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Moonassi的图像多以传统东方绘画的形式美学和思想作为来源探讨当代人当下生活的困境与救赎。其风格独特的人物形象潜藏的理性思考背后的东方思想美学意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东方禅学自身逻辑表达的追求,简单的线条和黑白的画面形式超越了绘画作为再现或象征的表现形式,使得绘画的形式美从日常经验的裂隙中迸发出的荒诞指向存在主义语境下的赋魅表达。
关键词:Moonassi;东方禅意美学;存在主义;哲学图像
原名金大炫的Moonassi是韩国首尔弘益大学的艺术家,出生于1980年的金大炫自从在2008年设计了Moonassi系列作品后就把Moonassi作为艺术家笔名一直沿用到今天。Moonassi作为一位风格独特的艺术家,即使是在当下这个新锐艺术家层出不穷的多元环境所浸润的全球视野下,他的艺术风格也是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尽管迄今为止他涉足这个领域仅仅12年而已,但是事实上他的东方禅意美学所提倡的存在主义创作理念在当下这个深困于焦虑与迷失的时代,在笔者看来是可以作为一种特别的精神力量救赎人们的心灵困境的。尽管世人对这种力量知之甚少,但是笔者现在所做的事情也正是基于得到了这种力量指引而有望能够引起一些能量涟漪,并通过这种微弱的涟漪勾连出人们更多的对当下的自我的思考与改变。
虽然笔者的目的是如此,但是就艺术家Moonassi本人来说,他个人以“Moonassi”作为他的艺名时是希望基于当下最纯粹“无我”的状态去构建他的艺术风格的,而这样的思考则引起了笔者对这位艺术家的极大兴趣,从而去了解艺术家的风格与创作背后的思维理念和哲学背景。
关于艺术家Moonassi的研究,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几乎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所以在写作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是材料过于稀少,但好在有几家杂志曾做过他的专访,这为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基础;而另一方面,由于Moonassi曾有过东方哲学的学习经历,这已在其艺术作品中深刻地体现出来,因此也造就了他的艺术作品所拥有的独特而又触动人心的震撼力量。这种深刻的力量让笔者能够基于一种坚持信仰的热情去完成本篇论文的创作。因此,本文将基于哲学或心理学的语境下和艺术家本人的图像例证,去探究Moonassi笔下的禅意美学与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精神状态对当下社会的影响。
一、作为哲学的信仰之旅
在探讨艺术家Moonassi的创作理念之前,我们不得不先谈到艺术家曾学习过东方哲学的背景,东方艺术的影响使他深入研习了东亚哲学及美学,也接受了禅的思想。艺术家原本的名字叫作金大炫,后来因创作了“Moonassi”系列而沿用此名至今,在韩语中“ssi”是尊称中最常见的用法,也是熟人间的称呼。“Moona”可以译为“无我”,最初是借用了来自佛教的概念,而到最后也分不清到底是作者的名称还是作品的名称了。虽然是出于这个原因起的名字,但实际上的“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只投射在“自我”身上,所以艺术家会觉得两个名字之间的距离太大。也许正因为如此,艺术家总是想躲在画的后面,因为好像只有画才能与观众见面。而他的作品总会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不管是以观众为主想的更多还是以作者的真正的想法为主,重要的是这幅画是否有意义。对于艺术家来说,“Moonassi”这个名字便注定了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是统一而无差别的,艺术家不想让他人独自面对任何的善恶或喜悲,因为一切都是变化且相互融合的。
《金刚经》有言: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Moonassi作品中基本上是关于“空无”的探讨,艺术家本人首先考虑的画面形式特点不是光线、氛围和色彩的表达,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精心安排来建立观者对画面的投射。仅仅使用黑白的颜色和简单的线条便可使观者达到“空”的冥想状态。Moonassi认为与其说艺术家通过作品向观众传达什么,不如说是观众与作品面对面,投射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观者发现自己的意义,这是作品欣赏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他说:“我认为,作家起到的作用是,为了能够让很多人看到自己,制作出起到好的镜子作用的作品。所以,如果像现在这样忙碌的人们可以在一幅画前停留片刻,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Gunpodo》韓国融合艺术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
