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探讨输液反应影响因素及临床表现*

2021-10-08 12:25:22赵云洁司继刚吴世福
中国药业 2021年18期
关键词:热原寒战输液

赵云洁,司继刚,段 磊,吴世福

(1.滨州医学院,山东 滨州264003;2.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山东 淄博255036;3.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山东 济南250014)

输液反应是临床使用静脉制剂时引起的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为临床常见药品不良反应(ADR),包括热原反应、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菌污染反应等[1],由于过敏反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与药物本身抗原性相关,故本研究中主要针对热原反应、热原样反应、细菌污染反应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据统计,门诊患者中约30%、住院患者中约96%需静脉给药[2],一旦发生输液反应,会影响患者的正常诊治流程,故及时发现和救治不容忽视。已有文献报道中对输液反应危险因素的分析以理论和专家经验介绍为主,系统的数据分析研究较少。本研究中统计2019年山东省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数据,筛选其中可能为输液反应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研究分析输液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探讨其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减少或避免输液反应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9年度山东省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数据,筛选ADR名称中含有寒战、发热、高热、体温升高、输液反应等的病例3 882例,其中包含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上报的16例。

1.2 方法

将收集的输液反应数据从人群结构、发生时间、药物类别[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分类]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输液反应的发生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并抽取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的16例报告,分析具体临床表现及同期静脉用药数量,结合文献资料总结输液反应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

2 结果

2.1 危险因素

输液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无相关性。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输液反应发生的风险随之增高,其中61~80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季节以秋季发生率最高;药物类别以抗感染药物发生率最高;其次分别为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中药注射剂和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其余类别药物占比均低于7%。详见表1和表2(其中春季为3月至5月,夏季为6月至8月,秋季为9月至11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

表1 输液反应性别、年龄、季节分布(n=3 882)Tab.1 Distribution of the incidence of infusion reaction in different genders,ages and seasons(n=3 882)

表2 输液反应药物类别分布(n=3 882)Tab.2 Distribution of drugs causing infusion reaction(n=3 882)

2.2 临床症状

从电子病历系统中抽取我院上报16例ADR相关病历,分析同期静脉用药数量(用药1,2,3,4,5种的患者分别为7,6,1,1,1例)、发生时间及临床表现。结果显示,输液反应的发生未因同期静脉用药数量的增加而增多,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发热、寒战、皮肤发红发热、心慌、喘憋、身体乏力疼痛等。

16例ADR报告中,6例发生在输液过程中,时间为输液开始后2 min至1 h;10例发生在输液结束后,时间为20 min至24 h。其中,12例出现体温升高,其中10例超过38℃,最高达39.5℃;5例出现畏寒、寒战,4例出现皮肤发红、发热,3例出现喘憋、心慌、胸闷,2例出现身体乏力或疼痛,1例出现双手苍白、指关节瘀青,以上表现有1种或多种同时存在。其中4例症状较轻者未做特殊处理,其余病例均进行积极救治,输液反应处置结果均为好转或痊愈。

3 讨论

3.1 影响因素

患者年龄:上述输液反应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输液反应的因素之一,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输液反应发生的风险随之增高。不同体质对热原的耐受性有明显差异,体质太弱、体温太高、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均易引起输液反应[3]。老年患者组织器官呈生理性衰退,部分心功能差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心脏负荷增大,若输液速度也较快,易出现循环超负荷而诱发心力衰竭,且肾功能减退会延缓部分药物排泄,加大药物中毒的危险,也易发生输液反应。

发生时间:夏季和秋季输液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高,会导致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产生热原而引起输液反应[4]。秋季气温开始降低,常见过敏原阳性率升高、患者抵抗力下降,均能引起输液反应。

药物类别:本研究结果显示,当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时,发生输液反应的概率较使用其他类药物要高。郭进等[5]报道的144例输液反应用药情况表明,输液中加入药物的种类占主要因素,其中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构成比最大,多药联用也是原因之一。

同期并用药品数:从医院部分病例分析来看,输液反应的发生并未因同期静脉用药数量的增加而增多,但本研究样本量小,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其他因素:输液反应的发生一般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6],除本研究中提到的因素外,回顾文献,引起输液反应的危险因素还包括输液环境、输液器材、人员操作、滴注速度、患者的个体差异等[7-8]。

3.2 临床表现

热原反应主要是由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作用于体温调节系统产生的发热反应,热原样反应是由于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大量进入人体后引起的反应,两者的表现形式相似,均有发热、寒战、畏寒、心慌、喘憋、皮肤发红发热、呕吐等症状,严重者会有休克、呼吸衰竭等。细菌污染反应是液体或输液器被细菌污染造成的,一旦染菌,注射液可能出现霉团、浑浊等,但也可能肉眼不能发现,使用后重者可致脓毒症、败血症、内毒素中毒,甚至死亡[9]。齐丽娟[10]报道了1例以原发性胸痛为首发症状,寒战、皮疹等症状在0.5 h后出现的输液反应,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患者近期有胸膜炎、胸腔穿刺导致胸膜末梢神经损伤,敏感性增强有关。

本研究中以医院上报的16例ADR病例具体用药及临床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了影响输液反应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表现形式。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输液反应发生的风险随之增高,当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时,发生输液反应的概率较使用其他类药物高。此外,同期用药品种数、输液环境、输液器材、人员操作等因素均会影响输液反应的发生。轻微的输液反应常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喘憋、皮肤发红发热、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低血压休克、呼吸衰竭。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安全用药管理,从药品储存、处方、配置、使用方法、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把关,避免或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减少对患者的损害。

本研究中由于所选资料有限,自身理论知识、研究视野有限,还存在一定的不足,ADR风险信号仍需进一步分析和挖掘,但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预警和借鉴,从而保障安全合理用药,更好地为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服务。

猜你喜欢
热原寒战输液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麻醉中预防寒战和牵拉疼痛的作用
右美托咪定防治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寒战的临床效果
浅析针剂生产中热原的控制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08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中成药(2017年8期)2017-11-22 03:18:52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颈枕输液袋
中学科技(2015年11期)2015-11-25 05:09:33
超滤在丹参注射液生产中除热原的应用考察
机电信息(2014年20期)2014-02-27 15:53:20