗族妇女们开始围成圆圈,踏着顿抑分明、铿锵有力的铜鼓声,时里时外,且进且退地舞蹈着,伴以胯部的扭动和上身的摆动,时而如鹞子翻身,时而如蜻蜓点水,至兴高彩烈时,她们还击掌呼号,喊出“嗨哧哧”之声助兴。一些早已按捺不住、心旌摇动的游客纷纷加入到跳舞的队伍之中,手拉手一起狂欢起来。

夜幕微微降临,余文芬和妇女们都坐上了长桌宴, 酒菜上满桌,大家开始举杯欢呼,互相祝福,活动由此进入了高潮。最为有趣的是,此时的大老爷们居然没有一个主动上座,只是在一旁静静站着,默默为这些姑妈舅妈们端酒、添饭、上菜,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男人们吹起芦笙、敲响铜鼓,妇女们围绕铜鼓场翩翩起舞,一时热闹非凡。

席间,妇女们开始轮番敬酒,有的妇女不胜酒力,满脸通红;余文芬此时醉意渐浓,你来我往中干脆放开喉咙,唱起酒歌来;有的姑妈拉着余文芬一起喝……整个场面欢歌阵阵,热闹非凡。

晚上8点半钟,男人们在铜鼓场中央烧起了熊熊篝火,全寨男女老少相互牵拉步入铜鼓场,围着篝火、伴着歌声忘情地跳起了“团圆舞”。大家有的跳舞、有的叙谈,久别欢聚的激情溢满舞场,整个村寨一片欢乐。

“今天很开心好高兴,因为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聚在一起了,有老姑妈、年轻姑妈,还有那些姐妹,好久都没有团聚了,今天回到家乡一起相聚真的很开心。回到掌坳看到家乡的变化很大,各家都修建了新房子,老人们的身体健康,弟弟、妹妹们都比较有出息,希望我们掌坳村越来越好,大家生活幸福。”余文芬的大姑妈对我说道。

“叫全村的姑妈统一回娘家过苗年,是我们全村人的愿望,过去生活水平不高,生活不够富裕,要间隔很多年才会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现在,我们国家政策这么好,大家的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好了,特别是脱贫攻坚战,让全村人都陆续富了起来,所以以后每一次过苗年,我们都要大大方方邀请姑妈回娘家过节,与家人团聚,感恩父母的抚养,共叙亲情,欢度我们的苗年佳节。”余文芬如是说。

头上的银饰。

据了解,雷山县除了掌坳村之外,还有丹江镇的乌开、掌排、乌东、乌秀,西江镇开觉村的苗寨共5200多名外嫁他乡的姑妈带着姑爹们,浩浩荡荡回娘家过了苗年。

如今,这一奇特风俗俨然成为当地一道风景线,引来了天南地北无数的民俗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唤出诗词歌赋无尽华章美帖。

TIPS

交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有高铁凯里南站和普速凯里火车站。从凯里市区驱车到雷山县城可以走国道,路好走,车程大约1个小时,网约车大约每人30元,也有高速公路可达,比国道节约10多分钟时间。从雷山县城到掌坳苗寨只有8公里了,开车15分钟内即可到达,交通非常方便。

饮食:苗家的米酒口感很好,度数也不高,苗家人常以自家酿制的米酒接待贵客,客人最好不要急于拒绝,可以象征性喝一小点,再向主人表明酒量有限,主人一般不会刻意强劝。如果有一点酒量的客人可以体验一下苗家人的“高山流水”,这是苗家人最尊重客人的礼节。当然,这里的酸汤鱼绝对非常正宗。

住宿:雷山县城的住宿条件比较好,有三家比较好的大酒店,标间大多在200-300元之间(含早餐),一般客栈就比较多,标间不会超过200元,也干净卫生,但大多不含早餐。掌坳没有很好的住宿条件,农家乐也不多,建议游客当天返回雷山县城住宿。

建议:游过掌坳之后,可以去国内最大的苗寨西江,附近还有控拜银匠村、雷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朗德苗寨,都值得一看。

猜你喜欢
铜鼓苗家姑妈
苗家歇饮
一颗柿子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广西铜鼓千年历史的欢歌
苗家小阿妹
东兰铜鼓响八方
醉了雷山(敬酒歌)
月季花儿开
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纠结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