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跃辉
2021年5月24日至26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广东教材出版中心、广东南方出版传媒教材经营有限公司协办的2021年广东省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培训活动在广东省广州市顺利举行,来自全省的200多位初中语文教研员、一线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为期三天,由广东省初中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负责实施。本次培训内容丰富,既有高质量的专家讲座,也有接地气的同行分享。下面重点从三个方面对本次活动进行梳理。
一、专家讲座:理论指引
教师培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是专家讲座。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理论匮乏是普遍状况。理论匮乏会导致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缺少学理依据,会使课堂教学、德育实践等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会产生误区。专家讲座可以使教研员和教师快速、集中地捕捉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5月24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给参训教师带来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相关热点词解说》的讲座。王荣生教授是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建树颇多,他的著作以及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本次讲座是王荣生教授近段时期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讲座的立足点是相关学术概念的辨析与使用,尤其是“移植词”,即并非本土产生而是通过翻译的方式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当移植词开始使用并传播时,学者和教师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从汉语释义的角度进行理解,甚至会添加主观的理解与想象。很多教育教学的概念,例如“教学目标”“深度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大概念”“阅读策略”等。正是因为本意不明,才人为地产生了争论甚至误会。因此,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学者和教师首先要正本清源,廓清学术概念的含义,在相对统一的维度内使用这些概念。王荣生教授重点阐述了“知识中心”“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真实情境”“沟通情境”等概念,让参训教师对这些概念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5月24日下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为学员带来了《学教评一体化实践的几个层面》的专题讲座。学教评一体化是冯老师在安德森等人所说的“怎样确保目标、教学和评估三者之间保持一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来的理念,即以教育目標分类学理论为指导,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成为一个整体。其中,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作为一种课程实施理念,学教评一体化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几个维度的关系。冯老师从五个层面对其进行了阐释:课时层面,即每节课的目标、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课文层面,即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和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具体说来就是落实教材单元学习重点、教学过程聚焦核心目标、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单元层面,即在单元整体目标的指引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学段层面,即着眼于每个学期、学年所要达成的目标与手段;课程层面,即从语文课程实施的角度思考目标、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五个层面,环环相扣,指向集中,让学员对学教评一体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专家讲座的最大作用就是点亮方向,本次讲座点亮了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明灯,也拨亮了教师心中那盏灯火。王荣生教授和冯善亮老师的讲座,前者偏重于科学研究,即运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对教学概念进行研究;后者偏重于实践研究,即运用行动研究的思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两种研究,都是一线教师较为匮乏的,自然也是教师最需要的。
二、编读互动:成果提炼
一线教师最丰富的是教育教学的心得、措施、做法等,最缺乏的恐怕是教学成果的提炼。提炼能力不过关,就不能有效地梳理个人的教学经验,进而形成鲜明的教学主张,在进行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时,也无法站在学理高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了弥补教师在这方面的缺陷,更好地帮助教师提炼教学观点,本次培训特别邀请了《语文教学通讯(初中)》主编彭笠作了《语文教育论文如何提炼与陈述观点》的主题讲座。
彭笠主编首先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语文教研论文的写作思路。一种是偏重于实践提炼的,即以某一篇课文或某一个专题的教学为例,阐述语文教学层面的原理与观点;一种是偏重理论阐述的,即借助于教育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对某种语文教育观念进行阐释。《语文教学通讯》是一本贴近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刊,彭主编鼓励教师多写第一种类型的论文。其次论文写作要抓住教学实践中最有新意、最有理论深度的点来写。教学常识不等于创新,介绍教学常识的论文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教学规律不仅仅是发现,更需要总结与提炼;教学过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炼教学成果。不少一线教师写教研论文时,只注重经验的堆砌,而不注重提炼与创造,这样的论文是没有价值的。再次,论文写作要在“定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彭主编以余映潮老师的教学研究、教育写作为例,深入阐述了“定向研究”的价值与实施方式,例如对近十年高考的某一种类型题的研究、对某位名师的集中研究、对同一篇课文教学的定向研究、对某种教学模式以及文体的研究等等。实际上,定向研究带有一种可贵的聚焦意识,教师如果能够围绕某一个专题进行“定向研究”,一定会实现专业上的快速成长。
对于一线教师论文写作而言,写作框架与逻辑也是一大难题。当提炼出观点之后,该采用何种框架或模型进行写作呢?论文写作究竟有没有现成的框架呢?彭主编认为,固定的写作框架是没有的,但每篇论文都有自己独特的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提炼出一些通用的框架。为了让论文框架“可视化”,彭主编还提供了一些写作框架的示例。写论文与写文章有相似之处,写文章讲究的是“文无定法”,这一点也适用于论文写作。“文无定法”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文有法;二是无定法。论文写作也是有法可循的,但不存在“放之所有论文而皆准”的固定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多阅读论文,多总结提炼他人优秀的经验。
彭主编的讲座是期刊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也是为潜在的论文作者提供写作与投稿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讲座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切实可用的提炼观点与陈述观点的实用技巧。当然,讲座也在提醒一线教师,在埋头教书的同时,不要忘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炼,进而形成教学论文,真正凝结为属于自己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