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璇 孔艳菊 罗涵
1-4、6-7 寶座修复前。5 宝座修复后。
近期有幸走进故宫,并采访了文保科技部镶嵌文物修复组负责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孔艳菊,了解了传统百宝镶嵌制作与修复这项宫廷技艺。周二早上,来到故宫的西华门,阳光洒在城楼上,格外耀眼。西华门在故宫西侧城垣正中且偏午门一侧,门外设有下马碑石,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是汉白玉栏杆。待办理安检等入宫手续后,从西华门进入,沿“故宫红”城墙便来到了文保科技部镶嵌文物修复组。随即开始了故宫“传统百宝镶嵌制作与修复”这项非遗技艺的研究之旅。
镶,是将原本素雅的物品点缀上光亮的宝石或装饰上漂亮的花边;嵌,是将其他质地的宝石嵌入另一种材质里面,镶与嵌是为同义词,手法相近,目的相同,均是融合多种材质,追求装饰性。镶嵌,是使用多种华美的宝玉石材料在金属、漆器、木器上进行装饰的一种传统技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镶嵌在造办处设独立作坊,称“镶嵌作”。故宫院藏的镶嵌文物类别包含珍宝、金银器、漆器、玉石器、宗教文物近15万件可移动文物,以及建筑内檐装修中使用镶嵌手法和近似手法进行装饰的文物。
镶嵌技艺从4000年前的夏商一路走来,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不仅是当时皇权至高无上、尊贵奢华的象征,更体现了皇家的审美格调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与 哲学精神。
盆景修复前后。
盆景修复前后。
镶嵌类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特有的一种工艺类文物,故宫收藏了主要以明清镶嵌制品为代表的皇家藏品。从贵妃首饰到家具陈设,涉及到的材料几乎涵盖有机质和无机质宝玉石材料的所有类别,更不乏奢华的大型器物。按材质和工艺制法,主要可以分为百宝镶嵌、漆器镶嵌、花丝镶嵌,而百宝镶嵌则保留了20余种宝玉石材料的制作技法和处理工艺,嵌件缺失时使用原材料、原工艺重新制作;按材质的近似性和交叉性,镶嵌文物的种类亦包含玉石器、点翠、盆景、璎珞珠串等其他种类。
蜜蜡如意修复前后。
蜜蜡如意修复前后。
而传统的镶嵌修复技艺是在研究百宝镶嵌、花丝镶嵌、珠宝点翠、盆景花插等古法制作的基础上,融合各种雕刻技艺、装饰技法、传统美学的修复技艺,包含清洁、养护、矫形、补色、封护、设计、补配、做旧、加固、粘接镶嵌、非粘镶嵌等11类35项的手工操作技法、传统工具的制作和传统胶粘剂的熬制方法等。而百宝镶嵌技艺的重点难点在于一件镶嵌文物通常集合有机质、无机质宝石,贵金属等珍贵材料于一体,不同材料病害情况不同,通过综合分析、适度干预、可逆操作的手法,既要分材料处理又要采取统一的保护修复措施,来控制文物病害,延长文物的寿命。
故宫修复厂老照片。
传承谱系。
传统百宝镶嵌制作与修复这项技艺要求修复师傅要理解文物的制作理念,掌握多种传统雕刻技法及综合的修护方法,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比如,他们不仅能够在和田玉上雕刻出线条细如发丝的图案,还要知道琥珀怎么抛光,骨质材料怎么染色,如何给小米粒一样大的珍珠打眼,甚至需要掌握把不同羽毛染出明亮的蓝色,并防止病虫害等。这样的高要求,对这项技艺的传承也就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考量标准,正因此传统百宝镶嵌制作与修复技艺才得以传承下来。
