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姣燕
摘要:操作是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学具操作在低段孩子学习数学知识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论述其操作学具的四方面作用。
关键词:学具操作 低段 教学效果 必要手段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而且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要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多的具体形象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下面就是自己几个教学中学具操作的案例:
一、学具操作让算理更清晰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掌握并理解算法、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对抽象的算理让孩子理解起来显得困难,小学生学习比较抽象的知识一般都有这样的规律:“动作、感知—表象(通过语言)—概念”,显然孩子的学习离不开直观操作。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算理,我是这样做的:
《9加几》教学片断:
师:9+5=( ),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生:9+1=10,10+4=14。
师:1哪里来?4有哪里来?
生:把5分成1和4,先算1+9=10,再算10+4=14。
師:(用算式记录学生的计算过程)你能用小棒来说一说你计算过程吗?
从直观的操作中,理解把小棒分成9与5两部分,从5那里拿出一根给9凑成十,再用10+4=14。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从5那里拿出一根给9。认识1个十=10个一,小棒满十根捆出一个新的计数单位。这个认识在用小棒操作计算过程时学生就会理解“凑十”的算理。操作过程与算式的计算过程进行对照,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后,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二、学具操作让思维活起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从人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数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皮亚杰)那么如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目的,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探讨。例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自己就有很深的体会:
《十几减9》教学片断:
师:15-9=( ),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能用小棒摆一摆吗?
生1:先从1捆小棒里拿出9根,剩下1根与另外的5根小棒合起来是6根,结果就是6。
生2:还可以把15根小棒,先拿走 5根,再从1捆中拿走4根,剩下6根,结果就是6。
师:孩子们用小棒把计算过程表示得真清楚。你们能把刚才的过程用算式记录下来吗?
生1:10-9=1,1+5=6。
生1:15-5=10, 10-4=6。
随堂练习:
12-9=( ) 18-9=( ) 19-9=( )
师:上面三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师:对于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对于够减的,怎么计算?
生:个位不够,也就是一根一根的不够,就直接用一捆去减,剩下的与个位合起来。个位够的直接减,就行了。
由于孩子对一捆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在进位加法时学生因通过操作小棒对算理的理解很清晰,“满十进一”抽象的十进制原理因为学具的辅助操作,掌握得很不错。因而在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时,自己放手让孩子通过操作小棒来分析算理,果然孩子给了你以外的惊喜,没经过自己任何提示能把计算过程解释得很到位。
三、操作学具让知识更有趣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简单的认识一些数学上的图形,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显得非常枯燥。如何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有趣?借助学具进行操作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好办法。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时,先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那么,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从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呢?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办法,然后给孩子提供细沙,通过小组活动,从物体上“分离”出面,进而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学生不仅认识了平面图形,而且深刻体会到面与体的区别与联系,找寻知识的“根”,让知识有理有据、充满趣味。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间的”。一语道破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学生爱动手并不等于会操作,他们在操作上往往有随意性和表面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定向操作,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和指导,让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领悟。只有把观察、思考、操作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离开学具后,在头脑中留下鲜明完整的表象。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北师大出版社,2012年
[2]俞英.特级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一个本土的案例[D].万方数据: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张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学具》[J],河北,2014
[4]李智文.《如何有效发挥数学学具的教育价值》[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