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拯烁
所谓的学教评一体化是指在课程实施中,以教育目标理论为指导,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实施学教评一体化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一方面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或达成的效果如何也是评估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一堂课要教什么,即要确立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我认为,语文教师确立教学目标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识。
1.目标的确立要有夯实基础知识的意識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如何而来?利用课堂教学,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是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途径。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教师为了呈现课堂的完整性,对于文言字词、句子的教学往往是一笔带过,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课文的整体感知、人物分析和主题升华。单就一节课而言,教学目标有所取舍这无可厚非,但是,文言文之所以难学,主要是语言不通,只有解决疑难字词、语句,方能畅通文意,也才能更好把握文章内容。因此,我一直主张文言文教学要先踏踏实实地解决字词句的问题,舍本逐末,可能会陷入空中楼阁,并不适用于实际。
2.目标的确立要有培养阅读方法的意识
宁鸿彬在《语文课教什么》一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指导学生阅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适用的阅读方法。”学生只要能够掌握阅读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自己去赏析某一类的文章了。例如我教杜甫的《望岳》,教学生“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强调每一首诗歌的创作都会有特定的背景,如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但为何这首《望岳》却表现出杜甫少有的蓬勃朝气?引导学生了解创作的背景,知道了当时作者才24岁,年轻,还没有经历社会生活的磨难,对未来有理想,有憧憬,面对雄伟壮观的泰山,心胸激荡,有这份凌云壮志便不难理解。学生掌握了这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再学习另一首登高的诗作——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通过搜集王安石的资料,就不难理解诗人写“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心情了。
3.目标的确立要有提升写作技能的意识
可以说,教材中的课文是同类作品的典范之作。既为典范,便是可供后学者模仿。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应着眼于学以致用,即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事一议”这种写法,朱自清的《春》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描写某个季节”的写法,毛宁的《梦回繁华》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事物说明文”的写法,梁衡的《壶口瀑布》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定点换景”这种游记散文的写法……语文教师能有这种目标意识,更大程度地挖掘选编课文的价值,充分发挥课文作为“典范”的作用,就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4.目标的确立要有培育思维品质的意识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升华,是作者思维的结晶。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体会作者思维的灵动巧妙,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我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提出这样的问题:连书名都叫不全的阿长如何成功买回《山海经》?想象一下阿长会经历一个怎样艰难的买书之路。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合理想象。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既让学生体会到长妈妈的“伟大的神力”以及她对“我”的这份诚挚的爱,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5.目标的确立要有渗透德育的意识
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需着眼于学生的德育渗透。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结构,其中人文主题的设计就有在单元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优秀品质培养的目的。以七年级下册为例:“群星闪耀”单元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名人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祖国之恋”单元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凡人小事”单元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修身正己”单元旨在加强学生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哲理之思”单元旨在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科幻探险”单元旨在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教材这种双线结构,在保证了语文综合素养基本训练的基础上,也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在确立课程教学目标的时候,应有这方面的意识。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教学的灵魂,它具有导学、导教和导评的功能,确立教学目标也是践行学教评一体化理念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若能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立足于教材内容,做到目标确立的五个“意识”,就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有的放矢,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