该技艺的传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宫造办处,传承历史至少232年(1693年至1925年)。清宫造办处传承群体为造办处镶嵌作、玉作、杂活作等厂作匠人。技艺表现为制作、修整、改制、补配宫廷器物的过程中使用的手工技法,如雍正元年四月“二十一日太监杜寿交镶嵌银母小香几一件 传旨着粘补收拾 钦此”、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太监杜寿 交汉玉辟邪一件 传旨着粘腿子 钦此”等记录不胜枚举,说明当时清宫造办处在制新之外,还要承担大量的镶嵌器物的保养、修复工作。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镶嵌修复组全体合照。
第二阶段是故宫传承阶段,传承历史近百年(1925年至今)。故宫文保科镶嵌修复组自1925年故宫建院古物馆组织文物修复开始,经历了1956年修整组扩张,1960年成立文物修复厂,1988年成立文物保護科学技术部,2016年成立文物医院几个时期,一直作为独立的技艺门类有序传承。这一阶段的传承人主要以宫廷美学理论知识、制作实操和修复实操,以及实操技艺的传承为主。
该项技艺在故宫博物院传承阶段共有5代传承人,相关传承人群体为故宫文保科技部镶嵌文物修复室全体组员,该团队是目前我国传统镶嵌修复技艺唯一的传承群体。第一代传承人郝玉崑,年轻时跟随清宫造办处镶嵌作工匠学习,并在南池子大街开设镶嵌小厂,于1958年1月进入故宫从事镶嵌文物修复工作,1964年9月退休,是镶嵌修复技艺从清宫造办处阶段过渡至故宫博物院阶段的最关键传承人。第二代传承人张文庆,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在他15岁时就跟随郝玉崑学艺,1942年学徒出师后立即进入故宫工作,文物修整组一成立即到巧器作从事镶嵌文物修复工作,修复的文物类别主要为珍宝器物、宝玉石盆景以及家具陈设中的镶嵌工艺文物。第三代传承人刘淑玲、武亚丽,培养了第四代以及之后的修复师团队。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孔艳菊, 2004年7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年8月进入镶嵌修复工作室,师从武亚丽,现为镶嵌文物修复工作总技术指导及工作室负责人。她在传统琢玉技艺、镶嵌修复技艺、盆景点翠等工艺传承,传统粘接剂研制和科学化应用,传统美学形态梳理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另外,还有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孙鸥,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罗涵等共12人。
屏风修复前后。
屏风修复前后。
传承人修复工作照。
修复师们所修复的文物主要是清宫旧藏镶嵌类文物,近10年修复文物总量达865件,均为珍贵文物。所修复的代表性器物有乾隆花园符望阁迎风板、金瓯永固杯、花梨木嵌玉石人物图顶竖柜、银镀金累丝长方盆穿珠梅花珊瑚盆景、铜镀金嵌石五供、象牙雕群仙祝寿塔、嵌鹿角交椅、蜜蜡刘海戏金蟾盆景等。负责和参与的重要修复项目有故宫珍宝馆改陈项目、养心殿修复项目。
镶嵌修复技艺。
传统镶嵌修复技艺,是一种融合各种镶嵌制作技法和修复方法,对镶嵌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的手工技艺。为了能够使这些精美的文物益寿延年,经过清代宫廷到故宫博物院时期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有效的修复体系。康熙年间,清宫造办处即成立镶嵌作、玉作、杂活作、累丝作,对宫廷镶嵌器物进行制作、修复、改制、补配,这种厂作修复技艺一直延续至今。
而百宝镶嵌类文物主要是以明清宫廷宝玉石、象牙、贝壳、鸟羽、琉璃等有机质或无机质材料为对象,以独立摆件和镶嵌组合两种工艺形式为内容,涵盖传统玉雕工艺、牙雕工艺、点翠工艺、镶嵌工艺等多种传统工艺的院藏文物。