在一些作品中,Moonassi非常喜欢把玩一种视觉上的冥想和放空,在画中隐含着艺术家对当下心境的描绘。但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自己的心境的挖掘,Moonassi没有告诉我们“是什么”,也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样”。在作品《Stoned》中,他试图通过一种冥想的状态、感情的释放来投射到观者的情绪中,观者就能在这种投射中捕捉到一种无形的东西,这种东西是用语言或文字其它任何方式都无法表达的“空”。“空无”在佛教的阐释中便是“般若”的状态,明白了什么是空就明白了什么是般若状态。佛说:诸法空相是无常。而我们通常很难理解无常,是因为我们本身就不断在象征秩序环环相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制造”中难以解脱。Moonassi的作品正是拥有着这种投射无常的力量才会使他的画面拥有了一份“平静之美”,从而摈弃这种深刻在生活中的“制造”,明白“心念”的诞生与消解。我们能在Moonassi画面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源以及通向“空无”的正确途径。
二、Moonassi的绘画风格
(一)技法的表现
虽然接受了韩国传统派绘画的训练,但Moonassi所使用的材料仅仅停留在了墨汁和毛笔上。很多人也曾建议过他尝试别的材料,因为黑色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非常单调的颜色,而Moonassi却仍然钟情于黑色的表达,其它颜色都由它而来,随它而去。在Moonassi看来,黑色蕴含着无限可能性,“人类起源的颜色”可能就是黑与白,而黑色也更适合用于呈现Moonassi的禅意美学观,因为黑色作为佛家语境下所代表的“无常”最好不过。
Moonassi笔下的黑色同时表露出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佛家语境下的无常,作为一种消解掉当下灵光消逝的时代以及人的异化带给我们无数“应该做什么”的焦虑感的意识能量在他的作品中迸发出来了。当下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如果能够达到“无常”这种附魅状态,我们也就能相信自文艺复兴到工业时代所渐渐消散的信仰可以慢慢得到恢复,而他的这种人文精神正是通过对“平静之美”的描绘得以“成为可见的”意蕴。
(二)东方图像的存在主义隐喻
在这里将进一步探讨Moonassi作品“成为可见的”中所隐藏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蕴。Moonassi的作品中所出现的物象通常只有一个人物或者少数一些如夜、水、月亮或者脸等意象组成的画面,其中重复的人脸或重叠的人体是Moonassi的作品中出现得最多的组合。Moonassi曾说过在创造作品的人物象形时借用佛教的“无我”概念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带入任何的身份认知和固有观念去定义它的存在。在作品《New song of the weekend》中重叠的人作为一种隐喻暗含着一种海德格尔哲学意义上遮蔽状态的存在者,Moonassi在这里刻画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者作为一种遮蔽的伪装,这种伪装以假象迷惑存在者本身,画面上看不到正脸中人物背后的人物所伸出的手指似乎在探索着他的自我,虽然他误入歧途或晕头转向,但两个人物却能在这种彼此遮盖、互相掩饰中让作为存在者之“存在”被显现出来。
(三)人物形象的自我宿根
相对如今众多新锐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来说,Moonassi的禅意美学所包含的神秘主义思想与15世纪被黑格尔称为“第一个德国哲学家”的雅各·波墨所创立的神秘主义哲学——神智学有着某种思想上微妙的共同渊源。据说雅各在某一天看到了“灵光一闪”,他的灵魂之窗豁然开朗,从而在一些如金属的反光或燃烧的火光等异象中看到了宇宙的奥秘。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似乎也能让观者感受到这种“灵光一闪”的触动,它们的基础都是从对真理的顿悟开始指导自身的哲学思辨,成为打破意识束缚进入“无常”的神秘主义空间创造生命力的源泉,即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的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
