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糊限制语看中学英语教师论文写作中的个性化声音

2021-10-08 00:46李夏雯王月丽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李夏雯 王月丽

摘 要:作为衡量写作质量的基本要素之一,个性化声音的构建是国内外研究者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影响个性化声音构建的众多因素中,模糊限制语的恰当使用也受到广泛關注。在研究对象方面,国内目前关于写作声音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学习的指导者——中学英语教师的学术论文中所体现的个性化声音关注较少。所以本文尝试从模糊限制语的语用角度来探究中学英语教师论文写作中个性化声音的构建方式。

关键词:个性化声音;模糊限制语;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3;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0-00-02

写作声音作为衡量作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国内外研究者的热点课题。目前写作声音的实证研究既关注写作声音自身的语言要素又关注影响声音建构的外在因素,这些研究在帮助学习者进一步了解写作声音的同时,也为教学者提供了写作教学的新视角。在写作中,强化声音的语言要素多种多样,其中表达作者思想和意图的模糊限制语也是重要手段之一。模糊限制语的恰当运用体现了写作者对话语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追求,是写作个性化声音的重要反映。鉴于此,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对声音强度的影响不言而喻。国内目前关于写作声音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而作为学生写作学习的重要指导者——中学英语教师在学术论文所体现的个性化声音却很少有人关注。中学英语教师的学术写作多以教学研究为主,缺乏相关的学术指导,了解他们写作中个性化声音的构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探究学生写作中个性化声音的体现。所以本文尝试从模糊限制语的语用角度来探究中学英语教师论文写作中个性化声音的构建方式。

一、个性化声音

个性化声音与文章质量密切相关,标志着作者与其他作者在立场、观点和身份方面的不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肯定声音对写作的影响,但有关声音的界定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目前具有两大代表性流派:一是以英国语言学家Elbow和Stewart为代表的表达主义者(Expressivists),他们认为声音是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典型象征。在Elbow(1999)看来,作为个人观点的重要表现,作者在写作中要明确自身的个人声音。Stewart(1992)也视其为写好文章最根本的因素。另一学派则是以语言学家Ede,Prior,Mastuda,Atkinson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者(Social Constructivists)。与表达主义者不同,他们认为声音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和文化相互依存的。比如Matsuda(2001)对声音的界定:声音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社会中存在的却又永远处于变化之中的语言或非语言因素达到的一种综合效果。这是声音第一次比较正式地被定义,但声音本身仍然难以琢磨,研究者依旧没有停止对其探究。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是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Hyland(2008)提出的定义声音的新的理论模型,他认为学术写作一方面需要个人声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所以其模型又被称为互动性声音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模型平衡了两大流派关于声音的争论,验证了声音同时具有个性化和社会依存性,为研究者继续探究声音在写作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提供方向。

二、模糊限制语体现的个性化声音

模糊限制语在书面和言语交际中使用广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akoff(1972)提出并给出明确的定义:模糊限制语是指使语言变得更模糊或不那么模糊的词语,如kind of,really,relatively等。它可以用来直接呈现作者对话语的主观态度,或在作者对话语作出间接评价时提供合理依据。语言学家从多种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分类,这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美国语言学家Prince et al(1982),从语用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划分,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作为影响写作声音的基本语言要素之一,模糊限制语对声音强度的影响也备受关注。语言学家Gross&Chesley(2012)认为借由模糊限制语写作者在遵守科学行为规范的同时,可以更严谨地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然而在语言学家Helms-Park&Stapleton(2003)看来,写作中使用模糊限制语则是弱化个性化声音的一种体现。同样地,赵冠芳(2013)在探究如何可靠地测量声音强度的过程中发现,在文章评阅者看来,写作者可通过灵活运用模糊限制语展示自信,但该要素使用越少越能体现权威声音的强度[1]。由此看来,模糊限制语对个性化声音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文以Prince等对模糊限制语的划分为依托,以《基础外语教育》2019年全年近40篇中学教师论文英文摘要为分析对象,探究中学英语教师二语写作中使用的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所体现的个性化声音。

