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概况和当代启示

2021-10-08 00:46刘昊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治国理政政治思想

刘昊

摘  要:列宁指出,国家政权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围绕国家政权,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国家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关系,调和之间的矛盾是其中很重要的核心问题[1]。对于以上问题,中国在政治生活的实践中有完整独特的思想理论,就是传统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我国政治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内涵十分丰富,形成了重民、爱民、顺民、富民、安民等思想主张。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发挥过积极的重要作用,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民本思想对治国理政仍然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本思想;政治思想;治国理政;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0-00-02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演变

在悠久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西周以前,早期政治文化中对神十分崇拜,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神,虽然当时文字记载不甚翔实,但是通过后世的考证可见一斑。《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这个时期“依神鬼以制义”“明鬼神而敬事”,《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天命”。由此可见上天是一切事务的主宰,自然和政治社会的运行全都受其支配。这个时期与上天沟通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在处理具体的政务中,占卜与祭祀意义十分重要,发挥着政治决策的作用。民众生活艰难,甚至被当作祭祀的工具。随着桀、纣亡国,西周时期一些思想家开始看到民众的生活艰辛,意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在不断反思中,提出了很多重视民生、保障民生的思想主张,中国的民本思想于此萌芽。

“天命靡常”“敬德保民”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民本思想。“天命靡常”的提出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对王朝更迭规律的探究与总结,“敬德保民”则体现出在天命靡常的规律下如何使自身统治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进一步思考。《尚书·泰誓》是周武王伐殷时所作,记载“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上天怜悯百姓,能顺应民心所向所求。可以看出虽然上天仍然是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但是民众的意愿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天的安排了。在《尚书》中还多次提到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从“敬天”到“敬德”,从重神到重民,政治重心从单纯地与天沟通,到开始关心人间疾苦。西周的敬民思想为中国的传统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局动荡,社会战乱不止,诸子百家都为此提出了自己的良方,虽然政治主张各不相同,但是都意识到民众对政权的重要性。《论语·尧曰》记载从政要崇尚“五美”,首要是“君子惠而不费”,具体做法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在孔子看来,民众的意愿直接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并四处奔走疾呼,政权统治者必须重视民众、顺从民众。孟子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君主和民众的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忽视民心所向是桀纣亡国的直接原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将君主与民众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只有顺水行舟方能保证政治稳定。“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指君主是政权的象征,荀子认为政权是为民众服务的。除了儒家,其余法家、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也不同程度地强调了民众的重要性。民本思想体系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型。

中国自秦统一全国一直到清朝,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家制度一直是君主制。在君主专制的框架下,民本思想不断完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可见唐太宗作为君主,对民生和民心十分敬畏,能够以此自我反省,鞭策自己勤政为民。《谏太宗十思疏》中“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魏征深知民众是政权稳定的基础和关键,告诫唐太宗要注意自己的德行,不要激起民怨。像这样的例子在每个朝代都有出现,举不胜举。

二、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重民爱民

自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以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民众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民本思想的出现打破了对神的绝对崇拜,思想认识上有了关键性转变。肯定人民的重要性,将人民与政治兴衰、社会稳定紧紧相连。另一方面民本思想将民众看作国家的根本、政权的根本。“民为邦本”就肯定了民众在政治生活的中心地位,强调了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2]。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则从政治角色的角度充分阐述了国家、君主和民众的关系,突出强调了民众的重要地位。“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则充分说明政治权利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前者要为后者服务,只有这样,社稷方能安稳。爱民重民的民本思想在政治上肯定了民众作为政治主体的合法地位,并使得民众的权益披上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外衣。

(二)顺从民意

在充分认识到民众重要性的基础上,政治思想家提倡顺从民意、听从民心、不能违逆民意。君主只有顺从民意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进而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民心联系政治,民心反映政治,民心决定政治,传统政治思想提倡君主要积极听取民意,了解民意,进而顺从民意,将民众所需、民众所望充分融入治国理政的政策当中,这有这样才能使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政局长久。

(三)安民富民

民本思想家认为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反之人民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幼无所教,老无所养,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在政治上推行仁政,君主统治国家以德治国,仁政爱民;经济上富民惠民,“有恒产者有恒心”物质财富是生活生产的基础,鼓励民众积极从事物质生产,并配合轻徭薄赋的利民政策,使民有所得,有充足的物质资源来保障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生产需要;思想上教化民众,“仓廪实而知礼节”大力普及教育,提高民众文化水平,提高民众道德水平。最终使民众生活富裕,生产力得到不断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虽然民本思想提倡重民、爱民、顺民、安民,但是由于传统民本思想诞生发展于中国古代,与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自身有着不可克服的时代局限性。传统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维护君主的统治,民众只是被当作统治的对象,始终不具有治理国家的政治权利,再者民本思想缺乏制度保障,更多地寄托于君主的道德自我约束。但是民本思想对民众生活的关怀,对公民权利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调节了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民本思想作为中国政治思想的精华,是当代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宝贵源泉。

三、民本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人民立场

将传统的重民爱民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紧密结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作为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从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的历史阶段取得的成绩来看,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必须堅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3]。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中国再一次被发扬光大。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顺从民意的深层含义就是把人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把人民要求当作党的行动指南。首先要倾听人民的声音,清楚人民的诉求,因此必须保证人民的意愿能够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将民意所向、民意所需融入具体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十九大结合新时代的具体国情,做出当今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全新判断[3]。人民有了更加广泛的需要,不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的物质供给,更需要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产品,为此中国共产党针对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4]。这些政策的提出和落实充分体现了“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支撑,有很大启示和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批判继承重民、顺民、安民、利民等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的要求,实现了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李建华.中国传统民本观的政治伦理价值及其现代转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5):1-7.

[2]梁燕雯.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J].学术论坛,2012,35(5):35-38.

[3]谷欣萍,吴家华.习近平总书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三重维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20(2):1-5.

[4]胡玉鸿.“以人民为中心”的法理解读[J].东方法学,2021(2):17-31.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治国理政政治思想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