在大学毕业前夕,Moonassi想找到属于自己的画风和故事。因为喜欢观察和拥有一套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方便作画的普通工具,Moonassi创造出了他笔下的黑白人物,这也正是他认识自己的方式之一,因为自我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艺术家的局限性以及成长的空间。
三、哲学图像的修行意义和启示
Moonassi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让看到他画的人借图画来了解他的心情。虽然有时候Moonassi的心情会感到苦闷、悲伤、气愤、烦躁、憋闷、孤独等,但他的艺术灵感却主要来自不愉快的心情和想法。他说在托着下巴苦恼的时候,与其画画儿,还不如无心地在笔记本上乱写乱画,还能稍微缓解一下郁闷的心情。事实上他希望大家都能够敞开胸怀,去感受在心中出现的所有的快乐或不愉快,因为每一种感情都是珍贵的。内心的情感不是需要治疗的痛苦和疾病,而是一种有趣的探索对象。他想传达的是每个人所感受到的感情,这才是人类固有的美丽的想法。
2020年的作品《Melancholia》为我们展现了艺术家个人的疗愈方式,Moonassi通过对背景细致地一点一点的上墨从而投入到了一种极高专注力下产生的所谓“心流高峰体验”,这种高峰体验就是东方的禅修者为了达到冥想的平静状态。在艺术家对作品《Melancholia》的每一笔观整体而描局部的细微的描绘中,仿佛能体验到这样的一种修行的方式对个体生命的滋养与升华。
这也是他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平静之美”,能够不对物象进行评判,专注于对象或物的本身。作为临在,在佛学的系统中就是看清了心念的机制,看清了“感覺”和“反应”的积累后,便了解了它的根源,认清了我们的本心对万物的投射。当“看到”这种投射,把它识别出来,就成功启用了我们的内在去感受和“观察”当下,不再依赖于五感及语言。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了解和倾听自己身体的每一种情绪、念想和感觉的每一次变化,还要去观察……到时你不仅是对有形之美敏感,还会发现自己已经可以听到心灵的低声嗫语。”①
这种“平静之美”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创造力,相信一切的可能性。万物一直处于量子叠加态,当打开那个装薛定谔的猫的盒子,我们会发现“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论真理》),我们赋予一切事物确定的评价和概念,而佛在这个层面上做到了不赋予万物以尺度的“平静之美”,以一种“空”的境界去保持自身的般若状态。
从佛的悟道上展开,达到“认识你自己”是Moonassi的作品对内在感知当下的一种探索之一,而佛学中的“顿悟”作为这样一种途径,更多地是需要一种经历转变的修行。佛教的僧侣们朝圣跪拜的仪式以及日本一些佛教流派的修行方式,使用得更多的都是这样一种达成“顿悟”的方式。通过对心灵做一种震慑的方式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以至于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去让自己思考面对的苦难和困境,从而去思考一些深奥的问题并得以茅塞顿开。这种痛苦作为一种隐喻方式出现在作品《Black hole》和《Its my fall》中,艺术家描绘了这种只有坠入痛苦黑洞的思考才会带来顿悟的经历,尤其那即将掉入黑洞的小人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要离开自我的意识时,表明了当苦难快要突破临界点时,转变才会发生。而佛教中认为这种转变的发生才有可能达到佛说的般若状态。
四、结语
在Moonasi的绘画作品中,他从来不会呈现过多的对象,而是以冥想的方式去找寻“笔下的人物”。他们可以是任何人,出现在任何地方,他们可以自然地流露生命的尊严、爱、诗意与简朴,却又以一种丰富的内在的关系去遵循美的意旨。他笔下的人物展现出一种宇宙论的大统一与自然主义的自由随性和空灵之美,他透过本身的想象力捕捉到了普通人体的存在与宇宙的联系,好比东方哲思中的“天人合一”,这种东方美学在他的画面中获得了一种与自然和谐一致的自由。仿佛每个人都在他的作品中投射出了不一样的意志与情绪,却又能在异质的身体中感受到彼此的连接。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失去连接就是冲突产生的原因,如果不去记忆关系之间的反应就能达到一种平静的状态,这种平静正是存在主义凝练的“空无之力”,存在主义所提倡的这种“空无”透过Moonassi对生活万物的观察得到了彰显的力量。Moonassi从东方图像的形式中探寻了同样关联着东方哲学的存在主义思考,揭示当下的现代性问题引发的焦虑和不安,进而提供给人们一条通过图像观望自身、认识自我的存在的道路去试图抚平这种创伤。
注释:
①参见克里希那穆提在马德拉斯的第四次演讲,1957年2月6日。
作者简介:邓晓婷,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插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