传统百宝镶嵌制作与修复技艺,不仅仅是单纯的玉雕、牙雕、点翠、花插等制作工艺,还融合了各种雕刻技艺、装饰技法、美学构成、材料分析的修复技法。尽管镶嵌类文物制作方法包含工艺种类繁多,但是在成型规则和基本理念上,有统一性。就是一个由小变大,由少变多,从细节到整体,由零碎到完整的过程。制作工艺的特点造成该类文物较容易出现因胶粘剂老化或基材变形而导致的构件脱落和缺失、断裂等病害。
传承人修复工作照。
传承人修复工作照。
传承人修复工作照。
孔艳菊说:“文物上的病害,通常不止一种,比如灰尘堆积、胶粘剂老化,构件老化、松动、缺失、变形、断裂、褪色,以及开粘、虫蛀、霉变、起翘、锈蚀、龟裂、磨损、剥落、粉化、钙化、污染、基底破损、本体破碎等往往综合出现,这就需要修复技艺了。”
无论是文物的日常保养还是大型修复,除尘清洁是修复必做的环节。“在故宫博物院所处的北京地区自然环境和空气条件下,粉尘和微小颗粒附着是众多文物上最常见的情况,玉石器的除尘清洁较为简单易行,而对于羽毛类、象牙类文物则较为复杂,若遇到大面积的尘污,除尘就成为一项大工程,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而且需要反复进行。”孔艳菊如是说。
此外,她特别强调:“我们判断文物材质和表面情况是正确进行清洁除尘的前提。对待有机材质、表面脆弱龟裂的文物,不可过度清洁,清洁时避免使用酒精等溶剂。文物修复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对待,每一步都有特殊之处,除尘清洁亦有难易之分。镶嵌类文物中,特别以羽毛材质的文物为代表,清洁除尘最为复杂。”
传承人修复工作照。
接着,孔艳菊重点向我讲述了对文物粘接加固的问题。文物上使用的胶粘剂包含动物胶(鱼鳔胶、骨胶、皮胶)、植物胶(明胶、漆胶、浆糊等)、混合胶(粘蜡胶)等。传统胶粘剂粘接性较好,具有较好的可逆性,在当今文物的修复过程中仍然大量使用。通常,传统胶粘剂均是通过熬制、提炼而成。要使其保持良好的性能,一定要遵循特有的熬制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胶粘剂均有一定的使用年限,时间久了都会逐渐老化失去黏性,使文物出现开粘、嵌件脱落或缺失变形等情况。
胶粘剂的老化是无法阻止的一种自然进程,但是可以通过改善周围环境的方法延缓这一进程。经过大量案例分析,灰尘堆积和侵蚀以及环境温湿度变化是最直接的两种导致失效的因素。因此,再次粘接操作过程中,规范操作和有效粘接是重要环节。在当今的文物修复中使用的胶粘剂,尽量与文物原件相同或相近。由于文物原件存在一定的脆弱和老化情况,不宜使用强度过高且不可逆的胶粘剂。百宝镶嵌类文物由于粘接材料多种多样,表面光滑度和老化程度有较大差异,平常使用较多的是自行熬制的粘蜡胶。孔艳菊经过多年对胶粘剂的研究且经过大量实践,研制出适合多种材质之间的粘接、可逆性较好的胶粘剂,于2020年3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听到这个消息真替她高兴!
传承人修复工作照。
另外,补缺嵌件也是这项技艺一个重要的环节。这类文物通常会有多种多样的零碎且细小的构件,如果一旦脱落缺失,进行修复工作就可能涉及到补配缺失的构件。嵌件补配要根据文物的残缺情況,参照文物剩余部分的信息,结合相关历史档案进行设计、选材、制作。修复干预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够一概而论。有的可以修复,有的则因缺失太严重、缺乏依据,无法判断材质和图案而无法修复。所以,经常会出现有的文物缺失几百处仍然可以进行修复,而有的文物缺失三四处亦无法修复的情况。“修补缺失的嵌件,是一件复杂而又有挑战性的工作,补缺之后既要符合可辨识的原则,又要符合文物原件整体风貌,达到修复与保护的目的。”孔艳菊如是说。
传承人修复工作照。
传承人修复工作照。
