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嘉萍,娄必丹,张培铭,李 娜,谭 亢,左耀辰,王晋志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妇科的常见病之一,由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异常所致,表现为子宫源性的异常出血[1]。现代医学多采用激素类药物重新建立周期以控制出血[2-3]或手术切除子宫[2],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3]。而现代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肯定了针灸疗法对于本病的有效性[4-6],但均为现代研究,未见涉及古人对于本病治疗经验的总结报道。然而海量的中医药经验蕴藏在几千年的巨大文献宝库中,探索古人在医学中的智慧结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与其他角度的相关研究成果相互印证或比较,引导或启发当代医疗研究也正成为一种趋势[4]。
故本研究旨在查阅中医古籍中与无排卵性功血相关内容,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探讨古代针灸治疗无排卵性功血的应用规律,以期为更多临床研究和实验方法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1.1.1 检索源 以先秦至清末医家针灸著作(采用能搜集到的最早版本)作为检索源进行数据检索,可利用《中华医典》[5]等古医籍检索器作为初步检索源,再对照《中国中医古籍总目》[6]《中国医籍大辞典》[7]中的书目进行补充。
1.1.2 检索词 以“崩”“五崩”“崩漏”“崩中失血”“崩中淋漏”“崩中下血”“崩中带漏”“崩中去血”“崩中下五色”“崩中漏下”“血暴崩下”“下崩中”“漏证”“经漏”“断绪”“女子失血”“崩中”“漏”“漏下”“漏血”“崩下”“妇人下血”“赤崩”“奔血”“漏赤”“崩中暴下”“腹漏”“血崩”“女子淋沥”“女子下赤”“暴崩”“经崩”“甭中”“暴崩下血”等34个名词条进行检索并联系上下文确定其描述的为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症状,建立数据库。
(1)与无排卵性功血主要症候相关的针灸治疗条文。①穴位主治病症中包含无排卵性功血的条文,如“膏肓一穴,主女子失血,灸此百病俱愈”[8];②使用单穴治疗无排卵性功血的条文,如“崩中漏下等病,关元灸之甚效,宜灸七壮或十四壮”[9];③穴位配伍治疗的条文,如“妇人崩中,灸关元三十壮,灸胞门五十壮”。
(2)个别未见于教材十四正经及经外奇穴的腧穴,但古原文对于其具体定位有详细阐述且应用频次较高的予以纳入,并归纳为经外奇穴,如:《勉学堂针灸集成》曰:“通理二穴在足小指上二寸,主妇人崩中及经血过多”[10]。
①对仅涉及病因病机,未言明取穴的文献予以剔除,如“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若劳伤过度,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故忽而崩下”[11];②主要治疗方法不是针灸疗法,如“崩中败血,连日不止,与滋血汤”[12];③选穴描述不具体;④取穴为头穴、耳穴等非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系统的腧穴;⑤对完全沿用前人内容的条文不予纳入,仅统计最原始版本。
1.4.1 规范化腧穴名称 对处方用穴的各种腧穴名称按照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13](GB/T12346-2006)进行规范化,如“油骨穴”“膝约中央下二寸”规范为“合阳”,“中郄”规范为“中都”,“脖胦”,“下肓”规范为“气海”,“漏阴穴”规范为“照海”,“阴阳穴”规范为“隐白”,“交仪穴”规范为“蠡沟”。
1.4.2 建立古代针灸治疗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选穴应用数据库 统计单配穴条目、各腧穴频次进行初步频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各腧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4.0对高频用穴(本研究选用频次>22次)进行聚类分析;再从数据库中提取出配穴处方并建立新的配穴处方数据库,运用Gephi 0.8.2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将配穴处方中的核心腧穴进行直观的可视化处理。
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条文816条,涉及45个穴位,腧穴使用频次共计1 049次,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任脉,应用频次前十的穴位分别是石门、阴交、三阴交、中都、中极、气海、太冲、血海、隐白和关元。见表1。
表1 古文献中针灸治疗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腧穴应用频次分析
在最低条件支持度1、最小规则置信度70%和最大前项数5的条件下,具有强链接关系的腧穴配伍为太冲+阴谷-三阴交、三阴交+阴谷-太冲、太冲-然谷、子宫-中极、气海-关元、中极-气海、中极-肾俞,其中太冲/阴谷-三阴交、三阴交/阴谷-太冲的置信度达100%,提示在太冲、阴谷同时出现的时候一定会有三阴交,出现三阴交、阴谷的同时也一定会有太冲。见图1。特定穴之间配伍灵活,其中五输穴的运用最为频繁,具有强链接关系的配伍方式有五输穴—募穴、五输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见图1~2。
图1 腧穴关联规则
图2 特定穴关联规则