(一)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与个性化声音

从语义范畴看,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就是依据实际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对话语结构进行修正的词语,它能够使话语的真值条件发生变化,促使话语结构原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对话题的认识。具体来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又能够细分为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使话语与实际情况在程度上更加符合的修正语即为“程度变动语”,如somewhat,quite,really,almost,kind of,sort of,a little bit,more or less,to some extent。这些词语使说话者避免武断,表达变得更加得体。给话语限定某种范围的词语则为“范围变动语”,使用这类词语进行论述可以使句子表达更严谨,如roughly,approximately,nearly,about,over,more than,or so,at least,in most respects。在使用这类模糊限制语时,因为说话者一般都会涉及具体数字,听话者完全有能力在相应的范围内去理解文章想要探讨的话题。听话者仅需要考虑范围大小,而不必在意讨论的话题与具体情况的贴合度。

无论是程度变动语还是范围变动语,两者都体现了作者对自己所陈述观点的谨慎态度,展示了写作声音个性化的一面。然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学英语教师的论文写作中几乎没有任何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体现,他们在写作中将这些表达排除在外,以非常肯定地用词阐述文章观点。比如,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acquisi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or the younger generation(Xu,2019)[2]。从作者的用词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对青年一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在整句话中没有任何程度上或者范围上的修正语,作者想通过这种方式确保个人观点的权威性。但与此同时没有给读者留有任何质疑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所述观点的谨慎度。

(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与个性化声音

与改变话语结构真值条件的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不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句子的本意,而是让话语中肯定的语气趋于和缓。说话者通过使用这类词语表明话语是来自说话人本人或者第三者。据此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又可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直接缓和语用于表明说话者本人的观点或态度,或者对所讲内容的直接猜测。在此情境下,一些第一人称代词(包括单复数)的使用往往被包含于直接缓和语中。这样一方面说话者明确了对自己观点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使听话者意识到这是说话者的主观看法,并非绝对正确或证据确凿的事实依据,仍需要听话者本人对其准确性做出合理判断。这类词语虽然以第一人称陈述观点,但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语气相对和缓。比如,in my opinion,I believe,as far as I’m concerned,I suppose,I am afraid。与此同时,说话者如果不直接表达个人立场,而是借用第三者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时使用的词语则被称为间接缓和语。间接缓和语和直接缓和语都使句子的表达趋于缓和,但间接缓和语将说话者排除在外,避免承担责任的同时又保全了说话者的面子。典型的间接缓和语有it is said that,according to等。

相较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而言,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中学英语教师的论文中略有体现,但这种体现也仅限于借用他人观点或态度表达自身看法的间接缓和语,在本文所分析的所有文章中均未出现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直接缓和语。 比如,As advocated by the curriculum,teachers should design comprehensive,relevant and practical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Fu,2019)[3]。在这句话中,作者借用大家都熟知的“新课标”(as advocated by the curriculum)所倡導的教学理念支持自己的研究设计,在进一步巩固自身观点权威性的同时,也给读者留有自我判断的余地。当然类似这样的间接缓和语在中学英语教师的论文写作中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研究对象依旧选择直接肯定地用词表达自身观点或态度,而将各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排除在外。

三、结语

学术写作离不开个性化声音,个性化声音的强弱也与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密切相关。通过对中学教师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学教师在学术写作中为巩固个人论点的权威性,极少使用甚至不用模糊限制语,少数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也只是相对集中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使用类型相对单一,模糊限制语变成了弱化个性化声音的一种体现。但本文认为,模糊限制语虽是使观点变得模模糊糊的表达,但它是作者谨慎写作态度的客观体现,是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赵冠芳.国外写作声音研究:回顾、分析与启示[J].外语界,2013(3):67-76.

[2]徐恒栩.高中英语学科素养中的母语文化意识培养与实践路径探究[J].基础外语教育,2019,21(6):76-80+110-111.

[3]付绘.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三复习课活动设计[J].基础外语教育,2019,21(6):65-70+110.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