在采访孔艳菊时,她的团队演示了修复补缺嵌件的步骤。修复前要先进行初步除尘;然后拓样,确定缺失部分的轮廓;接下来选择缺失部分的材料,再进行锼刻、精细雕刻、表面修整等。在整个修补过程中,锼样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锼,本意是镂刻,也就是用切割机、磨具、锼弓子等工具对补配嵌件进行外轮廓的加工。锼下来的配件形状要比原件稍微大一些,然后再对轮廓进行精细打磨和修改,直到嵌件能丝毫不差地嵌入凹槽内为止。嵌件的边缘处理好以后,就要开始雕琢嵌件上的纹饰。雕琢前先将设计好的图案描绘到嵌件上,再依照文物原件的高低起伏进行雕刻,要不断地比对,做到整体的雕工基本与文物的历史风格,制作工艺取得协调一致的效果。玉质、象牙质、木质、玻璃质嵌件分别按照各工艺步骤进行制作,待嵌件雕琢完成之后,进行抛光、精细修整,有的需要进行表面染色,最后粘接、整体修整,修复工作才算是基本完成。
1 封护。2 加固。3 嵌件加固。4 粘接。
孔艳菊带我参观了修复好的花梨木嵌玉石人物顶竖柜,详细介绍了其整个修复过程。花梨木嵌玉石人物顶竖柜是清代早期较为典型的嵌百宝家具之一,是一件黄花梨包镶顶竖柜,其高272.5厘米,横187.5厘米,纵72.5厘米。自2014年6月进入文保科技部镶嵌组进行修护,至2015年8月修复完成,总历时14个月。该柜体为一般硬木外包镶海南黄花梨木,柜体分为上下两部分,柜内部用印龙纹黄纸裱糊,柜门处使用铜镀金錾花合页。外部用镶嵌螺钿玉石浅刻人物故事图案装饰,正面镶嵌的图案四周为嵌螺钿寿山石龙纹,中心图案有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三国人物,中间为番人献宝图案,下部为群婴嬉戏。图案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寿山石、贝壳。雕刻手法简单精炼,人物造形生动微妙,构图布局紧凑有序。这文物原来是属于重华宫一区 ,重华宫是乾隆当皇子时的青宫,当时叫西五所中的二所,乾隆皇帝即位后就重新修缮并升为宫殿,现在被收藏在故宫家具库房。
5 花梨木嵌玉石人物顶竖柜的修复——下料拼嵌。
6 孔艳菊正在勾画嵌件设计绘图。
孔艳菊耐心地讲起了起初这件文物的状态以及如何修复的。当时,这件文物木体结构整体保存良好,但柜体正面木板有轻微开裂,内部有轻微霉菌现象,外立面黄花梨木片起翘、脱落,铜配件有轻微锈蚀。因为胶粘剂老化出现了嵌件松动、脱落的情况较为严重,部分脱落嵌件已经缺失,需要粘复、加固的嵌件近600块,其中缺失了332块。为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和美观性,需要对柜子整体除霉,对表面起翘的木质包镶层进行加固,对铜配件进行除锈封护处理,并对脱落嵌件进行回粘,补配部分缺失的嵌件。
花梨木嵌玉石人物頂竖柜的所有补配的嵌件。
于是,孔艳菊带着团队使用相近材料对柜体缺失的花梨木进行修补,使用相似材料对缺失的人物、树木、山石、龙纹等进行补配。粘接材料,使用传统的粘蜡胶和鱼鳔胶。对于缺失嵌件部分,使用与原件相似的雕刻手法进行雕刻,表面抛光,同时按照原件光泽度进行抛光。对于精细丝毛、头发等雕刻是使用特殊手法进行的,并没有使用现代电子雕刻机金刚砂磨头进行雕刻,否则不能达到生动精细的效果。对于这件文物,原件多处材料,孔艳菊及团队使用背面垫色或胶粘剂着色的办法,改变表面成色效果。着色剂有矿物色粉、有机染料、透明水色等,使用前首先进行了试验,观察颜料的附着效果,最终确定着色剂。对于内部清洁,其使用了专业吸尘器进行除尘,对尘垢较严重的部位适当使用了清洁软泥。而顶柜木质表面的干燥蜡质、尘垢、污渍进行彻底清洁后,做了封蜡处理。
花梨木嵌玉石人物顶竖柜的伤况标示。
听着孔艳菊热情细心地介绍着有关传统百宝镶嵌制作和修复技艺,看着其工作室内一件件待修复和已修复完成的精美绝伦的文物,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同时,也领悟了镶嵌技艺所包含的“物尽其用,尽善尽美”的设计及造物理念,了解了以皇家御用留存物品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