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生
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作文课,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使学生获得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作文指导课的上法。赵怀巧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取材于学生的期中考试作文,学生印象深刻,有话可讲。
我们知道,平时的课堂作文和考场作文有所不同。考场作文是学生经过细致构思后创作的,往往能够反映他们真实的写作水平。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大多局限在父母之爱上,因而本次作文中,表达父母之爱的文章较多,但在选材和细节表现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听课时,我尤其关注学生对素材的取舍。他们有的面露为难与不舍之意,有的则是“快刀斩乱麻”。学生的这些细节表现恰恰证明教者选择的指导主题切中写作的要害。什么样的素材才是好的素材?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我认为,只有融入自我体验和感悟,描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才能被读者接受和认可。
结合赵老师的这节课,我谈谈三个方面的想法。
一、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发内心真实情感
作文应当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但不少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或胡编乱造,或抄袭他人,或无病呻吟,将文章写成“一纸谎言”,这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用心去观察,总觉得平淡,没意义。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练说、练写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学生就可能写真话、抒真情。
本节课上,赵老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发自内心地进行交流,既有读,也有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所要写的素材形成了初步的概念,产生了想要表达的愿望。比如“妈妈面带笑容,露出几颗洁白的牙齿,让人感到亲切。她舀了一大勺面糊放到铁板上,推成圆状,单手将鸡蛋在桌边轻轻一敲,食指轻轻一推,蛋黄便拖着蛋清在饼上滑来滑去,像个俏皮的孩子,可爱极了。她又撒上葱花,涂上酱汁,一翻,一卷,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细节描写落实到位,素材加工及情感表达均生动细腻,让听课教师觉得上课教师的指导的确产生了效果。但通观整个班级,仅有大约一半学生能够有效落实,尚有部分学生文字干涩,素材加工与筛选能力在原地踏步,由此可见,作文指导需要长期坚持,点滴渗透,才能产生质的变化。
二、从小处入手加以指导,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很多时候,我们把写作技巧讲得头头是道,将范文品得津津有味,学生也是记得一丝不苟,但真正动起笔来,仍然是“两手按白纸,两眼望青天”。原因何在?是给学生的指导方向不对,还是向学生传授的写作知识不準确?都不是。我们的写作指导往往因为没有重点而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赵老师在指导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选定“素材选择与细节描摹”这一教学目标,抓住学生熟悉的人和事展开教学,以点带面寻求突破,给学生深刻印象。只有授之以渔,触类旁通,方有成效。
但在实际教学中,赵老师过多地渴求讲完,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酝酿、构思,以至于学生选取的素材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太大改观。如果更加合理地调控时间,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更好的素材,写出更有表现力的文字。因此,建议老师们在做有针对性的指导时,不要苛求一次作文就必须做到尽善尽美。
此外,赵老师在阐述选材的三个秘诀“真实”“新颖”和“擅长”时,节奏也显得稍快,学生在短时间内,未必能够完全领悟。
三、重视批改环节,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
赵老师在之前的借班教学中,花了大量时间去了解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素材做了三次精心梳理。正因为有了前期精心批改的环节,因而赵老师对本节课学生可能会舍弃哪些素材、保留哪些素材心中基本有数,执教过程中胸有成竹。
由此,我想表达的是,老师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一定要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做好记录,客观地加以分析;课堂上,要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写作技巧。这远比在学生的作文后面写上一两句无关痛痒的评语效果要好得多。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因为作文教学路难走而避重就轻,不敢尝试,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选择让学生走“背诵、照抄”的所谓捷径,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平时多多观察、多多积累,通过脚踏实地的训练,逐渐提升写作能力。
(点评人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