经SPSS Modeler 18.0关联程序分析,最终导出29个节点与168个边权重值,即参与配穴处方中的腧穴共有29个,腧穴之间共产生了168种配伍关系,复杂网络图中共4个腧穴节点度值>70,前4位的依次是三阴交、中极、血海和气海;但紧密中心性与介数中心性均显示前3位的依次是三阴交、中极和气海,综合衡量,配穴处方前3位的核心腧穴为三阴交、中极和气海。见图3。为与整体网络图保持一致,采用各核心腧穴网络图的截屏形式。见图4~6。
图3 针灸治疗无排卵性功血的腧穴配伍应用网络图
图4 腧穴配伍应用网络图之三阴交
图5 腧穴配伍应用网络图之中极
图6 腧穴配伍应用网络图之气海
经SPSS Statistics 24.0聚类程序分析,模型共有15个输入变量,可将树形图中数据结果分为13类,分别是:C1:合阳、行间;C2:交信;C3:天枢;C4:关元;C5:隐白;C6:血海;C7:阴谷;C8:三阴交、太冲;C9:气海;C10:中极;C11:中都;C12:阴交;C13:石门。见图7。
图7 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功血的高频经穴聚类分析树形图
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和聚类分析是现代数据挖掘的常用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15],近年来在中医药领域中也有较多应用,可有效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精确性,将复杂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关系直观简单化[16-17],针灸领域则多为研究某个疾病的选穴规律[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古代对于无排卵性功血的针灸选穴多为单穴处方,但笔者认为当代针灸临床以配穴处方为主[7],指导今后临床才是意义所在,故有必要对古文献中的配穴处方进行精细化分析。
无排卵性功血属于中医“崩漏”范畴,《黄帝内经》云:“阴虚阳博谓之崩”,阴血亏虚、热邪亢盛致经血失约是其基本病机,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根据表1的频次分析结果,石门、阴交和三阴交为运用频次前3的腧穴,石门、阴交为任脉腧穴,且位近胞宫,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有调补冲任、补益肝脾肾的功用,这与古人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大致相符合。但不少研究提示石门、阴交有绝孕的风险[20-21],相关学者做的文献选穴频次分析中也显示此二穴几乎不为现代临床所用[7],故笔者将重点投向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网络的数据分析。
关联规则指的是某个腧穴在数据集中与其他腧穴的关系紧密程度,从图1可知,太冲+阴谷-三阴交、三阴交+阴谷-太冲之间形成强链接关系,且置信度达100%,表明在治疗无排卵性功血时,处方中若包含太冲、阴谷二穴,也一定会出现三阴交;应用三阴交、阴谷的同时也一定会配合太冲。从中医角度出发,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又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调补肝脾肾;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可养肝调气;阴谷为足少阴肾经合穴,补益肾精,又可清虚火,三穴合用,有强化补益肝脾肾之功,脾之统血、肝之藏血功用得复,肾之精血得补,冲任有所充养,虚火则消,胞宫经血复以蓄溢有常。
由于古人对于腧穴的选用较为精简,配穴处方的组成腧穴个数较少,导致在复杂网络图的边缘区有少数穴位没有与整个网络紧密联结,中央区的核心腧穴也较为分散。但整体而言,古文献中针灸治疗本病的配穴处方并非杂散无章,从图3分析得出,三阴交、中极、血海及气海等为度值最大的几个节点,提示在配穴处方出现的总频次较高,但并不代表与其相配伍的腧穴也多,即不一定是中心枢纽穴位。紧密中心性与介数中心性显示前3位的依次是三阴交、中极及气海,提示这3个节点的关联性最强,且在配穴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而气海的节点度值仅比血海小3穴次,故三阴交、中极及气海为古文献无排卵性功血的针灸配穴处方复杂网络的核心腧穴。三阴交位在下肢远端,可调肝脾肾;中极位近胞宫,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既可调补冲任、补益肝脾肾,又可调理胞宫气血;气海为补气强穴,《针灸资生经》云其“治脏器虚惫”,可益气以统血固崩。脏腑、经脉和气血均有调补,既有局部治疗作用,也发挥了腧穴的远道作用。可见核心腧穴是在严密的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取的。
从图4~6中可以更细致地分析这3个核心腧穴分别与其他腧穴的配伍关系。三阴交与太冲、阴谷等穴配合使用较多,气海与中极、三阴交常相配合应用,中极与气海、阴谷常相配伍应用,以此为核心腧穴的配伍提供参考意见。
聚类分析选取了最高频的15个腧穴,但结果显示分成了13类,除合阳、行间和三阴交、太冲两类外,余皆为单穴。古代医家善用单穴治疗疾病,且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各单穴处方之间并未形成明显的规律,故聚类分析结果并无多大参考价值。
经上分析,石门、阴交及三阴交为应用频次最高的3个腧穴,太冲+阴谷-三阴交、三阴交+阴谷-太冲为具有内在关联性最强的腧穴配伍,三阴交、中极和气海为配穴处方的核心腧穴。排除石门、阴交等风险穴位,无排卵性功血的针灸处方可以三阴交、中极和气海为主,在配伍应用上,三阴交可与太冲、阴谷配伍,气海与中极、三阴交配伍,中极与气海、阴谷配伍。此外,古人重视特定穴的运用,五输穴的应用频次最高,五输穴-募穴-交会穴之间的配伍具有强链接关系。本研究尚存不足之处,对于无排卵性功血,中医按症状有“崩中”“漏下”之分,本研究未对不同症状的选穴进行细致化的梳理,期望今后的研究能做更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