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秀彩
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本质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在文本中走上一个来回。因此,真正高效的阅读并不仅仅在于从文本中获取内容,而要从文本中联想开去,由此及彼,甚至是关联自我,最终获得人生启迪。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这一方面的训练,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置了“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多维整合,拓展联想,形成立体化的感知与收获。那究竟该想什么、从哪些维度想、又该怎么想呢?笔者结合本单元《丁香结》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整合语言,在品味中“想”外形
《丁香结》是一篇文质皆优的散文,作者以优秀且富有诗意的语言,分别描写了街道旁、校园中、春天里、诗词中的丁香花。作者对丁香花外形并没有集中描写,而是分散在不同的语段中。教师可以从丁香花的色彩、香味、形态等方面,对描写外形的语句进行统整,引导学生在品味辨析中构建丁香花朵的外形。
1.“想”色彩
文中描写丁香花的色彩有两处:第1自然段中“忽然呈出两片雪白”,第3自然段中“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丁香花是白色的,但两种“白”却不同。引导对比后,学生发现第1自然段中的“两片雪白”重在表现丁香花的纯色,因此能“使人眼前一亮”,而第3自然段中的“莹白”,因为有雪的浸润,“白”中带有莹亮之感,“透出来”的“绿”,与“莹白”形成了鲜明而和谐的色彩搭配。教师不能紧扣纯粹的“白”而定义丁香花的色彩之美,而要以不同的环境作为衬托,引导学生想象丁香花“白”得纯净、“白”得和谐的画面。
2.“想”香味
课文多处描写丁香花的外形,但香味只在第2自然段“月
光下”才写:“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因此,教师不能只抓住“淡淡”“幽雅”这两个关键词的表面意思,生硬地让学生理解丁香花的香味,而需要将其置放在朦胧的月色中让学生想象:柔和的月色洒在幽静的校园中,白色的丁香潇洒,紫色的丁香更显朦胧之美,此时一股“非桂非兰”的香味沁人心脾,在诗意的月色中更加甜美醉人。在这样的想象下,组织学生紧扣语言品读,那画面、那香味,透着文字直扑学生的心灵。
3.“想”形态
文中的丁香因为有了作者情感的渗入,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花朵,而具有了鲜明的生命活力。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丁香花变得灵动起来。教师需要紧扣第1自然段中的“探”“窥”等动词,让学生想象丁香花被赋予人之形态的样子,然后借助“缀满”,让学生想象满树丁香花的繁盛景象。
从色彩到香味,再到最后的形态,教师将原本散落在文本中的语句,以丁香花外形的名义统整起来,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想”出丁香花蕴藏在语言中的外形。
二、整合诗句,在联系中“想”气质
很明显,《丁香结》并不是一篇纯粹的状物类散文,作者借物抒情,言语之中流淌着满满的情感。在对丁香花外形进行了多维度描写之后,课文第4自然段将描写的着力点聚焦在“诗词中的丁香花”,逐步从客观层面迈向了诗人的主观层面。
作者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两句诗词展开,将丁香花设置在细雨迷蒙的特殊情境中。这一段的教学,教师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从细雨中的丁香花入手,引导学生感受雨中的丁香妩媚、朦胧、如梦如幻的特点,从“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等语言中想象雨中的丁香呈现出的非同一般的景象:雨中的丁香朦胧,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给人一种梦幻、迷离、朦胧的感觉,让人仿佛是在欣赏一幅印象派的画作,久久回味,妙不可言。此时,教师可以相机拓展课后“阅读链接”中关于丁香结的诗句:“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将其与课文中出现的两句集中呈现,学生不难提炼出“各自愁”“雨中愁”“肠断”“殷勤解却”等同具共性的关键词,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古诗词中,丁香结是哀愁幽怨的象征。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浸润在文本语言之中,让学生再次想象细雨迷蒙之中丁香花的样子,将情感和情景交融起来,深化对丁香花气质的感知。
三、整合资料,在拓展中“想”用意
作者用四个自然段的篇幅描写丁香花,文章题目却是《丁香结》,由此可见,作者的真正立意在于丁香结。从“花”到“结”,看似只是作者观察视角的变化,但用第4自然段中的古诗词作为过渡,为丁香平添了几许情感元素。作者将古诗词中的丁香结与现实生活所观察的丁香结融合起来,产生了“许多想象”:“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作者缘何能从古诗词的“丁香结”产生这样的联想?这就需要从作者创作这篇散文的用意说起。写这篇文章之前,弟弟身患重病,作者目睹了弟弟与病魔斗争的过程,目有所睹,心有所思。正好看到“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由此想到了古诗词中的丁香结,想到了蕴藏在诗句中的哀愁幽怨,想到了自己在不同环境下所见到的丁香花……至此,文章的脉络全然贯通。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整合课文内容与拓展的创作背景等资料,想象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用意:借助丁香结,鼓励弟弟树立信心,战胜病魔,重新拥抱生活。教师相机出示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句子:“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教师组织引导:当作者的弟弟了解了丁香结,读到这篇文章,读到最后一句话,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由此一来,学生的关注点就不再局限在丁香结上,通过整合资料,他们明晰了作者的用意,更联想了文章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对弟弟的祝福、对人生的感懷之情,使得对课文的感知与体验迈上了全新的台阶。
四、整合生活,在转化中“想”自我
阅读的本质决定了不能将读者与文本割裂开来,当作者宗璞用最后一句话激励弟弟时,任何一个读者都不可能将自身置之度外。教师要遵循这种认知规律,为学生搭建从文本到生活、从他人到自我的联想通道,通过阅读维度的转化,将其与自我勾连起来。
鉴于此,教师不能将教学止步于“弟弟会怎么想”的层面上,而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每个人一辈子或许“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但作者一反古人常态,没有一味地哀愁,更没有抱怨生活,而是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正因为解不完,人生才不至于平淡无味。因此我们既要有赏花的情调,又要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整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应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要乐观面对。既然人生的问题解决不完,何不豁达乐观一些呢?平顺的路固然好走,可也失去了行走的乐趣。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人生的意义或乐趣不就是在这不断解决人生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吗?有了这解不完的结,我们的生活才有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灿烂——这才应该是阅读这篇课文时“想开去”应有的境界。
纵观整个教学环节,教师基于文本,同时又不局限于文本,充分链接了学生的原始经验和内在认知,并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整合,让学生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想开去,由文本看到更为广阔的背景。■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